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调整后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2022年12月26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此公告标志着中国对新冠疫情的“动态清零政策”的“平稳转段”,中国进入全面解封的阶段。
接下来的一个月,从宏观经济方面,最受全球投资者关注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2023年1月反弹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升至临界点以上,制造业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图片
图1:中国制造业PMI指数(经季节调整)
(图源:中国国家统计局)
从资本市场来看,2023年1月来自香港和境外流入的北上资金1月净买入内地股票金额达到1412.9亿元,为2014年沪港通开通以来单月最高的净买入金额,超过2022年全年净买入的1.5倍。
全面解封后,在中国经济景气度回升的影响下,外界是否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重拾信心?本文就这一问题,通过经济周期分析来探讨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所处的位置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以及未来趋势。
中国及其他大国的经济周期分析
根据富达投资的数据,中国的经济周期(如图2)在所有的大型经济体中走在最前方。事实上,从2022年第二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这一年期间,中国一直处在经济周期中的低迷期,即衰退期。而其他的国家在这一时期,经历了顶峰至衰退,欧元区可能再进一步进入初步的谷底期(如图3)。
图片
图2:(2023年1季度)世界大型经济体的经济周期
(图源:富达投资)
那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错位的现象?这里面最根本的原因是各市场间不同的产出缺口(output gap) ,产出缺口是衡量经济体实际产出与其潜在产出之间的差距的经济指标。潜在产出是经济体在其效率达到最高,即满负荷运转时,能够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最大值,也常被称为产能。
图片
图3:(自上而下排序)中、美、德三国近一年的经济周期轨迹(图源:富达投资)
中国与其他国家产出缺口的不同,本质上是由其经济发展驱动力造成的。中国从本世纪开始就是以投资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其他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大都是以消费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如图4所示)。
图片
图4:中国和美国GDP各组成占比
(图源:财经M平方)
因此,产出缺口为负,是长时期的大量资本投入致使中国面临的最大经济风险——即(因需求疲弱)经济体的实际产出低于其在满负荷生产时的产能,从而导致闲置产能。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非常重要,因为包括内需和外需的消费,是消化产能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出台了双循环政策,既抓出口也抓内需,就是在刺激需求方面下功夫。因为需求的提升才能带来产出缺口的最小化,使经济最有效地运行(如图5所示)。
图片
图5:中国的产出缺口情况
(图源:第一财经研究院)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凭需求拉动的经济体,经济风险很多时候会呈现出“滞涨”的情况:在市场产出不足压力下出现通货膨胀,以及不充分就业情况下造成的产出缺口扩大。因此,在政策方面,实现充分就业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情况下,才能实现全社会产能的充分利用,使产出缺口最小化,以满足大量的消费需求,进而控制通货膨胀(如图6所示)。
图片
图6:美国产出缺口情况
(图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
本轮经济周期的特殊性
上文以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为代表,说明通常情况下以产出缺口为内因所形成的经济周期错位的情况。而本轮经济危机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对于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俄乌战争也加剧了能源方面的危机和通货膨胀。
一方面,这些外在的大事件,虽然表面上看来对经济发展有着强烈的冲击,但它们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经济周期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由各经济体内部经济发展的动因结构决定。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经济的发展总是在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的周期内循环发展,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脱离此经济周期。
另一方面,外在事件可以对周期的长度、强度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对于美国来说,如图6,疫情的冲击对于其产出缺口由正向的缺口急转为-10%的缺口,其力度非常大。但对于中国来说,如图5所示,中国产出缺口本来就在2019年二季度转负,疫情使这一缺口扩大到-3.56%。受政策影响,中国的产出缺口又在2022年二季度之后转负,如图3所示,中国经济停留在低谷阶段长达一年之久。虽然根据2023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中国经济有稍稍回升的迹象,但还是处在衰退阶段。由此看来,疫情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相比起图中其他经济体,在周期的长度上影响比较大。
在经济政策方面,中国的应对政策是财政扩张和货币政策刺激双管齐下。一方面,扩大财政支出刺激经济,扩大内需;对房地产行业实行一些纾困政策,以保房地产的整体需求;对出口企业在税收和许可证管理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稳出口和外需。
另一方面,降低银行储备金率,提高货币供应,增加流动性。最为重要的是全面推动复工复产。对以美国为首的其他大型经济体而言,经济政策比较复杂一些。虽然经济处于明显的下滑阶段,但是由于高企的通胀,使其不得不在货币政策方面执行抑制经济发展的紧缩政策,如大幅度提高利率来对抗高通胀。在财政政策方面,虽然还有一些空间来对经济进行刺激性政策,但是空间非常有限,因为财政扩张本身也会加剧通货膨胀。另外,大规模的财政扩张政策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赤字,加大政府债务压力,长远来看对政府的信用评级会有影响,这又会对国家贷币价值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对经济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所以,总体看来,中国经济政策的空间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要大一些。虽然此时还处于经济低谷期,但是明朗且方向正确的政策会给市场明显的信心。这也是境外资本在2023年1月进入中国购买股权资产数额激增,创历史新高的原因。而其他的市场,如美国、欧洲,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效果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是刺激经济和抑制通胀的双重目标所造成的政策两难困境,使经济的不可控、不确定性因素加大。
未来趋势
以上便是以国家的经济周期为出发点进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的错位和经济发展驱动力的不同。我们也看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美的国家”,因为每个国家在某个阶段都得经历经济的困难期(即低谷期)。解决某些困难,才能够继续向前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把视野改变一下,将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也许问题就容易多了。以生产为优势、消费为困境的中国,和以消费为优势、以生产为困境的其他大国,如果能够形成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问题将很容易解决:以我的生产去弥补你的通胀,以你的消费来消化我的产能。但问题是,政治风险造成越来越割裂的国际局面,地缘政治限制了经济的融合沟通、互惠互利,让人类整体经济发展更为困难。
中国在此形势下,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根据这一说法,中国将扩大内需,注重中国国内市场,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强调不依赖中国以外的市场,同时保持对外开放。
所以,中国在为自己打造一条不完全依赖外在市场的道路。如果中国的内循环得以建立,内需扩大,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本身就处在有利的经济发展周期的中国将更加脱离外在力量的牵制,更加自成体系地发展下去,反之亦然。对于其他因为通胀陷入困境的国家而言,如果能够把握好与中国的合作,互惠互利,使自己的经济周期可以紧随中国,将可能从低谷期回到上升发展期,反之亦然。
不管怎么样,作为对经济周期发展轨迹最为敏感的股权资本,已经投了自己的一票:2023年1月的外资入境中国购买股权资本创新高,中国的PMI也重回了临界点以上。未来会怎么样,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萨瓦特·杰翰、艾哈迈德-赛博·马哈茂德:《返归基础:什么是产出缺口?》,《金融与发展》,2013年9月号。
作者谢娜
FCCA,新加坡注册会计师(CA),新加坡公共政策研究院前执行总裁,现在为新加坡会计师事务所执行董事。
GBA Review 新传媒
编辑 | 袁浩延
校对 | 王品一
审核 | 冯箫凝 黄紫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