碓,是客家地区一种加工粮食的物具。按其操作方式,分手碓,踏碓二种。手碓占用空间小,易挪动,费时费力,工作效率低;踏碓占用空间较大,位置固定,较省力,工作效率高。
手碓
手碓,由舂杆、碓臼组成。碓臼,也称石臼,取材于质地坚硬的麻石。石匠灵巧的双手,精雕细凿,原本在山间地头岩石层里的麻石,变成了一个个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的碓臼。石匠不同,制作的碓臼大小、高矮、样式,也有细微的差异。
踏碓没发明前,客家人就用木制的类似于夯土墙夯土用的“锤棒”舂米。“锤棒”俗称“舂杆”,约160厘米高,二头粗,中间细,双手紧握“舂杆”中间端,一下一下用力往下锤,费时费力。
后来,随着踏碓的出现,客家人加工粮食就渐渐地用踏碓了。只有过年过节做糍粑、做黄粿才用碓臼。
踏碓
踏碓,由碓臼、碓马、支架组成。因较占用空间,一般选一空间较大的房间固定,俗称“碓米间”。
“踏碓”由碓和石臼两部分组成,石臼固定在地下,四周以贝灰盖地面,石臼后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小坑,叫做碓坑。坑的两边立两条有半圆凹孔的石条,相距约二尺,半圆凹孔是用来安装“踏碓”耳的。碓用坚实的树干做成,长约4尺,宽约8寸。
舂米时,脚踩碓,手拉碓头绳索,让碓头扬起,然后放开让碓头借自身重量舂下。
查看原图 4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