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美,巴城蟹肥”,今晚去巴城吃大闸蟹!

图片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篇
播出内容:《巴城——金秋蟹满堂》
播出时间:2023年2月8日(周三)20: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阳澄湖美,巴城蟹肥”
说起大闸蟹,不能不提阳澄湖,阳澄湖产的大闸蟹品质尤为上乘。民谚有云,“鱼走深潭蟹走湾”,阳澄湖曲折蜿蜒,河汊湖荡众多,正适合蟹类的生长。
图片
而位于江苏昆山西北的巴城镇,则是阳澄湖大闸蟹的主产区之一,被称为“中国阳澄湖大闸蟹之乡”。
图片
如今,巴城镇共有2000多亩阳澄湖围网和2万多亩池塘养殖面积,每年出产大闸蟹220多万只,大闸蟹相关产业总产值达40多亿元。靠着声名远扬的大闸蟹,巴城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图片
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巴城与螃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大禹时期。
图片
那时巴城所在的地方地势低洼,又临近入海口,常有海水倒灌,洪涝灾害频发。为解决水患,大禹派壮士巴解来这里开掘河渠。
图片
然而在施工时,常有两螯八足的“夹人虫”夹伤人们手脚。为此,人们开挖水沟,将“夹人虫”引入其中,并灌入沸水。被烫的“夹人虫”浑身变红,飘出香味,出于好奇,巴解剥开壳品尝,没想到香甜无比。
图片
这“夹人虫”自然就是螃蟹,巴解正是传说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蟹”字,其实就是巴解的“解”字,下面加个“虫”。
图片
解决“夹人虫”困扰之后,巴解继续带着人们平岗造渠、引水入海,终于平定了水患,他也因此被大禹封为“巴王”,封地命名为“巴城”。而巴解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随着他的故事传颂至今。
图片
退网还湖 科学养殖
以往,巴城的大闸蟹都是野生的,后来由于野生蟹洄游路线的变化,当地人渐渐很难在阳澄湖中捕到蟹。
图片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巴城人开始从长江口购回蟹苗,在阳澄湖中进行围网养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阳澄湖大闸蟹迅速占领市场。
图片
尝到甜头的巴城人纷纷开始在阳澄湖上围网养殖,网越围越密,蟹苗越投越多,但蟹的品质和阳澄湖的水质却变得越来越差。
图片
这时候,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走不远。2012年,阳澄湖范围内开始了退网还湖行动。为了在环保与产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镇里请来了专业团队,把阳澄湖湖水引入蟹塘,发展科学养殖。
图片
然而,从湖养到塘养,并非简单的水域转换。围网养殖是靠天吃饭,喂食就可以了;塘养则需要用电、用人工,还要分出净化区,很多人因为观念转变不过来,在头一年都赔了本儿。
图片
为此,镇里一次次请来技术团队对养殖户进行培训。慢慢地,大家才知道,要想在岸上养好蟹,不仅要学新技术,还要更新理念。成本、产量、环境等因素都得考虑进去,做好平衡才能走得长远。
图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上岸三年后,各家蟹塘就迎来了丰收。原来少见的三两半以上的母蟹、五两以上的公蟹,爬满了蟹塘。年底人们一算账,每亩塘养的利润果然增了不少。
图片
敢闯敢干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随着家乡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了巴城,邢金元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邢金元的父母都是蟹农。十多年前,回乡探亲的他发现父母满面愁容,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些年由于螃蟹销售渠道单一,只能依靠当地市场,售价并不高。
图片
为此,邢金元动起了开网店的念头。那时开网店虽不是新鲜事儿,但卖生鲜的网店却很少,快递时效跟不上,保鲜技术不成熟,需要克服种种困难。
图片
不过邢金元不想放弃,他想像传说中的巴解一样,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快,他便和同村的伙伴开起了销售大闸蟹的网店。不出所料,一开始的几单生意,因为物流延迟,生鲜全都变质,亏了不少钱。
图片
尽管出师不利,但他没有放弃。物流不及时就去和物流沟通,包装有问题就去开发新的包装。经过不断尝试,邢金元和小伙伴们终于摸到了窍门。
图片
2012年,邢金元所在的巴城镇武城村成立了大闸蟹养殖合作社,2021年,合作社销售额突破2亿元。靠着合作社分红和销售旺季打打零工,当地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能达到6万多元。
图片
今天20:00,走进江苏昆山巴城,尝肥美大闸蟹,赏阳澄湖风光。
来源:CCTV4《记住乡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