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评丨“超额储蓄”引热议,中国人为啥又爱存钱了?

近期,“超额储蓄”引发热议。2022年,中国居民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较2021年多增7.94万亿元,超额储蓄创有统计以来新高。进入2023年,人们的储蓄热情不减。央行近日公布1月份金融数据显示,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同比增长3.05万亿元,新增规模创单月新高。
居民存款屡创新高,主要原因是消费减少。在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经济受到全方位冲击,就业和收入都受到影响让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受挫。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民众通过减少消费,并开启“预防性储蓄”。同时,疫情之下,服务性消费受阻,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这也让消费受限,进而推高了存款。
图片
▲山西太原,银行职员在柜台前为民众办理存款业务。(中新社资料图片 韦亮摄)
超额储蓄会流向何方是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中国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时期,急需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虽然超额储蓄能为消费提供资金支持,但它并不会自动转化为消费动能。居民消费意愿不足会导致大部分超额储蓄无法经由消费流向实体经济,而是会外溢到资本市场,结果不仅无法提振经济,还会加剧“脱实向虚”。为了刺激消费,很多地方都推出了鼓励政策,但要激发消费热情并非易事。
疫情在过去3年里给各行业都造成冲击,不少行业出现经营困难。尽管目前疫情已经趋缓,防疫政策优化调整也加速了经济秩序的恢复,但疫情造成的心理冲击尚未消除。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敢放手消费,一些专家鼓励消费的言论遭到批评,银保监会官员说“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也被解读为“要把巨大的个人存款增加额逼入大消费”而遭到“炮轰”。
疫情之下,就业和收入不稳,增加储蓄来保障家庭经济的安全是一种必要的应急之策。当前,各地感染率都大幅下降,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也带动了制造业、服务业加速恢复。中国经济前景转好,各大国际组织和国内外投资机构都上调了中国增长预期,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增长预期从4.4%上调到5.2%。
中国经济正在走出疫情阴霾,超额储蓄已不再是家庭资产配置的最优方案,各地商业、服务业企业恢复有序营业也让消费场所不再受限。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必过于担忧经济前景,更不必压抑自己的消费需求、继续捂紧钱袋子,还应合理安排储蓄和消费,让自己的生活也尽快回归正轨。(完)
图片
作者/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