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如何进一步擦亮“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5位专家思想碰撞贡献“金点子”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雷
图/莞宣
2月17日上午,广东省社科联原主席田丰,南方日报社原社长杨兴锋,中山大学原副校长徐远通,广州日报社原社长顾涧清,广东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所长、广东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庆新等专家学者受邀来到承载着鸦片战争厚重历史的海战博物馆,以圆桌访谈的形式,围绕东莞如何进一步打造“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城市名片以及如何发挥海洋文化资源优势助力文化强市建设等话题展开思想碰撞。
图片
“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彰显历史担当
当前,东莞正致力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并提出重点打造四张城市文化名片, “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就是其中之一,而“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是核心传播口号。
“东莞提出‘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这一核心传播口号是很有历史担当的。”田丰认为,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封建统治下的一次伟大觉醒,通过东莞虎门这个窗口,中华民族真正开始“睁眼看世界”,开启近代社会进程。
图片
杨兴锋有着40多年的新闻传播实战经验,对于东莞如何打造“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一座城市的定位,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二要考虑大历史观。”他说,从100多年前的虎门销烟,到4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再到现如今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些重大历史节点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东莞既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又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排头兵。”在杨兴锋看来,要阐释好“觉醒之门”与“复兴之路”之间的强关联,整合好关天培、林则徐等历史人物的后人和家乡的资源,精细策划宣传主题,遵循传播规律,通过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东莞“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的口号,用新思维挖掘历史,用深度报道展现东莞形象的高度和厚度。
图片
提到“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这个传播口号,李庆新直言“准确”,从面向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非常有价值。在他看来,东莞是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领风气之先,提出“觉醒之门”非常准确;同时,东莞还是一个人杰地灵、英雄辈出的地方,“英雄之地”当之无愧。
图片
对此,顾涧清和徐远通均表示赞同。顾涧清说,1840年,中国历史实现了转折,而转折地就在虎门。因为虎门销烟,中华民族的开放意识和工商意识觉醒了,革新精神和民族精神也觉醒了。徐远通则表示,虎门从字面理解即为“虎虎生威之门”,从历史内涵来说,这里是中国人意识觉醒的地方。因此,“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这既铭记了历史,又面向了未来。
传承保护历史,讲好新时代故事
大湾区临海而立,因海而生。城市群内强手如林,各有所长。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如何在大湾区城市群中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建设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事业?圆桌访谈现场,专家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放眼未来,东莞要有更高远的目标,从大局出发,从国家乃至全球的战略格局出发去谋篇布局。”李庆新表示,东莞要错位发展,打造一些具有标杆性的工程。“对于东莞来说,海洋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是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东莞拥有海战博物馆,这些资源其他城市并不具备。如何聚焦主业,拓展外延?如何将文旅及文创同民众的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接地气的良性发展机制,这些都需要久久为功。”他说。
图片
顾涧清则提出可以考虑像当年谢晋拍摄《鸦片战争》(于1997年上映,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一样,拍摄一部关于“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的大型纪录片。“这是真实的事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他说。
对此,杨兴锋等人表示赞同。杨兴锋称,重点围绕“觉醒”二字做文章,将虎门销烟精神内涵与时代精神挖掘、呈现出来,跳出历史事件,讲出新时代的故事。他建议,要做好策划,可以每年策划一组专题系列报道或者论坛,对外讲好东莞故事。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到“三个新”:用新思维挖掘历史,在深度上做文章,讲好“觉醒”带来的启示,没有深度就没有高度,没有高度就没有影响力;用新方式讲述故事;用新产品传播形象。
田丰认为,东莞要进一步擦亮城市文化名片,就必须增强城市凝聚力、辐射力,成为吸收各种人才资源、创新要素的“海绵地”。“建设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就是一个很好的吸引湾区人才的载体。”他认为,除了要吸引全国的人才来东莞干事创业谋发展外,东莞还要积极推动干部思想解放的新觉醒,为东莞掀开发展新篇章贡献新作为。
图片
“‘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东莞的一种追求,一种面向未来的精神。”访谈中,徐远通则围绕“讲、保、展、传、创”五个字,阐述了东莞应如何擦亮“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这张城市文化名片。“讲”即利用好媒体的方式,讲好东莞历史文化故事;“保”即保护并弘扬好包括海战博物馆、威远炮台等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展”即展现东莞先行先试的文化特色;“传”即传承东莞历史文脉,做到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创”即争创城市文化价值,面向未来,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黄铁安
校对 | 潘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