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感动人物候选

图片
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年,中国航天科工全体干部职工锐意进取、矢志奋斗,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航天防务集团公司,有力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航天强国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正值“2022年度中国航天科工感动人物”评选之际,中国航天科工官方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各单位推送的候选人(团队)事迹,敬请关注。
2022年度 中国航天科工感动人物
候选人(团队)事迹选登
21
张勇:
“刀片”生花,逐梦星辰大海
图片
张勇是中国航天科工航天江南航天电器所属林泉电机数控车工、中国航天科工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享受国务院和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2022年,他获得了全国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张勇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挑战航天的高“精度”、高“难度”,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航天劳动模范、航天十大技能高手、航天技能大奖、航天技术能手、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勤奋好学 岗位成才
从学徒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
中国航天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中,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航天产品对零件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数控设备的引进,国家迫切需要掌握数控设备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身为航天人,张勇怀揣着对中国航天事业的无限崇敬,积极投身一线机械加工操作工作。
为了尽快掌握刀具的切削角度,他磨了一块又一块刀片,手上被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水泡,却依然不放下手中的刀片。刀片在手中“生花”,张勇练就了一项项高难度的加工技能。
在较短的时间里,张勇熟练地掌握了数控车削加工多种技能,精通各种加工方法,成长为公司的一名技能骨干。
迎难而上 勇挑重任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作为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神舟”“天宫”等型号任务的配套难度前所未有。
2013年到2021年期间,航天电器所属林泉电机承担了大量“天宫”以及探月工程系列重点产品的生产研制任务。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ー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为之提供阻力、保证减速的,就是由林泉电机研制生产的微电机。
该产品的直径只有28毫米,里面有7种零件,最小的零件只有一页纸那么薄。而这一款“天衣无缝”的微电机,就是张勇巧手“缝制”的。
张勇及其带领的数控团队累计生产加工了“神舟”“天宫”“嫦娥”系列50多项产品,共计1200多件零件,为国家重点型号任务的完成作出了一名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一直以来,张勇以航天精神为引领,勇于挑战,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他夜以继日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解决了100余项加工难题。
近3年来,他累计完成技术革新20余项,技术攻关5项,完成数控程序优化150多项,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传授绝技 引领团队
倾囊相授共享成就
张勇深知一个人的力量解决不了所有的技术难题,实现航天梦需要的是一大批技术过硬的人才团队,只有传承“手艺”才会生生不息。
他充分利用“国家级张勇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张勇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悉心传授技艺,目前已累计培养首席技师1人、特级技师1人、高级技师6人、技师17人、高级工28人。
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工作室先后完成工艺攻关及技术革新项目35项、开展交流培训100余次,培训学员3600余人。近2年来,张勇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与贵州省内多家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技术工人,张勇二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以精湛技艺打造“国之重器”,用创新创造完美诠释了工匠精神。
2022年度 中国航天科工感动人物
候选人(团队)事迹选登
22
梁森:
寒夜中点亮生命之光
图片
2022年12月27日,航天小伙梁森奋不顾身跳湖救人的消息,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广大职工的微信群里迅速传开……“平凡的人生展现光明的力量”“心中有大爱,胸中有大义”“英雄的三江出英雄”……这是广大网友对梁森的称赞。航天三江党委第一时间发文表彰,授予梁森“见义勇为优秀职工”荣誉称号,号召全体职工学习梁森见义勇为的英雄壮举。
作为一名80后共产党员、科研工作者,梁森在舍身救人之后就默默离开了现场,平日里朴实、善良、低调的他,在同事的关心和关注下,回忆起当晚救人的场景……
2022年12月13日夜晚,寒风凛冽刺骨。一位二十出头的女子绝望没入冰冷的湖水,年轻的生命即将陨落之际,却因为航天小伙梁森的出现有了转机……
他是失意者生命中的光
这天晚上8时许,航天三江九部的梁森刚加完班,开车路过金银湖李家墩桥的时候,注意到桥边围栏外一个人在徘徊,他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个人有跳桥轻生的可能,于是梁森放慢车速观察着。果然,还没等他靠近,那个人爬上桥栏杆跳了下去。
梁森马上下车呼救,但此时没有人路过。紧要关头,救人要紧,他以最快的速度从车里拿上救生衣。时间紧急,梁森来不及脱外衣外裤,便匆忙跳入冰冷的湖水。此时落水者已经顺着水流漂到了桥洞,距离梁森至少有50米远。冬日的湖水冰冷刺骨,梁森身上的毛衣浸水后也更加沉重,他顾不上这么多,此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要使出全身力气游到落水者身旁。
直到靠近落水者,梁森才看清这是一位年轻女孩,此时她已没有任何求生意愿。他一边告诉女孩抓紧救生衣,一边开导女孩不要放弃生命,配合救援,同时吹响救生衣的口哨。由于体力的透支,回岸的路程显得更加遥远,“一定要把人救上去”的强烈愿望促使梁森奋力往岸边游。终于在靠近岸边时,一位路人发现了他们。于是,梁森和这位大哥一起先将女孩托上岸,随后自己也在这位大哥的帮助下顺利上岸。
上岸后的梁森才感到一阵阵后怕,冰冷的湖水、不明的水况、体力的透支、落水者的抗拒……每一项挑战都给他的救援带来了不可预测的风险。当大家对他的见义勇为行为表示钦佩的时候,他却说:“我不是英雄,我也害怕,但是如果不救她,我的良心过不去。”
他是航天人身边的楷模
没有人天生是英雄,只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用平凡成就伟大。工作中,梁森不惧困难、冲锋在前,在重要岗位上扮演着关键角色。
记得有一次某数字化装备首次飞试,前一天晚上12点梁森接到前方同事的求助,“第二天上午10点用户方要听取项目介绍,急需一份介绍材料。”为了给前方的同志争取足够的时间,他连夜在家琢磨,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到办公室开始整理材料,在上午7点准时将材料发给了前方同事。
梁森的热心大家有目共睹。生活中,他关爱同事,经常把自己钓的鱼与同事分享;为生病的同事送去急需品,分担工作任务;项目组谁家有急事,他也会第一时间主动顶上来,是一位靠得住的“战友”。2020年初,梁森回到农村老家。因为疫情不能返回武汉单位,平时搞设计的他干起农活来也是一把好手,在村里积极帮助村民开展果园除草、裁剪树枝、搬运木材等。村里一位老人家,孩子不在身边,又加上疫情封村,过年一直冷冷清清,梁森主动给他送去肉和菜,为老人送去关心和陪伴。
在妻子眼里,梁森是个乐于付出、行动多于语言的人。为了准备航天科普课,梁森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制作PPT,下载视频,网购水火箭制作材料,他用生动形象浅显的方式,教会了小朋友很多专业的航天知识,给小学生讲述了一堂生动有意义的航天科普课,在小朋友们心中埋下航天的种子。
天寒人暖,危急关头,梁森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挽救年轻的生命,用实际行动彰显了航天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像梁森这样的“平民英雄”就像冬夜里的一粒火种,散发着真善美,激励着每一位航天人勇毅前行。
2022年度 中国航天科工感动人物
候选人(团队)事迹选登
23
冬奥特种火炬研制团队: 
水下火精灵 再“续”航天心
图片
2019年春节刚过,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2室副主任张波接到所里安排的一项特殊任务——他将作为代表参加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研发创意的挑战比拼。
13年前,在刘兴洲院士的带领下,31所干部职工胜利完成2008年奥运火炬燃烧系统的研制。如今,自己也有机会能参与冬奥火炬项目啦。想到这些,他决心必须拿下这次任务!最终,31所获得现场赛第一名。“奥运火、航天心”,再续前缘。
这顶“聪明帽”在鱼缸中诞生
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冬奥组委正式确定机器人水下火炬传递作为科技冬奥的重要环节,定向委托31所承担特种火炬的研发任务。“能否采用环保的气态燃料?”奥组委专家询问团队。
“这是又要创造世界首次啊!”立项会上,火炬总设计师刘小勇激动地说。
2008年,刘小勇的老师刘兴洲院士带领团队让“祥云”飞上珠峰。如今在刘小勇的带领下,团队从火炬燃烧基本原理出发,开始了冬奥火炬的研制。
为快速具备试验条件,团队直接到市场上买来一个大号鱼缸做试验。然而,气体燃料试验不是入水就灭,就是脱离燃烧器只烧在水面,要不就是看上去像个灯泡……最终,一个结构非常简陋的原理验证试验件诞生了:由于管路交织在一起像一顶帽子,又因为其融入了团队的智慧,被戏称为“聪明帽”。
“聪明帽”在水下烧出灵动飘逸、色彩鲜艳的火焰,让冬奥组委领导眼前一亮,“就要这样的火焰!”短短3个月,团队首战告捷。
内外合一 在夹缝中完美契合
“飞扬”火炬是一个多曲面的空间体,内部空间非常狭小,最大空间宽度只有2厘米。和当年“祥云”火炬的纸卷外形一样,这给燃烧系统设计团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负责结构设计的李志永要把内部数十个、大都是不规则形状的零部件,嵌入“飞扬”的“飘带”中,可谓是在狭小的夹缝中“求生存”。
有次外场测试,燃烧系统与外壳的连接件比设计尺寸长了2厘米,需要返厂,但一来一去需要至少3天——实在等不起啊。看到现场有锉刀,李志永眼睛一亮:“我先用这个试试。”一个小时,他磨平了两把锉刀,生生锉掉了多余部分,尺寸达到装配要求。
“在时间进度要求非常紧的情况下,火炬外形经过近十轮次的调整改变,燃烧系统也同步进行了10余轮优化改进,非常不容易。”项目总指挥王延文感慨道。
“水火相容”浪漫奔赴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在沈阳试验厂房,机器人携带特种火炬顺利点火入水。然而这时,团队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首次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水下传火失败,后续3天10余次试验也都没有成功。阀门失效?结构进水?特性漂移?团队穷尽一切能想到的原因,同机器人团队一道进行“会诊”。
“点着啦!”一声惊呼饱含着期待与惊喜,被永久地记录在现场视频中。成功归零之后,试验次次成功。
试验室里的表现再好,也还是要到真实环境中完成最终验证。几经周折,团队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来到了抚顺大伙房水库。来水库的第一天就可以用“惊险”来形容。车辆在冰面上碾压之后,冰层开始裂开,“砰砰砰”的声音响彻山谷……2022年的新年,团队在水库的冰面上度过,他们也收获了机器人火炬传递第一次户外试验的成功。
2022年2月2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首日,由第255和256棒两位机器人火炬手交接传火。水下悬停对接环节,最为精彩:火焰犹如跃动的橙黄色精灵,旺盛、飘逸,火炬传递的科技感瞬间拉满。惊艳世界的“水下火精灵”,闪耀冬奥冰湖。
从2008到2022,从“祥云”到“飞扬”,变化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双奥梦想”,是航天人的智慧和担当。
2022年度 中国航天科工感动人物
候选人(团队)事迹选登
24
余军伟:
用匠心追梦的航天人
图片
1987年出生的余军伟2007年参加工作,是中国航天科工航天精工所属河南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镦制领域总制造师。
一毕业就加入航天事业的余军伟15年来扎根基层一线,专注镦制加工工艺的研究,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总是主动承担那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和工作,攻克了多项新研产品镦制难题。
专注、热爱和坚守酿成了果实,如今,他已经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逐步成长为一位有理想、敢担当、能创新的新时代青年专家。
坚持问题导向
集智攻坚结硕果
在日常工作中,余军伟坚持问题导向,以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开展技术技能攻坚,充分发挥技术技能的引领作用,完成了多项重点攻坚任务。
其中,突破某型号高温合金十字槽螺栓/钉类产品热镦十字槽产品加工瓶颈是一项具有代表性的难题。
当时,因每件模具只能镦制5至10件产品,公司面临巨大的交付压力。
面对困难和挑战,余军伟勇挑重担、主动出击,在保证车间正常产品按时下转的同时,寻找镦制突破口,通过团队配合,不断优化模具结构、固化加工方式、调整加工参数……最终使模具精冲使用寿命明显提升,镦制件数增加至150件,完成了特殊材料螺栓的研制和批产加工。
余军伟深知,作为镦制领域总制造师,不仅要在技术技能上争当排头兵,在设备改造、质量管理、自动控制等方面也要争创一流。
为了让自动化设备适应多品种产品的技术要求,余军伟主动学习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带领团队不断摸索,先后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进一步拓展了自动化压力机加工范围,加工效率显著提升,产能提升约2倍,产品质量稳定可靠,工人劳动强度明显降低,实现了压力机自动化加工模式。
发扬劳模精神
引领人才培养
“让工人在参与中不断提升技术技能,帮助更多的青年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实现技能成长成才。”这是余军伟长期以来的目标。
他坚持创新成果“成熟一项固化一项推广一项”,服务现场,打通技术技能瓶颈,攻关高性能产品的镦挤方法,充分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他先后组织技能操作基础培训50多次,内外部相结合技术技能提升培训20多次。
余军伟每年与多名骨干成员签订培养责任书,一对一进行能力拔高工作,而得到培训的骨干成员则负责各小组人员的能力提升工作,两者相结合,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传承机制,为建设五强班组打下了坚实基础。余军伟所培养的团队成员先后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航天精工先进个人、航天精工优秀师带徒、信阳市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落实自动化改造
助推产能提升
按照上级单位数字精工总体规划及要求,余军伟自觉扛起自动化改造的重点任务,带头提出设备改造需求,积极配合车间投身于自动化设备的改造服务,完成前期调研、机电一体化设计、项目的实施以及自主改造。
通过不断学习和自动化改造经验积累,余军伟主持完成了航天领域重点型号产品的自动化单元设备改造任务,通过项目的实施,单元内设备全部实现自动化加工,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比原来提高2倍以上。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余军伟以其扎实的业务水平,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树立了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工匠形象,感染着身边的人奋勇拼搏、开拓进取。后续,他将怀着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不断磨砺技术,刻苦钻研,为实现航天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22年度 中国航天科工感动人物
候选人(团队)事迹选登
25
“尖刀连”团队: 
在基金业务阵地守土尽责
图片
为应对前所未有的监管及市场环境变化,全力从困局中突出重围,中国航天科工资产公司党委果断决策,于2022年岁中组建了一支专注于航天产业基金运营管理的年轻业务团队。
团队成立之初仅有5名成员,到2022年年底,形成了由7人组成的团队雏形。
他们坚守服务集团主责主业的初心,所管理的百亿基金产融结合效果良好,资产安全,备受赞誉;他们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全面完成风险问题化解,不留死角;他们以抽丝剥茧的态度推进体系建设,构建基金业务“1+N架构”制度体系;他们大刀阔斧地谋篇布局,进行模式创新——他们就是资产公司在基金业务阵地守土尽责的“尖刀连”团队。
奋楫扬帆迎激浪
团队成立初期,正值国务院国资委基金业务专项检查整改工作攻坚克难之时,中央企业基金业务全面按下暂停键,增量基金筹备工作出现“瓶颈”,资产公司基金业务进入前所未有的“休整期”,业务发展受到巨大冲击。
5名初创成员既要确保百亿基金资产安全高效运转、助推集团公司主责主业发展,又要负责11家基金管理公司,对13只基金进行有序运营管理,还要全力推行33项风险事项全面化解,更要尝试开拓新业务。
面对“泰山压顶”般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尖刀连”团队始终坚信:航天产业基金历经10年风雨,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眼前的困难都会被解决,走过的弯路都会转化为积蓄的力量。
披荆斩棘迎难上
数不清多少个周末,团队成员或奔赴在拜访出资人的旅途中,或埋头于纷繁琐碎的事务文件里,只为高效推动基金业务的发展壮大和安全运作;数不清多少个夜晚,团队成员披星戴月撤离办公楼后满城寻找“24小时核酸检测点”,只为尽快完成各项日常管理、统计、汇总工作……
2022年,面对更加繁重的工作,团队成员频发腰间盘、椎间盘损伤等由于久坐导致的疾病,即便如此,依然没有一名成员掉队。面对这些,有人认为他们愚钝,不知选择“性价比高”的工作,竟然挑这个“最难啃的骨头”;有人不解他们为什么有加不完的班,永远栉风沐雨……他们“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总是一笑了之,因为他们知道,这块业务和这种精神是资产公司的基石,永远不能丢。
百舸争流谱新章
6个月的付出,7个人的努力,这支“尖刀连”保障了百亿基金资产安全运营,实现了基金业务的平稳过渡,超额完成产业基金融资目标和集团公司产业投资协同目标,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团队坚决贯彻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基金管控的各项要求,攻坚克难,以刮骨疗伤的勇气推进整改,在国务院国资委、集团公司基金业务检查的基础上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全面自查体检,确保不落死角。
他们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风险化解,召开了几十次整改专题会、一对一协调会、工作推进会,基金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团队共推进完成33项风险问题整改,为公司基金业务依法合规经营、做好风险防控,为做大做优做强基金业务奠定了基础。
这支“尖刀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坚守公司核心业务,他们为资产公司基金业务在撬动社会资本服务集团公司主业发展、发挥功能性作用服务集团公司资本运营等方面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