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珠海夏湾夜市:昔日旧街为何一夜间走红网络?

南都讯 执法人员带队领跑、商贩快速有序出摊……近日,一段视频让珠海夏湾夜市迅速走红,网友纷纷点赞:好有秩序的烟火气。13日,光明日报官微刊发评论称:“这样的管理更有人情味珠海的这一幕或许值得借鉴。”
夏湾夜市究竟长啥样?为何一夜间走红?执法人员带队领跑商贩出摊的细节背后究竟反映了什么?
图片
现状
夜市出摊成一景,吸引游客慕名打卡
夏湾的夜晚,是属于夜市的。
“让一下啊,让一下,要出摊了。”晚上9点45分,随着急促的哨子声和叫喊声,摊贩们推着小推车跟着执法人员的步伐有序地跑步“进场”。
图片
走红视频中,执法员带队领跑商贩出摊
支起挡板、摆放食材和桌椅,亮起招牌灯......摊主们手脚麻利、动作娴熟地做好开市的准备。“在网上看到这场面很热闹,所以就想来感受一下,到了现场看到这些小推车快速有序地推出来,感觉还是比较有阵势的。”从外地来珠海旅游的张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了夏湾夜市的视频,就决定前来打卡。
烧烤档上“滋滋”冒油的声音、摊主的叫卖声、食客交谈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肉香、葱香以及糖水的甜香;亮眼的招牌灯光,斑斓交错.....这样热气腾腾、烟火十足的场面,很难让人想到,十分钟之前这里还是一条普通无常的街道。
夏湾小吃街的摊主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来的美食各具特色。一盘四川麻辣小龙虾、一碟长沙臭豆腐、一碗广东糖水、一份东北烤冷面......这些特色小吃,诱惑着食客的味蕾,同样也诉说着每位摊主来珠海奋斗的故事。
“现在小吃街管理得很好,以前就是脏乱差,治安也不好,摊位都是靠打靠抢的。现在秩序好了,干净整洁,我们也是合法经营,不再是'走鬼'了,能在珠海安家立业,生活安稳多了,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帮助。”祖籍四川乐山,已经在小吃街摆摊十几年的摊主钟丹丹说。
图片
夏湾夜市一景,受访者柯世勉供图
探秘
一条“脏乱差”旧街的蝶变
夏湾夜市小吃街营业时间为每天晚上9点45分至次日早上5点30分。这样的营业惯例,到现在已经持续了9个年头。“从一个小孩刚出生不久,到现在已经9岁了,能蹦蹦跳跳、热热闹闹的,很多摊主通过经营这个摊位,在珠海安家立业了,感触还是很大的。”夏湾小吃街管理负责人柯世勉说。
据柯世勉介绍,以前,小吃街的摊贩还是人们口中的“走鬼”,2014年,为解决夏湾区域的脏乱差问题,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拱北街道等部门经过积极探索,建成夏湾夜市小吃街,拱北街道还为该辖区84名街头食品摊贩经营者办理食品摊贩登记卡,将“走鬼档”纳入规范管理。
与此同时,拱北街道还引入市场化力量,将小吃街委托珠海正菱明达商业运营有限公司运营,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夏湾夜间小吃街逐渐形成规范及具有特色的网红小吃街。
走红的背后,夏湾夜市在管理上究竟还有哪些过人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小吃街管理的三个秘诀。
一是维持摊主出摊的秩序。开市前十分钟,安保人员会对小吃街进行人群疏导,为摊主出摊腾出位置;开市时,安保人员会带队领着摊主有序出摊。
二是维持街道附近的交通秩序。因为小吃街对出的马路属于单行道,车辆来往频繁,管理方专门安排了人员对小吃街道路进行交通疏导,同时也会耐心地与车主进行沟通,争取车主们的理解。
三是保障环境卫生以及食品安全。一方面要求每位摊主自觉维护档口的良好卫生环境,另一方面专门安排保洁人员对小吃街进行清洁;在食品安全上,除了接受市监局的常规监督,管理方每个月还会进行两次食品抽检。同时,规定每个摊位必须“持证上岗”,例如《健康证》《广东省食品摊贩登记卡》,并要求证件一年一审;管理方还制定《夏湾小吃街管理公约》,和摊主们签订协议、形成共识;此外,还对摊主的信息进行公开,形成透明、有效的监督机制。
图片
快评|夏湾夜市的走红,源于珠海文明的厚植
“城市烟火气,更抚凡人心”。
近年来,珠海市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契机,结合群众现实需求,采取更加灵活的规范化、人性化管理模式,完善各项城市管理和服务保障措施,切实规范夜市管理,解决“民生就业”与“城市市容”矛盾,让这团“人间烟火”燃得有序、有力。
《光明日报》刊发评论称:小商小贩是城市烟火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夏湾夜市带队领跑小商贩出摊这一幕,其中有文明执法、柔性执法的功劳,也离不开城市对小商贩、小店等毛细血管的重视和支持。
在珠海,除了夏湾夜市,其实,还有很多地方充满着文明有序的烟火气。例如,珠海市前山街道南沙湾社区“双限点”摊位的实行,同样也是文明气息与人间烟火并行的又一生动注脚。
管好烟火气,让夜市成为了一道别样风景。珠海坚持“疏堵结合,规范管理,文明有序”的原则,在升级夜市治理方式、完善监管服务上下功夫,以更有效、更有温度的管理举措不断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夜市休闲环境,让城市的温度在烟火氤氲中持续升华。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夏湾夜市的走红,归根结底,源于珠海城市治理的日益精细,更源于珠海文明底蕴的不断厚植。
采写:实习生骆嘉怡 记者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