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年轻人都来了,娃们带着AD钙奶往上冲!

萌娃民俗表演各种呼呼大睡
“瞌睡来了,当神仙也没用”
春节期间
全国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一些参加“社火”表演的萌娃
却意外的“出圈”了
只是
令他们“出名”的
却是这样的画风
……
图片
网友:站得高,睡得香?
图片
困劲上来了
AD钙奶也叫不醒“神仙”
图片
一个喝得香,一个睡得香
图片
“快醒醒!哎,恨铁不成钢”
这些因早起
而在表演途中撑不住睡着的小演员们
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理解和疼惜
大家表示:
肯定是天还没亮就起床化妆,给累的
图片
为被迫“上班”的小演员们点个赞!
同时也提醒他们一定要做好防护
其他观众切勿模仿哦!
舞龙灯“大军”
“村里的年轻人都去了”
春节期间,浙江金华
年轻人回乡后
加入到了舞龙灯“大军”中
舞龙灯绚丽而庞大
需要很多人一起抬着才能表演
每年的春节
村里都会邀请家家户户的小伙子
加入到扛灯队伍中
图片
网友:传承历史文化,真的超帅!
“木棍上的芭蕾”
——踩高跷的男女老少
踩高跷的背后观众看了直冒冷汗
近日,云南红河
一群男生
东倒西歪地练习高跷的视频
令网友们的小心脏
跟着“扑通”了好几下
他们练习的是有名的石屏龙武高跷
每一次耀眼的绽放
都是背后无数次的训练
和不断的坚持
图片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
全国诸多地方都盛行着
踩高跷的民俗表演
人们以这种独有的方式
来庆祝喜庆、红火、热闹的元宵佳节
在云南石屏县
最边远、最偏僻的北部山区
有一个名为龙武镇的彝族小镇
每逢正月十六过后的“迎春会”上
踩高跷是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
当地人认为
踩高跷能祈求来年
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便在年初伊始举办“迎春会”
大家纷纷走出家门
细心装扮
举行舞龙、舞狮
踩高跷、歌舞等表演
图片
据介绍
龙武高跷源于元末明初
距今约有600余年的历史
属于中原文化的产物
龙武高跷以
“历史久、高度高、难度大”而闻名
祖祖辈辈代代相传
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高跷最高达一丈三尺(4米多)
最矮也达七尺(2米多)
踩高跷的表演者们
很都是普通的农村小伙子
但他们表演的难度系数
一点也不比真正的舞者逊色
得到的掌声同样不比专业舞者少
虽然没有绚丽的舞台
舞技可能并不尽善尽美
但他们行走在空中的表演胆识
却令人佩服
图片
传承高跷46年62岁奶奶包教包会,分文不取
今年62岁的周村“长行高跷”传承人
刘爱琴
传承高跷46年
免费教很多人学习踩高跷
她分文不取、包教包会
图片
凭借一腔热爱
她从16岁起
便开始跟着村子里的人踩高跷
后来
她带领一群共同热爱高跷的人
成立了长行高跷队
每逢春节、元宵节
就热热闹闹地出来表演
图片
上百人的队伍中
身穿黑色戏服
腰绑蓝色绸带的青衣
王宝钏的扮演者
便是刘爱琴的女儿张钰
她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
也十分热爱高跷
“站在1米多高的高跷上
锣鼓响起来
不由自主地就摆动双臂
欢快地‘拽’起来了
怎么高兴怎么跳
拉也拉不住!”
提到对高跷的热爱,她说:
“是真的上瘾
冬天这么冷,汗那么多
都不想下来!”
图片
刘爱琴说
高跷是她自费购买木材制作的
还要准备各种装备
“我今年62岁了
我最担心的就是传承
现在好了
女儿和周围很多人都在踩(高跷)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
喜欢和关注这项艺术
我也会竭尽所能地教大家
传统的东西要好好地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
图片
年轻时的刘爱琴
非遗项目“打铁花”表演者:“为其‘献身’很自豪!”
光膀子上阵,原因竟是……
正月十五晚上
河南洛阳隋唐遗址
来自洛阳孟津区衡水镇的非遗项目
打铁花
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参与“龙穿花”表演的小伙子们
直接光膀子上阵为大家表演
图片
据表演者介绍:
“这个表演穿着衣服容易被烧烂
跑起来之后,铁花会顺着皮肤
一点点往下落
就像针扎的感觉
但不会特别疼”
他自豪地说
自己表演有十几年了
就当是为艺术“献身”了!
现场观众说
“打铁花”配上“龙传花”的表演
场景颇为壮观
既惊险刺激,又稀奇热闹
很有新意
图片
打铁花是一项古老的民间绝技
起源于北宋,盛于明清
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它是当年炼铁匠人
在实际炼铁生活中智慧的发现
打铁花时
铁水温度熔化到
1600度到1700度左右白炽状态
打起来钢花飞溅似水涌动
只见金花升空、流星如瀑
十分绚丽壮观
被誉为
“中原文化奇葩、民间焰火之最”
在古老东方文化中
被用来传达对五谷丰登
美好生活的期盼
图片
在大连,非遗传承人用1600度的铁水钢化打出生肖兔造型
爷爷与孙子配合打铁花这就是传承吧!
近日,四川一个爷爷和孙子配合打铁花的视频受到关注据了解孩子的爷爷今年75岁练习打铁花有50多年了
网友看后表示:“以前都是在民俗节日上看到这种表演没想到它离我们的生活也不远!”“传承是刻在我们DNA里的”
图片
文化瑰宝无价!打铁花传承人曾拒外国高价买知识产权
确山铁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曾一度面临失传的火树银花
在传承者的努力下
再度映入大众视野
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说
曾有外国公司代表出价200万元
企图买下非遗知识产权
但是他坚决拒绝出卖祖国的瑰宝
“拿传统文化换
对不起老祖宗
对不起中华民族!”
“英歌舞”热翻天
谁是今年最靓的“仔”
5岁萌娃成潮汕英歌舞第四代传承者
1月23日,广东揭阳的街头
上演了精彩的英歌舞表演
队伍中打头阵的
是一个只有5岁的小朋友
他扮演的“小时迁”
装扮可爱
动作行云流水
手中道具蛇上下翻飞
出神入化
令他圈粉无数
图片
这个小朋友名叫陈楷铭
来自广东普宁南山英歌队
据父亲介绍
他们是英歌世家
到陈楷铭已经是第四代了
自幼受家庭环境影响
耳濡目染
陈楷铭刚会走路
就开始就跟着跳舞
3岁开始学习英歌舞
尽管早起睡眼蒙胧
但一听说去排练
马上就起床洗脸了
图片
“下班后”的“小时迁”
着急喊着“爸爸”的样子
萌化了一众网友
这怕是今年英歌舞最靓的“仔”了吧
网友:
可萌可帅,潮汕英歌舞传承稳了
图片
图片
还有的网友
借此机会又重温了一遍
梁山好汉时迁的故事
图片
图片
英歌队“混搭风”登上春节荧幕
不但线下“吸睛”无数
也在各大社交平台纷纷“霸屏”
今年湾区春晚
英歌队与歌手腾格尔
同台演绎歌曲《一身正气》
潮汕话、粤语、普通话与潮汕锣鼓
交织成别开生面的“混搭风”
引来网友如潮好评
青年一辈的非遗梦想路
——富美青年英歌队
“我们在自媒体平台
推广英歌舞已经三年
没想到今年这样火!”
普宁英歌市级传承人
富美青年英歌队总教练李俊浩说
一切都起源于一段
“无心插柳”的视频
1月19日晚
队员们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演出
进行最后一次夜训
却被“路转粉”的游客
将视频传到网上
这段激情澎湃的“原生态”演出视频
瞬间走红全网
据不完全统计
原视频点击量将近2亿
“我也是视频火了以后才知道这件事”
让李俊浩同样没想到的是
富美青年英歌队今年新春
迎来商演“爆单”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二十五的演出
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就连省外不少地区
都向他们发出了“邀请函”
接受采访时
李俊浩正在马不停蹄地
赶往顺德演出现场
图片
在潮汕民间
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
于一体的英歌
一直被视为
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
深受群众喜爱和推崇
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留下了
“北有安塞腰鼓
南有普宁英歌”的美誉
2006年
英歌被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零壹叁叁叁 摄
潮汕青年对家乡的文化自信
从富美青年英歌队的
人员构成中可见一斑
队员年龄从14岁到28岁不等
有的是学生
也有从事电商等工作的自由职业者
李俊浩介绍
过去三年虽然成员一直在流动
但总数稳定保持在70人左右
“00后”的新鲜血液
已成为英歌队的主体
图片
零壹叁叁叁 摄
与潮汕乡村许多为民俗活动
临时组织的英歌队不同
富美青年英歌队
每个周末都会举行常态化的训练
时不时
就有激动人心的夜训视频流出
如今,不少学校和企事业单位
也会邀请李俊浩担任教练
培训他们开展英歌舞的传承与演出活动
“其实,很多潮汕青年
都有组织常态化演出的愿望
但目前真正能实现的英歌队
仍是屈指可数”
非遗保护专家邓尧说
墙内开花的英歌舞“飘香”海外
图片
大年初一当天
由当地40多人组成的英歌队
在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县
一购物中心闪亮登场
吸引大量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如果中国游客来到
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县
不难从这里的文化
感受到熟悉的亲切感
游客们不但能在这里
买到充满英歌元素的T恤
木偶等各色文创产品
甚至还可以体验一把英歌脸谱化妆
与当地的英歌演员一起起舞
图片
据介绍
英歌舞从潮汕地区
来到泰国已有上百年历史
至今仍然欣欣向荣
从去年11月开始
帕那尼空县每周末
都会在旧市场进行英歌表演
吸引市民游客参观
借着东风,注册公司继续将英歌舞传扬下去
图片
2019年
首部潮汕非遗电影《英歌魂》的推出
让潮汕地区的非遗人深感提气
“明星效应不一定能直接带火英歌
但能够提升潮汕人的文化自信”
正是乘着这股东风
李俊浩开创了自己的
英歌文化传播公司
设计商标并成功注册
邓尧坦言
目前国内英歌文创设计方面的水平
还处于起步状态
要打造具有传播力的文创IP
还需要政府为传承人
提供更多与专业设计师对接的机会
图片
跨国联合申遗
英歌全球“出圈”
也将非遗人之间的跨国合作
提上议事日程
2022年12月
泰国帕那尼空县政府相关负责人
组织当地英歌队
与广东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
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交流会
这也是李俊浩首次联线
千里之外的“同道人”
“他们在泰国将英歌舞传承得这么好
确实不易
我们英歌队成立以来
还没有走出国门
今年一定要好好出去看一看”
两地年轻人相约新年组团会面
图片
“开放与共享
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输出
扩大影响力”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
对此深以为然
邓尧期望,下届“普宁英歌文化节”
能邀请来自港澳与海外更多英歌队加盟
共同分享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20年10月12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调研时指出:
“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积极培养传承人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
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2022年12月2日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要扎实做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图片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19日下午,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了解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情况。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随着2022年11月29日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截至目前
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该名录(名册)
位居世界第一
青年需要非遗的滋养
非遗更需要青年助力
潮流与传统从不违和
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正在路上
将昔日的积淀续写成今日的风采
希望传统文化这条源远流长的河流
能够吸引汇聚更多的华夏儿女
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抵达更高的山川和更远的河流
古韵之美,吾辈不忘
文化之传承,我辈当躬行   
编  辑丨孙希雨
校  对丨李 漫、朱皓月
校  审丨孙小千
值班编委丨钟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