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手艺人 竹编“编”出致富路

图片
竹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俄扎乡就有着许多手艺人,他们在默默地传承着这项非遗项目,松树寨村委会阿哈多村的卢机嘎就是其中的一位,接触编织50余载,至今仍传承着这项手艺。
图片
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卢机嘎,他今年66岁,是个技艺精巧的竹编手艺人,他从16岁开始和父亲学编织竹产品,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篾匠。他正带着驻村工作队员陈光福到寨子上方的竹林里砍竹子,来回挑选大小、品质上佳的竹子。
图片
俄扎乡松树寨村驻村工作队员陈光福向记者介绍选竹子的方法,“竹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好竹子,竹子最起码要选一年以上的竹子,因为小的、嫩的竹子编起来会不牢固、不坚固。”
图片
图片
选好竹子后,砍回家,将每根竹子分成多段,再将竹子剖开,按大小、长短削成竹片、竹条、竹丝。整理好竹片后,只见卢机嘎用双手来回编织,不一会功夫,一个崭新的筛子在他的巧手之间成型。
图片
图片
图片
俄扎乡阿哈多村村民卢机嘎向记者一一介绍,“这个叫筛子,这叫簸箕,这叫蒸米盖,这是篾桌。”
图片
卢机嘎将农村家庭常见的竹编工具进行改造,编织出簸箕、筛子、蒸米盖、篾桌等多种既实用又增收的竹编产品,他编制的竹制产品深受广大农户的喜爱。每逢赶集日或农闲时节他就会带上制作完成的竹制品到街上售卖,也有人会上门收购,价格按照款式、尺寸大小来定,常用的竹制品30元至100元不等。一年的时间里,卢机嘎能制作完成300个左右,编织竹制品既成了他的爱好,也可以为家里增加一份收入,觉得生活很幸福。
图片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2008年,竹编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卢机嘎告诉记者,如今,在各种塑料、金属制品的替代下,竹制用品慢慢退出城市人的视线,仅农村可见。作为村里的老手艺人,他希望能带动身边的年轻人把传统手艺学起来,并传承下去。
图片
卢机嘎语重心长地说:“竹编手工艺是我们老祖宗传给我们的财富,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要多学习,传承、发扬老手艺。”
卢秀芬是阿哈多村村民,今年23岁,目前正在跟卢机嘎老人学习竹编手工艺。
图片
图片
“今年回来过年后就没有打算出去了,现在在村里面跟老人学习哈尼传统手工艺品制作,这是我制作的。”阿哈多村村民卢秀芬说完羞涩地笑了一笑。
据介绍,目前俄扎乡有近800名编制能手,仅松树寨村委会就有100多名,村子周边种有大量的竹子。
图片
近年来,俄扎乡因地制宜,想方设法发展编织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鼓励年轻人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竹编手工艺,在传承手工艺的同时实现增收,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俄扎乡松树寨村党总支书记罗高手法告诉记者,“这是我们村委会农闲时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之一,希望我们年轻人多跟老人学习,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创收。”
记者:李少福 李光福(通讯员)
编辑:肖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