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韧性与隐忧:长三角“三驾马车”数据解读

图片
长三角三省一市2022年GDP总量29.03万亿元,约为全国的24%,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从三省一市的GDP数据看,过去一年实属不易:
上海在疫情冲击下仍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江苏迈上12万亿的新台阶,与广东差距进一步缩小;浙江保持全国第四位,且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最令人惊喜的安徽,GDP总量超过上海跻身前十强,3.5%的增速居长三角之首。
图片
而在城市维度,长三角保持了很好的梯队性,GDP超过万亿的城市有8个,占到了内地“万亿俱乐部”三分之一强,是无可争议的经济实力最强城市群。
图片
解读2022年长三角的主要经济指标,从中也许可以读出今年的发展轨迹。
外贸出口:繁荣中的不确定性
从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2022年外贸出口仍发挥了长三角三省一市增长的引擎角色。
图片
长三角三省一市进出口总值为15.07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比2021年增长6.9%,占全国进出口总值比重为35.8%,出口总值为9.10万亿,同比增长10%左右。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10.4万亿元,占全球的比重提高到约3.6%,保持世界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730.3万标箱,已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从增速来看,安徽、浙江的出口额同比增速高达16.4%和14%,上海、江苏则为9%和7.5%。
贸易伙伴变化值得注意,欧美增速明显放缓,新兴市场则有效拉动了出口增长。
图片
从出口产品来看,新能源车、机电产品出口显著增长。浙江、上海、江苏的电动载人汽车出口同比增长了166%、128%和150%,安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更是高达620%。前10个月,上海市出口机电产品9580.8亿元,增长11.4%。江苏全年机电产品出口达2.3万亿元,增长7.1%,占该省出口总值的66.2%。
不过,繁荣之中也有隐忧。第四季度开始的外部需求变化,可能对外向型的长三角经济影响更为深远。
数据显示,去年10-12月上海关区出口至美国的单月同比增长均为负,为-11.8%、-8.9%和-18.3%。与欧盟27国的贸易数据相对美国较好,但在12月也出现-4%的负增长。(注:美国和欧盟27国的出口额在上海关区整体出口额的比重占到20%和19%,合计占比近4成。)
图片
进入2023年后,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衰退势头愈加显现,为长三角今年的外贸走势埋下不确定性。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1月的通胀率在6.5%,较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虽然通胀有所下降,但消费疲软的情况并没有改善,密歇根消费者信心指数、资本开支信心指数、费城商业情绪指数等均来到历史低位。
2022年以来,欧元区和美国的PMI也持续下跌。去年12月美国的制造业PMI录得48.4,创2020年5月以来新低。欧元区1月的PMI较上月有所上升,但仍低于荣枯线。
图片
2023年,稳外贸对长三角来说,将是一场硬仗。
消费:潜力如何深挖
出口放缓,内需市场的重整就显得格外重要。
2022年长三角地区的消费曲线走得有些坎坷。4-6月新冠疫情导致城镇居民流动性和城镇经济活动受到大幅度影响,长三角消费增长几乎是断崖式下降,下半年各地政府出台了多项提振消费的措施,如发放消费券、减税降费等,但消费甫一回暖又被年底的疫情再次打击。
全年江苏、安徽、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0.1%、0.2%和-9.1%,仅浙江的同比增速领先全国水平,达到4.3%。
图片
浙江能够稳住消费,主要是发达的线上消费提供增长动力。
数据显示,浙江2022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7307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19.8%。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智能手机类、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9.0%、8.2%和134.2%。
当然,浙江消费快速回暖,根本上还是作为共同富裕的示范区,老百姓口袋里钱比较充裕,长三角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十的城市,浙江有六个。杭州、宁波更是进入全国前十。
值得注意的是,安徽城市在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一指标上进步迅猛。六安、池州、宣城、芜湖、亳州等城市过去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都达到6.5%及以上。这也说明,三四线城市存在较大的消费增长潜力。
图片
2023年消费能否被寄予厚望?实际上,长三角人民口袋中是有钱的,2022年全年,长三角地区人民币存款增加7.35万亿元,同比多增1.40万亿元。其中住户部门存款增加最多,为4.73万亿元,占到了全国存款增加额的26%,同比多增了2.48万亿。
可见,要提振消费不是没有潜力。除了各种刺激消费的手段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重振预期,解决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预期下降而不敢消费、不便消费的难题。
投资:坚定制造业民间投资信心
出口和消费面对诸多不确定性的2022年,投资无疑扮演了“挑大梁”的角色。
这在安徽、浙江两省尤为突出,两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分别达到9%和9.1%,领先全国约4个百分点。
过去一年,安徽和浙江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分别增长了40%和39.6%。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投资9457亿元,在受到二季度疫情冲击的情况下,V型反转维持了与上年同等规模。
分领域来看,房地产投资整体下降明显。
基建增速也有限,长三角的投资拉动主要依靠制造业。
浙江的制造业投资同比达到17.0%。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2.9%。
安徽的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达到21.5%,高于全国12.4个百分点。占比较大的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也保持高速增长。
安徽的投资拉动GDP效应也较明显。滁州、池州、马鞍山、六安等地固定资产投资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这些城市的GDP增速在长三角也位列第一梯队。
今年在全球经济疲软、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情况下,投资仍是不可或缺的动力。
但从2022年的政策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来看,各地政府的“钱袋子”可能并不宽裕。
投向哪个领域也是个问题。
尽管多地出台松绑房地产市场的“救市”政策,但低线级城市人口净流出居多,宽松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刺激作用仍然比较有限。2023年,房地产行业投资企稳已是最大胜利。
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地方金融风险,因此,今年监管在安排基建融资方面也将更为审慎。
估计政策面会继续引导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国内经济反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投资形成支撑,这对于先进制造业引领全国的长三角来说,唤回和坚定民间投资为主的制造业投资信心至关重要。
各地密集出台稳经济措施
可以预计,2023年是大干一场的一年。
上海的GDP增长预期目标为5.5%以上,江苏在5%左右,浙江在5%以上,安徽为6.5%左右并力争更好结果。
长三角主要城市2023年GDP目标增速大多不低于5%。其中,合肥市预期GDP增长6.5%以上,杭州、南京、无锡等城市计划增长5%以上,苏州市预期增长5%左右,均高于2022年GDP增速。
为推动经济发展,各省市多管齐下,年初密集出台各项政策,但三省一市针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上海针对消费的发力在三省一市中显得格外突出。除了各地都提出的举办促消费活动、延续新能源汽车消费购置税等常见的刺激消费措施,上海把重点放在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容升级、巩固和放大上海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地位上,出台了扩大全球新品首发季、上海时装周等活动影响力、对具有市场引领性、有突出贡献的企业予最高每年100万元支持、落实新一轮城市商业空间布局规划、支持会展行业重振,对于对外经济技术展览会、有全球影响力的展览给予补助等多项措施。
上海今年的投资和外资利用在政策中也被更加强调,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设定为增长5%左右,安排重大项目191项,项目数比2022年计划增长10%,全年计划完成投资2150亿元,比2022年计划增长7.5%。
在外资利用方面,上海强调要对接CPTPP、DEPA等更高标准经贸规则、面向外资开放更多新兴产业,以及持续提升上海的总部经济能级。
浙江、安徽在投资和外贸上发力较猛。
投资方面,浙江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设定为增长6%左右,细化抓好年度1000项左右省重大项目,项目数量较2022年计划增长了19%,全年涉及的总投资金额目标设定在万亿元以上。安徽尽管还未披露全年投资重大项目的具体目标,但将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设定在增长10%以上,且一季度就要开工项目1017个,实现总投资7069.1亿元。
外贸方面,浙江实施“千团万企”拓市场攻坚行动,将在今年重点支持展会100个以上,政府牵头与企业自行组织的出国(境)拓市场团组1000个以上、企业10000家以上。加大赴境外招商引资洽谈力度,组织赴境外招商团组不少于70个。安徽同样牵头组织“徽动全球”集中包机赴日韩开展经贸活动;力争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达150家,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超1000家。
江苏今年在投资方面稳扎稳打,针对外贸给予更多资金和细化的服务支持。
江苏今年将实施重点项目220个,年度拟投资5670亿元,比2022年计划增长1.4%,其中产业项目数量增长8.4%。在外贸方面,推出商务发展专项资金7亿元支持外贸企业开展百展万企拓市场行动,同时在出口信用保障工具、外汇结算服务 、国家级重点外资项目的调度服务上提供相应配套措施。
2023年,对长三角来说仍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外部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依然压力山大。但过去一年中,长三角经济显露的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更不容小觑。
相信新的一年,长三角将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