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查出“肝血管瘤”要不要慌?专家的答案是……

掌上春城讯 又到春季体检季,体检报告中各项“红色指标”总是让人紧张,本期小掌的名医问答为大家系统解答成人体检报告中可能会出现的“肝血管瘤”。
初次看到“肝血管瘤”可能绝大部分人都会十分紧张,“肝血管瘤”是什么、是恶性的概率大吗?昆明市延安医院普外二科主任刘训强的答案是:“别慌,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图片
关于“肝血管瘤”你要知道
刘训强介绍,肝血管瘤是肝脏的一种良性肿瘤。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是单发的,多发生在肝右叶;约10%左右为多发,可分布在肝一叶或双侧。血管瘤在肝脏表现为暗红,蓝紫色囊样隆起。分叶或结节状,柔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清楚。
肝血管瘤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其大小和形状及数量均不一定,往往属先天性。本病中年女性多见,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6倍。血管瘤多为单发,小血管瘤多无症状,如果瘤体直径小于4cm,无临床症状,且动态观察其静止不发展,一般不会破裂出血,即不严重,无生命危险,定期复查即可;4厘米以上者约40%伴腹部不适、肝区胀痛、肝肿大、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因肿瘤增大后而出现的肝大、包块及压迫症状,严重者发生破裂大出血致死,危及生命。诊断上主要根据B超、CT以及肝动脉造影检查确诊。4厘米以上的肝血管瘤治疗主要有两种手术方式,全麻下开腹或腹腔镜下切除手术和介入手术。介入手术-肝动脉造影及介入栓塞术在局麻穿刺下完成、感染率低、手术时间短、手术风险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病人术后第1天就能下地活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肝血管瘤患者的新的手术选择。
查出“肝血管瘤”医生通常会做这两件事
刘训强介绍,随着人群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肝血管瘤”的检出率日益增多。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患者因为“肝血管瘤”首次专科就诊通常会到普外科和消化内科就诊。无论是内科和外科,医生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诊疗建议。
医生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明确诊断,评估病情
“肝血管瘤”通常没有症状,很多患者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多种检查手段的联合应用,可极大提高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常规首选超声检查,再结合CT、MRI以及DSA检查等综合判断。超声、CT和MRI检查的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1%、77%和92%。当然,医生还要排除是不是肝癌。
因此,有时为了明确诊断,可能需要做多项检查,反复确认,希望患者朋友们能够理解。
医生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综合考量,制订治疗方案
先要普及一个关于“肝血管瘤”的医学常识:我国多以肿瘤直径5 cm作为肝血管瘤分型的分界点。根据肿瘤直径,将肝血管瘤分为3级:小血管瘤(直径<5.0 cm)、大血管瘤(直径为5.0~9.9 cm)和巨大血管瘤(直径≥10.0 cm)。
肝血管瘤作为一种良性肿瘤,大多无症状,且无恶变倾向,原则上以随访观察为主,建议半年或1年定期复查。这是目前国内外普遍接受的观念。
当血管瘤较大且合并以下危险因素时,建议酌情治疗
1.伴发症状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肝血管瘤
2.进行性增大的肝血管瘤
3.诊断不明确的肝血管瘤(虽然大部分血管瘤都能通过典型影像学特点而确诊,但一些非典型影像学特点的疑似肝血管瘤包块仍困扰着临床医师和患者。因此,临床诊断不确定的疑似血管瘤也被认为是治疗的指征,特别是具有肝炎、肝硬化、肝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
4.肝血管瘤导致的严重焦虑等精神症状
这几类人需预防性治疗的肝血管瘤
第一类:准备怀孕的妇女伴有巨大肝血管瘤,妊娠可能导致瘤体快速增长进而影响胎儿发育或引起破裂出血。
第二类:肝血管瘤巨大,突出到肋弓以外且患者较瘦弱,腹部可扪及瘤体。
第三类:巨大肝血管瘤患者是重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等情况。
在伴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医院会以最小的创伤达到最满意的治疗效果为原则,权衡利弊,综合考量,制订治疗方案。对于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已很成熟,除了手术切除,目前还有很多微创治疗方法包括肝动脉介入栓塞、射频消融等。
医生简介:
刘训强,普外二科(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兴滇名医,昆明市百工程人选、昆明市卫生学科带头人、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云南血管外科与介入微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昆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云南省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图片
主要从事血管外科与介入科工作,擅长诊治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血栓、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腹髂动脉瘤、周围动脉栓塞、颈动脉狭窄、脉管炎、雷诺综合征、动静脉瘘、血管瘤、假性动脉瘤等血管外科及介入科疾病。
门诊信息:每星期一上午、星期四下午,昆明市延安医院普外二科(血管外科)专家门诊。
掌上春城记者:周晓雯
责编:谢春梅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