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配乐魔性上头?你对豫剧的力量一无所知

图片
时尚城市研究院独家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
电影《满江红》正在热映,不少观众看完之后,得了一种很魔性的“后遗症”。
图片图片来源:小红书
具体表现为,走到哪都气场全开,眼神“凶狠”,步伐不自觉加快。
不管是在跑步机上锻炼,
图片图片来源:抖音@阳大大
还是和朋友逛超市,
图片图片来源:抖音@老猫牛腩
甚至在家,微信步数都能20000+。
图片图片来源:微博@小兵兵兵-
这些“患者”虽然场所不同,但背景音乐全国统一,都是“一惊一乍”、声音高亢的戏腔。
这个戏腔正是电影《满江红》的配乐。
图片
《满江红》中有数段配乐融合了摇滚、电音以及豫剧等多种元素,配合剧中人物快速走动时出现,被戏称为“暴走神曲”。
摇滚、电音元素并不稀奇,但豫剧女声一亮嗓,高亢豪迈,嘶哑粗放,甭管能不能听懂唱词,立刻就有了让人上头的“灵魂”。这几段配乐又有意去掉了豫剧原有的拖腔,把唱词说得又凶又急,使得节奏更激烈,声音更高亢,原本平淡无奇的走路串场,也因而被烘托出了石破天惊的气势,堪称豫剧版的《乱世巨星》,让人一听之下便恨不得跟着剧中人物一起走两步,体会一把“没有人能在我的BGM里打败我”的快乐。
图片图片来源:小红书@腾讯电影
不少网友表示“带劲”、“魔性”、“上头”,就算睡觉时听也能站起来“咔咔走30000+步”。
可谓是,梆子一响,睡意全无。
图片
还有不少上头的网友自发化身“福尔摩斯”,对影片中的豫剧唱段进行了分析,发现这配乐既有热闹,更有门道。
据统计,电影中总共出现了九段豫剧唱段,引用了《包公辞朝》、《包青天》、《打銮驾》、《包龙图坐监》、《探阴山》、《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等经典豫剧剧目。除了将剧中人物走路的气势拉满外,唱段内容还和剧情有所呼应。
比如在押送瑶琴的路上,配的是《五世请缨》中佘太君点兵出征的段落,唱词是“见尔等一个个健壮英勇,又好似七郎八虎到宋营”;而在瑶琴寻机刺杀秦桧的路上,放的是《穆桂英挂帅》里老年穆桂英再次披甲出征的唱段。
图片
这次豫剧和摇滚、电音的创新融合,着实让人领略了一番豫剧的魔性魅力。
但豫剧让人上头,可不止这次的《满江红》。
图片
纵观中国戏曲数千年发展史,从秦汉时期的戏曲萌芽,到宋金杂剧的初具雏形,再到元杂剧的日益成熟,其间涌现出了风格各异的戏曲剧种,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窦娥冤》和《赵氏孤儿》,属于元杂剧,曲文讲究声色圆润之美,多有诗词化用。
图片图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清代形成的京剧,更是一项包含了“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甚至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上构成了一套规律化的程式。
尽管扮相没有京剧、昆曲精致唯美,唱腔不如越剧、黄梅戏婉转有韵,但河南豫剧却能跻身现代五大戏曲剧种,并成为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胜就胜在一份“接地气”。
豫剧是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于河南开封的特色剧种,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乾隆时期,开封当地百姓在器乐上偏爱梆类、弦类剧种,早期豫剧的演奏特点就和当时的梆子戏较为相仿。主题则是来源于老百姓的喜好,比如清朝时主要剧目内容是公子遭难、小姐招亲等;新中国成立后大家爱看家长里短,豫剧也能演一出《小二黑结婚》。
图片1952年豫剧《断桥》。图片来源:《人民画报》
豫剧唱词方面通俗易懂,多以七字或十字为一句,早期唱词可以做到口口相传。1951年由《木兰从军》改编的豫剧《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的唱词,就算现在听来,也是明白易懂、朗朗上口。
图片图片来源:南开史学
豫剧对舞台装置要求不高,戏班子靠山搭个戏台,就能扯开喉咙唱大戏,因此豫剧又被称为“靠山吼”。一声“吼”也将豫剧的特点说了个明白,简单直白、充满激情,豫剧就是一场中原大地的传统摇滚。
图片早期的河南梆子。图片来源:中原豫剧
豫剧同样因地制宜,就算是河南当地,豫剧唱法也大有不同。比如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风格激昂高亢,与豫东人民火热的性格特征相符合;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则更为低沉伤感,展现了豫西人民温婉的性格特征;而以豫东南为中心的唱法“沙河调”则以说为主,与说唱音乐较为类似。
河南豫剧的接地气,让它在全国各地都始终深受喜爱。当然,最喜欢豫剧的,还得是河南人。在河南,豫剧相关企业多达1293家,占全国所有相关企业的63.63%。
图片
河南也拥有中国最多的豫剧团。
图片
豫剧更是创造了很多河南人的集体记忆,“每一个河南的孩子都有一个被豫剧支配的童年”。《梨园春》是一档河南卫视推出的曲艺节目,距今已有28年的历史,是中国生命力最强的电视节目之一。
知乎网友何人可说:
图片
大河报评论说:
图片
在豫剧火遍河南大街小巷的那段时光里,说到“谁说女子不如男”、“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估计不少河南人的豫剧DNA就动了。
而现在,古老的豫剧还能否焕发新的生机?
图片
豫剧还在当打之年。据《2021抖音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抖音最受欢迎的非遗项目就是豫剧,总计获赞7743万个。
图片
在这份非遗名单里,其实不止是豫剧,我们看到还有更多的中国传统戏曲正在受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欢迎。《2021抖音非遗戏剧数据报告》数据显示,“90后”“00后”已成为抖音听非遗戏剧的主力,占总观众的52%,“70后”观众仅占10%。
在快手上,唱秦腔的思甜粉丝数达173.6万,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粉丝超160万,而为《满江红》演唱配乐的“中原第一女丑”张晓英,发布视频仅23个,粉丝数便达96万。
爱整活儿的B站甚至办了场戏曲大会——在2022年元宵节前夕播出了一场以戏曲为特色的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京剧、昆曲、豫剧、评剧、秦腔、越剧、黄梅戏等轮番上演。
图片《上元千灯会》中京剧《定军山》选段。图片来源:B站
除了戏曲本身魅力外,与多种元素的融合跨界为它们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戏曲元素除了适配古风歌曲,流行歌曲也不在话下。2022年豫剧传承人终点娜将豫剧元素融入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让经典歌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戏曲还能拍电影?2021年上映的《白蛇传·情》告诉你不仅能,而且还能拍得很好。影片将曲艺精髓和国风美学完美融合,获得不少年轻人青睐,一举打破国内戏曲电影票房纪录。
图片图片来源:人民资讯
网易游戏逆水寒则携手豫剧名家,用全息演出的方式,重新演绎豫剧名曲《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
图片图片来源:B站@网易逆水寒
游戏《原神》发布的歌曲《神女劈观·唤情》更是重量级,它并未止步于引入戏曲元素,而是整首歌从头到尾都是戏曲。
图片图片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
截至2月5日,这首歌曲在B站播放量高达3037.1万,甚至引发戏曲大佬们的集体“内卷”。多位梅花奖得主,如曾小敏、陈澄、齐爱云等,翻唱了粤剧版、淮剧版、秦腔版,此外还有京剧版、昆曲版、黄梅戏版等版本。
“曲高未必人不识,自有知音和清词”。中国戏曲文化并非是尘封在漫长历史中的刻板戏文,而是一眼浸润了人们生活的活水,它保持活力的秘诀正是兼收并蓄、吐故纳新,在一次次的碰撞融合中拥抱时代的变化。千年前的中国戏曲在今天仍有年轻的知音。
图片
今豫网言《岳飞故里回荡《满江红》丨大河风物》
酷玩实验室《《满江红》电影穿插几十段豫剧,“一惊一乍”到底唱的是啥?》
新周刊《豫剧已成往事?90后笑着提起,哭着听完》
沥姐说《电影《满江红》里暴走的魔性BGM | 为什么是豫剧?》
大河报《大师逝去,豫剧辉煌不再?河南戏曲人:不服》
红网时刻《抖音发布2021数据报告 《恭喜发财》成年度最火老歌》
数据&撰文 | 镝数王诗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