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一号文件”之强保障|给和美乡村规划一场数字化革新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和着春的脚步,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围绕“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这一主线,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行了再部署、再安排。聚焦中央一号文件,立足自然资源工作,我们又该如何“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助力守好“三农”基本盘?请看业内人士共话自然资源——
给和美乡村规划一场数字化革新
——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之强保障
图片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并从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分区分类编制村庄规划、将村庄规划纳入村级议事协商目录、推进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明确提出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目标,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差的最大看点是“既要见物,又要见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础上,坚持规划引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任务迫切繁重,但现在有了着手实现的巨大可能性。基于数字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从人类文明新形态获得扬弃工业文明、重构乡村生态的机遇。
2023年早春,在ChatGPT以其强大信息整合和对话能力惊艳全球的时刻,我们看到数字文明给村庄规划与管理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依然在农村,这里的一个关键变量就是数字科技。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多年以来,乡村建设、村庄规划面临的一个最大“拦路虎”,归根到底就是近代横扫全球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逻辑。从工业文明逻辑来看,农业缺规模、低效率、不经济,乡村必然落后于城市、农业必然落后于工业。随着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在数字文明强力助推下,古老的农耕文明正在走向复兴。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农耕文明,通过与数字文明相结合,正在实现革命性的涅槃。
统计表明,现在我们每个人可以处理的信息量都可以比拟古代世界最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自2007年以来,人类数据仅7%以模拟数据存储在报纸、书籍、图片等媒介上,其余93%都是数字数据,而且每三年多翻一倍。人类存储信息量增速比世界经济增速快4倍,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增速比世界经济增速快9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这必然也是我们这个古老农耕文明伟大复兴的千年机遇。万物互联,万物数据化,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一切事物中汲取信息并加以处理,一个村庄每一处住宅及其居住者的位置和活动轨迹,所有交通运输工具位移和使用频率,每一条农村道路不同时间段使用率、每一条小桥承载通行者数量时间,乃至村里人员聚居密度、节假日及农闲农忙季节变动及生活等,都可以数据化形式呈现。
最为重要的是,在区块链时代,这些数据具有去中心化特点。过去我们说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积极踊跃参与各项决策等,因成本过高而难以完全实现。但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个人数据与大数据链接,每一个村民包括离开本地迁到城市的就读就业人才,在五湖四海皆可以同原乡居民同步在场,通过音视频实时参与规划讨论建设。
每一个村庄都是地理信息村庄。地球本身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数据信息,地理信息位置服务正在变成数据。在模拟数据时代,对中国数十万计的村庄聚落进行实时测量、统计、记录,是一场无法完成的任务。然而,从全球定位系统GPS第一次发射成功,到我国的北斗系统全面投入运行服务,越来越廉价的芯片和记录仪可以安装在汽车、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上,它们与村民手中的手机设备,近乎零成本地参与构建着村庄数据库。村民的零散想法、印象碎片经过大数据处理,转变为对自己村庄的深深眷恋和内在祈盼。这不仅是个性化村庄规划的资源宝藏,也是以民为本的真正的规划民主。
在家家户户移动通信设备时时生成个性化数据的同时,乡村短视频直播带货、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等,每天都在生成着经营性业务和金融性业务大数据,构成数字乡村、智慧农业的基石。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合作社,都可以对村庄的过去与现在、庭院的经济与生活、田间的粮食与果蔬进行数字化建模,生成现实乡村的数字孪生并完成链上迁徙,为更好地参与市场流通和价值变现建基。
上述还只是基于个体或经济主体生成的乡村大数据,庞大的乡村数据还有政府数据。近几年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有关部门都出台了许多数字乡村建设文件。但现在一个突出问题就在于数据共享跟不上,很多情况下还是以工业文明的思维处理各自数据。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等各部门的乡村数据本来就是同一空间所来,如果形成数据共享,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必能取得革命性进步。
和美乡村,是人之乡村。我们固然要看到全国村庄用地规模总量较大、布局不尽合理、盘活潜力较大,但同时也要看到乡村就是乡村,有不同于城市的“天、地、人”居住形态、社会形态,在承载居住者越来越少的同时,承载的记忆情感可能愈来愈重。因此,在任何“规划”“整治”之前,都需要保持对乡村历史文化和耕读文明记忆的虔诚,而数字文明给我们打开了认知的又一通道。
相关链接
落实"一号文件"之守底线 | 耕保党政同责,如何落地见效
作者:王立彬
编辑:李卓聪
新媒体编辑:薛亮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