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LA聊剧
书接上回
上回我们说到胡宗宪在会议上没能争取到取消改稻为桑,还被撤了浙江巡抚的兼职。无奈之下,胡宗宪只好独自想办法解决浙江的困境——避免百姓的田被恶意兼并及如期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裕王身为储君,希望清流党能以朝廷的名义给胡宗宪调些粮食以救济浙江的百姓。可他们不仅拒绝调粮,还公然提议干脆让浙江乱起来,这样“倒严”也就成了。
好在裕王妃及时劝阻,这才有了谭伦举荐海瑞(号刚峰)和王用汲(字润莲)两个为民做主的好知县,前往淳安和建德任职。至此,这部剧的另一主角海瑞正式登场。
严世蕃这边,也派出了“理学”先生高瀚文继续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同样是被调任,把海瑞高瀚文接受调任的心路历程放一起做对比,才发现严党“败阵”是必然结局。
第六集
一、高瀚文欲展宏图,海刚峰视死如归
高瀚文是严世蕃的门生,探花出身,目前在翰林院做编修。他曾发表过几篇影响朝野的理学文章,算得上是一个理学先生。
虽说“编修”在品级上是正七品,但手上没什么权力,是朝廷的储备人才。因而,高瀚文的官场生存能力形同职场小白。
海瑞乃是福建南平的一个教谕,虽然有官名,但无官阶(或者说是“未入流”的官阶)。因此,海瑞虽身在官场但也没有官场生存经验。
1.那么,这样的两个人是如何被严党和清流党选中的?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尤其是那个年代交通并不发达,想要了解某个人常常是读那个人的文章。
高瀚文和海瑞被发现,首先是因为他们的文章。
高瀚文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案,解决浙江问题。
所谓“改”就是推行改稻为桑,所谓“赈”就是由富商出粮买百姓的田。好家伙,这可不就是严党一直在做的事吗?由富商收购(兼并)百姓田地。
所以尽管高瀚文从未攀附过严党,他还是被严世蕃选中了,成了新杭州知府。
而海瑞则发表了《论抑制豪强反对兼并》的文章抨击造成浙江困境的原因。
海瑞一针见血地指出,倘若强行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则会引起民乱,那么国家灭亡指日可待。
因此,海瑞十分反对富商豪强兼并百姓土地一事。
多巧!清流派此时正需要一个勇士站出来反对严党,与严党厮杀,阻止严党恶意兼并百姓土地。
其次,是因为海瑞和高瀚文都有一腔报效国家之志。
问题在于,对严党来说,高瀚文并不是严党的人,若是推行改稻为桑的过程中遭到阻碍,他真能坚持?
对清流党来说,海瑞并不是贪慕虚荣之人,从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余生志向是奉养好家中老母,让无后的他丢下母亲去浙江任职几无可能。
2.如何说动他们卖命工作呢?
严党和清流党各自放了大招。首先是严世蕃,以利诱人。
他直接送了高瀚文一套价值连城的文房四宝,那支笔的笔杆乃犀角制作,笔毫乃由一只通体红色的黄鼠狼鼠尾制作,可谓是天下无双。墨、纸、砚则皆是古代名人同款。
世家子弟,大多喜欢附庸风雅,高瀚文也不例外。听严世蕃介绍完那套笔墨纸砚后,纵使是见惯了奇珍异宝,高瀚文脸上还是流露出了惊异的神色。
经罗文龙一番劝说之后,高瀚文当场立誓:若是一年之内不能完成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便用那支笔写下自己的祭文。
其次是清流党,让海瑞移孝做忠,以全其志。
既然海瑞放不下家中老母,那就给他承诺,倘若海瑞命丧浙江,那么裕王会命人赡养他的母亲。考虑到海瑞无后,只有一女,那就给他承诺,一旦殒命,必然为他修建祠堂,让“海”之姓氏千古。
没有了后顾之忧,海瑞立刻同意去淳安就任,同意前往灾区为数十万百姓伸张正义。
而从他决定前往淳安的那一刻,便已经做好了把命放在那里的准备。显然,不管是高瀚文还是海瑞,都不惧生死,那为什么说高瀚文注定不行,严党注定落败呢?
二、严世蕃识人不明,谭伦慧眼识英雄
“重利之下,必有勇夫”,古往今来皆是如此。但偏偏高瀚文并不是唯利是图之人,他之所以想要出任杭州知府,是报效朝廷的热情所驱使,与政治立场无关。
所以严世蕃送高瀚文重礼时,他除了惊异之外,内心更多的是警惕与不解。
1.严世蕃因文误判
在严世蕃眼中,高瀚文提出“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无疑是在给严党释放信号。毕竟朝野之上,只有严党坚持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就像张居正所说,朝野皆知改稻为桑乃是剜肉补疮的行为,大家只是迫于严党的权势而不敢反对。高瀚文这时候提出这样的方案,妥妥地就是站在了严党阵营。
高瀚文在严世蕃看来简直就是个“愣头青”,所以严世蕃才会放心派他出任杭州知府。毕竟只有“愣头青”才会为了“混出头”(高官)拼命。
甚至,严世蕃从未怀疑过高瀚文会中途“叛变”,计划着若是百姓反了就拿高瀚文顶罪。私以为,这里并非严世蕃天真,恰恰是因为他熟知人性之“恶”,才会觉得高瀚文一定会不顾百姓,强推国策。
然而,从高瀚文和胡宗宪的对话我们发现,高瀚文和严世蕃想象得完全不一样,他纯粹只是不懂官场的水有多深。
首先,高瀚文忠于朝廷,想要大展宏图,但他并不愚忠,很关心百姓。高瀚文在就任之前,充分了解了浙江的灾情。对胡宗宪提出的问题(受灾人数,救济粮数量等)对答如流。
可见,他是抱着为百姓做实事的心就任的。
其次,高瀚文“楞”却不傻,谦卑听劝。胡宗宪向他分析了“以改兼赈”可能会导致民乱之后,他立刻讨求了一份可行性方案。完全从严党阵营转变到了清流党阵营中。
事实上,高瀚文倒戈在严世蕃送礼时就已见端倪。就在马文龙等人吹嘘那套文房四宝时,高瀚文的神色里满是探寻,那时他不懂严世蕃为什么那么看重他,给他礼。
毕竟,高瀚文平日里从不攀附权贵,虽是严世蕃的门生但并没有什么师生情谊。
所以从胡宗宪那里得知“以改兼赈”会导致民反,让他送命之后,高瀚文才知道严世蕃的意图。因此,他的倒戈是必然的。
可以说,严世蕃对高瀚文的误判严重阻碍了国策推行的节奏。
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胡宗宪,他在劝高瀚文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站在高瀚文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可见,想要别人听你的,画大饼远不如“帮他人解决麻烦”好用。
而严世蕃误判,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高瀚文的评价带有太多主观臆测。反观谭伦举荐海瑞,才知道谭伦实在是高明。
2.谭伦识文更识人
谭伦举荐海瑞远没有严世蕃任命高瀚文那么容易。
首先,谭伦只是裕王府内的一个詹事,虽说也得裕王重用,但远没有徐阶、高拱、张居正说话有分量。若不是王妃提到要给淳安、建德派两个好官,恐怕他根本没机会举荐海瑞。
毕竟在裕王看来,既然浙江巡抚和管淳安、建德的杭州知府是严党的人,那么就算清流的人去了淳安、建德也没有什么作用。
但反过来说,当裕王妃提出要选两个好官时,谭伦立刻就能给裕王提供合适的人选,可见他早就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并做好了万全准备。
其次,在举荐的时候,谭伦对海瑞的评价丝毫不掺杂主观想象。先是背诵了海瑞的文章让裕王、张居正等人认识海瑞。然后才介绍海瑞的为人及家庭状况。
甚至,谭伦在多年未见海瑞的情况之下,能够精准推测出海瑞的心意与顾虑之处。
有意思的是,谭伦思虑至此却丝毫不提解决方案,劝说海瑞“出山”的解决方案还是张居正提出来的。一个最早考虑此事的人当真没有解决方案吗?
这里我们就又要考虑一下谭伦的身份了,倘若那封赡养海瑞母亲的书信是由谭伦提出的,那么最终赡养海瑞母亲的责任要落在谁的头上?海瑞接到书信之后,又会作何感想?
首先,若是谭伦自主写好了劝说的信,就会显得张居正毫无用处;其次,谭伦无权代替裕王、清流行事,那么他便无法给海瑞戴“公之母乃天下人之母”这样的高帽,说服力自然大打折扣;
再次,由裕王决定任用海瑞,海瑞便有了裕王这个后台,到浙江之后也是一份保障。
有人说谭伦这个角色除了有举荐海瑞之功便没有什么作用了。私以为,谭伦这个角色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十分耐人寻味的角色,此处且按下不表,留着以后填坑。
三、小结
其实,严世蕃之所以会误判高瀚文,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时候的社会风气。
就拿严党来说,从上层到基层,几乎人人贪墨,完全不拿百姓当人看。严世蕃长久地呆在那样的氛围里,自然会觉得所有官员都是如此。他在判断高瀚文的为人时也就容易“想当然”。
事实上,这种“想当然”也存在于清流当中。当谭伦指出出任淳安的官员不仅要好还要敢扛上时,张居正下意识地点评说这样的人不好找。
这也足见那时候的社会风气,腐败、缺乏正气。
所以,谭伦能在那样的社会里发现并结识海瑞,难能可贵;而他能成功举荐海瑞,足见其颇有智谋。
本期完,关注下期更精彩~喜欢记得给文章点个赞支持一下呦~
【本系列解析完全基于《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纯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