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收入人群工资增速下滑接近零 会带来哪些社会经济问题?

作者莫开伟系中国知名财经作家
在近期《硬观点》直播中发布的信息显示,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居民收入增速不断下滑,确已成为制约消费增长的一大因素。相较于中高收入人群,中国低收入人群工资的增速已经从8%下滑至接近0%。
图片
说实话,看到这个消息令人感到非常震惊和失落,中国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收入增速已从8%下滑至接近0%,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据分析主要是三年疫情的摧残,因为疫情管控措施严厉,使得大量中小微实体企业生存难以为继,而中小微实体企业则又是私营企业、个体和灵活就业人员集中之地,他们接纳了大约86%的中国就业人员。这无疑使得在中小微实体企业就业的人群占相当高比例的人经历过失业、半失业,或者是即便不失业而收入遭遇大幅减少的痛苦经历。
这种结局也对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喻失业率大幅上升,民众收入大幅下降,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大部分可能在持续下滑到接受零增长。这种结局形成两种效应:一边是低收入人群收入增长接受零,另一边又是庞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得不到满足,无法释放,不敢消费、不能消费的心理预期不断增强,这使得我国内需乏力疲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出现了下滑,这让中国经济整体复苏处于相对缓慢状态。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应该是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主要动能来自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的提升,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难题,需要想办法从改善低收入社会群体收入增长水平、提高就业率以及改善社会分配机制、完善税收等措施入手。这个问题再也不能往后拖了,疫情管控全面放开之后,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现实问题。
图片
同时,在这个问题之下,还延伸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占据着大量社会资源,而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创造社会财富却又不尽如人意,这就更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私营企业的生存艰难。比如2021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民营企业与个体户占有的总资产不足150万亿元,不到国企的58%,但在2021年创造的增加值占到GDP的64%,是国企的将近3倍。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虽然大了,但利润增长却呈下降态势。比如统计局披露2022年1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4049.7亿元,同比增长0.5%;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412.0亿元,下降2.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378.5亿元,下降7.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636.9亿元,下降7.9%。
图片
正是因为这种局面,才使得民营私有企业的经营处境更加每况愈下,因为截止2021 年,占有63%企业资产的国有企业,仅容纳就业550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7.5%;而私营企业、个体和灵活就业人员用37%的资产容纳了86%的就业人员。这样让中国社会“国进民退”现象更加突出,也使得民营企业吸纳就业压力更大,也更加无力给员工增加工资,使得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水平更低,以至于增幅接受于零,也使得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也越来凸显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
由此,当前政府要打破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动内需,更应该在为民营企业营造有利氛围上加大政策力度,主要是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的财税金融优惠政策,保护民营企业权益,改善营商环境,让两者在身份上平等,消除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企业歧视以及设置许多不平等的限制性条款,消除民营企业发展的“弹簧门”、“玻璃门”和“旋转门”,让民营私有企业生存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活力得到充分焕发,这样复苏经济、激发内需活力才能见成效,提高社会低收入人群收入、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推进社会共同富裕也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