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中和院士逝世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官网2月11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细胞生物学家,杰出的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翟中和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2月10日14点4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翟中和是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和“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创建者之一。从建设学科、编写教材,到建立博士点,他为中国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
图片
翟中和(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官网)
翟中和1930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学系,1951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被派往苏联学习,1956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毕业后回国,在北京大学生物学系任教。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20世纪80年代初期,翟中和深感自己原来研究的超微结构形态学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在科研中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1985年至1986年,翟中和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系佩曼教授的实验室做访问教授,从事细胞核骨架及其与基因表达关系的研究。翟中和意识到我国的生命科学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外,“只有不断调整方向与步伐才能跟上形势。选择先进的、有理论意义的又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科研课题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关键问题。”
从美国回国以后,经过较长的分析与考虑,翟中和决定选择“细胞核骨架—核纤层中间纤维体系”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之一。历经翟中和与他的五、六届研究生十多年的艰苦奋战,这一领域的研究真正与世界接轨了,此后他们的研究工作步入系统性,发表五十多篇论文,其中多篇论文被国外重复引用。
1991年,翟中和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翟中和曾在《北京大学学报》撰文《我和我的学生们》,文章写道:“这些青年人能考上北京大学,说明他们大部分是优秀的,素质是好的,有一定的能力。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爱护他们,关怀他们,珍惜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这个集体的温暖。学习伊始,我们就给学生一个概念,能做北大的研究生是难得的机会,要好好珍惜,把握好时间,做好研究生首先要勤奋,勤奋是攀登科学高峰的第一要素,即使你有最好的天分,没有勤奋也很难有成就,要树立勤能补拙的思想。做研究生是科学培养,要善于独立思考,善于分析问题。同学们在和谐气氛中,充分发挥自主思考的能力,再加上踏实地做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自然容易出成果。”
翟中和说,我们很重视同学们参加各种科学会议,只要科学研究做得好,就鼓励他们去到各种科学会议上做报告。我认为参加科学会议做报告,亦是一种锻炼。但有一个前提,一定要把报告做好。在这之前要在实验室做预报告,请大家提意见。我们对同学写论文,严格要求,论文一定要有充分可检验的实验数据,要很认真严谨地做结论。报告要清晰,简短有力。同学们每参加一次科学会议,就是一次很好的提高。教研组很多同学都参加过科学会议,做报告效果也很好。
翟中和还说,学生的业余生活很精彩。风和日丽的假日,我们经常集体外出郊游,一路欢声笑语。归途中,学生们会说:“翟老师,我们馋了,请客吧。”我们就找一家饭馆,高高兴兴吃一顿。实验室外有一块空旷地,课余学生们会自发组织各种运动比赛,每次比赛几乎所有人都参加,自娱自乐十分风趣。这个集体有一个代号叫“124”,“124”是他们朝夕相处、做研究工作的大实验室。一批批师兄师姐从这里走出去,在海外他们写信回来总是深情地“问候124,怀念124”。学生就是生活学习在这样的和谐环境中。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北京大学学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