畸形的巨头们:军工集团是怎样吞噬掉苏联的?

作者:鏖战时刻
冷战中苏联与美国全方位对抗争霸,其中最重要的是军事装备领域的竞赛。这是很有趣味的一个领域,值得说道说道。
在苏联一样要招标
苏联军事装备的采购一样要走正规流程,不是某个领导人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不过没有正式招标的说法,是以军队或政府名义提出需要的装备,委托两个以上的设计局提出初步设计再评审以决出优胜者,有些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邀标。
在评审过程中需要专家根据设计局提报的方案进行计算,以分出方案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也要制造样机进行实地对比,比如T-34就是在进行完莫斯科的展览后被斯大林看中的。
图片
T-34坦克
方案决出来后交给工厂生产,在这里设计局和生产工厂没有实际的隶属关系,更多应该被视为合作或者指定的关系,当然长时间后大家就视为一体。在科研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往往由各人民委员会牵头解决,这样就会形成条块分割等问题,在苏联没有那种陆海空武器装备全有研究的大型集团,只能说是各有专精。
曾经就有过飞机工厂因为需要一种专业设备加工,跑到列宁格勒本系统厂家加工,结果有人说你们那里的坦克工厂也可以干这个活。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这样做可以更大程度的集中专业人员,短时间内达到突破的目的。
一个好哥哥有多重要
米高扬设计局曾经是闻名遐迩,生产数量和世界影响最大的飞机设计局,但在二战时期它只能干雅克设计局或者拉沃契金设计局忙不过来的小项目。
图片
米格-9战斗机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喷气时代各设计局都往这个方向发展。以前的大设计局依靠体量优势想继续霸占苏联战斗机领域,那时候米格-9的技术优势与雅克或者拉系列根本没拉开距离。但1947年米格设计局米格-15的出现彻底打破这一局面,以技术最好,完成度最高一举夺魁。
其它设计局因为接到使用英国发动机的通知时间太晚,技术规范接到时间太短,来不及更改自己的设计图纸最后只能抱憾而归。米格设计局成功的最重要一点是:在一开始设计时就为使用英国发动机留出各个接口与位置,一接到英国发动机就可以安装试车。苏联代表团才刚刚到英国开始谈判,米格设计局就得到英国发动机的规格与技术规范了。
图片
大米高扬,阿纳斯塔斯·米高扬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苏联负责外经贸的最高领导人也叫米高扬,他就是总设计师米高扬的亲哥哥。似乎没有书面文件证明兄弟两人有过交易,但从苏共中央高层居住地点的分布来看。大米高扬的郊外别墅与苏联空军高层的别墅相距不远,而且他与苏空高层的关系一向都不错。很多情况确实让人怀疑大米高扬的影响以及对总设计师米高扬的私下帮助。
雅科夫列夫的倒霉事
雅科夫列夫设计局在二战期间可谓如日中天,仅生产的雅克-3/9战斗机就有36,000架之多,占据了当时空军数量的2/3。雅科夫列夫是少年成名被斯大林看中,大力提拔让他担任副航空工业人民委员(相当于副部长),1946年他辞职被批准后被提拔为技术上将,当时是待遇最高的。
二战末期,雅科夫列夫对一些设计局在战争中的拙劣表现感到气愤,对在“大清洗”中倒霉的领导和设计师有所同情,调查了一些通过诬陷打小报告等手段获得利益的小人,结果这些小人最终被斯大林以证据不足放了出去,虽然没有给他处分之类的但也有些腹诽。战后雅科夫列夫专心从事飞机设计,设计了不少各式飞机,但是到了1950年就成为了一个分水岭。
图片
雅科夫列夫
战后苏联重建工作需要一种多用途飞机,雅科夫列夫设计了雅克-12多用途飞机,想把这种飞机发展成苏联的塞斯纳。1947年量产投入使用,一开始斯大林还是很满意的,但是得知雅克-12不能在凹地着陆就有些不满。
1950年斯大林最喜欢的小儿子——当时正担任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的30多岁的中将,和另外一名将军去打猎,返回时乘坐的雅克-12着陆时发生严重事故,飞机上的几人受重伤。据后来资料披露当时他们全都喝了酒,飞行员又是个很鲁莽的人(甚至说是小儿子驾驶的),为了推脱责任他们说是飞机的设计问题,最后这个黑锅就由雅科夫列夫背上了。
图片
斯大林
此后他就失宠了,提出的战斗机设计方案都被首先否决,除了雅克-25因为赶在出这事之前立项最终服役外,雅科夫列夫就在军机领域再无建树。
当时又因为要求各设计局专业化发展,比如图波列夫设计局搞大型轰炸机,伊留申设计局搞旅客机,安东诺夫设计局搞军用运输机,米高扬设计局搞歼击机,拉沃奇金改行搞飞航式导弹了,雅可夫列夫因为这几年的耽误找不到方向只得搞一些其他设计局不愿干或干不了的新飞机。所以雅科夫列夫设计局搞的项目最杂,很快就从一流位置上滑落下来。
图片
雅克-25截击机
从奴隶到将军
苏联军工体系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斯大林时代,设计师如果搞不出领导满意的产品,经常会得到卢比昂卡大酒店地下室单人客房,到古拉格群岛度假区西伯利亚度假的待遇。人人可谓如履薄冰生怕犯错。
1929年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仍然在设计新式战斗机中出现失败。结果全设计局400余人全去古拉格群岛度假了,波利卡尔波夫直接被判处死刑,但因为有人求情让他在监狱里成立一个特别设计局,后面因为设计的I-15/16战斗机表现出色被释放。但从此后一心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后面再也没有设计出能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图片
波利卡尔波夫
这一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喷气科学研究所的遭遇,这个设计所曾研制出“喀秋莎”火箭炮。
1937-1938年“大清洗”后继任第三任所长的兰斯季科夫举报现任的第二任所长克列梅诺夫和副所长兰格马科有“反苏”罪行,两人被逮捕枪毙。兰斯季科夫先任副所长主持研制“喀秋莎”火箭炮,并在1940年2月19日与苏联红军军械部主任阿伯任科夫共同成为了“喀秋莎”火箭炮的发明人。凭此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列宁勋章、晋升工程少将获得一级斯大林奖金成为工程院院士等荣誉及待遇。
图片
兰斯季科夫
在二战期间他领导的研究所几乎没有拿出什么成绩,被要求尽快研究出用于歼击机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等火烧眉毛的任务上拖拖拉拉也没有进展。逼得雅科夫列夫于1944年1-2月间以玩忽职守、欺骗国家政府等罪名对其调查,兰斯季科夫于3月15日被逮捕并投入监狱。
1945年2月28日却在最高领导要求下以证据不足释放,接着担任24研究所所长后来还成为苏联在德国专家组组长(苏占区太上皇之一),其前后截然相反的表现令人不解。
1957年1月15日原先一起被打倒的同事,后来苏联火箭发动机方面泰斗的格鲁什科在内部文件中承认“喀秋莎”火箭炮真正的主要研究者是被枪毙的兰格马科。主要的工作兰格马科已经做完了,兰斯季科夫的主要工作是给火箭炮车安上了玻璃更换了座椅。要是兰格马科没有出事,“喀秋莎”最起码会提前一年问世。
图片
兰格马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被打倒的另外一个同事就是“苏联航天之父”科罗廖夫,他被送到古拉格群岛的西伯利亚金矿干苦力。直到一年半后才被自己的老师当时也在监狱研究所的图波列夫点名要出来,从事航空方面的研究。而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当时进去的400多人最后有300多人被释放,其他的人都因为“抗拒指挥”等罪名吃了花生米大餐。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对常规武器没有兴趣,火箭核武器才是他的真爱。一时间海空武器发展大受影响,只有陆军武器依靠强大的惯性没受太大的挫折。这时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及,那就是时任武器装备部部长的乌斯季诺夫。以后他会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防部长等重要职务,也是第一个军工系统出身担任国防部长的。
图片
乌斯季诺夫
他熟悉军工系统的各个环节,与各方势力都有很好的关系。勃列日涅夫上位后,因为支持的力量错综复杂,他给下面以实际权力以获得支持。乌斯季诺夫顿时如鱼得水,在他的或许是扶持或许是纵容的领导下,苏联军工体系成为一个可以影响苏联走向的庞然怪物。
各大复合体条块分割,各有各的山头,形成类似于西方垄断的市场体系。它们各自为战,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系统外的势力接触自己的势力范围,根本形不成社会化大生产的集约化优势,本就不算多强大的科技工业能力就被分的更散了。
图片
勃列日涅夫
讲个小笑话:在发展洲际弹道过程中想制造一个新的关键小部件,但是能干这个活的技术工人想要额外六个月的工资当酬劳,被负责的领导坚决拒绝因为违反社会主义劳资关系,技工当然就不干了。
这个项目受到影响,就想去外面找能干这个活的,结果被大领导破口大骂,我们的事让外人干什么!最终是把几个不同意的领导要么明升暗降去部委喝闲茶,要么安排去疗养两个月,最后才生产出了部件,满足了实验要求。结果整个项目的人员都多了一些报销单据,好凑出给技工的六个月工资。
图片
戈尔巴乔夫
在没当总书记之前,戈尔巴乔夫认为军工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大概在30%-40%,当上总书记后看到的报告中是50%多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最后感觉要占到70%-80%。整个国民经济已经被军工体系绑架了,所以苏联经济改革万分艰难。
美国已经敏锐地发现这点,一边让全世界石油降价令苏联无利可图,一边搞星球大战计划让苏联不得不继续加大军工投入,直到最后入不敷出以崩溃告终,军工复合体可以说是苏联解体的最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