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惜!24岁女孩离世!曾因染粉色头发遭网暴……

据报道,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去世了。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有点陌生,但是去年7月,她曾因一头粉色头发而成为舆论焦点,并遭遇大规模网络暴力,最终患上了抑郁症
2月19日下午,郑灵华的朋友小唯在小红书写道: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绝望和无助,抑郁症没有立效药,我只能不断地用言语去治愈她……疫情开放后我想去找她,她住了院。后来有几日没有联系,我以为她出院后想断开网络世界清静清静,没想到等来的是她父亲的一通报丧电话……
图片
小唯发布的郑灵华离世消息 图片来源 钱江晚报
时间回到2022年7月,在被保研到华东师范大学后,郑灵华在爷爷的病床前记录下了和爷爷分享录取通知书的瞬间,并将照片和视频发到社交网站作为纪念。
对她来说,爷爷是世上最爱她的人,成为爷爷的骄傲也是她考研的动力之一。她连信封都没舍得拆。说到染粉色头发的初衷,她说希望毕业照上的自己能是明媚而鲜艳的。
图片
引发网暴的郑灵华社交网络内容截图
没想到内容被盗用,有营销号搬了她的图,编出“专升本”的故事,卖起了课,许多人针对她的粉色头发,辱骂她“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经……”甚至还有人攻击她生病的爷爷,造谣称“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还娶了一个小女生”。
谣言和网络暴力迅速包围了郑灵华。本来是喜悦而温馨的瞬间,却因此而成为噩运的开始。郑灵华出身于单亲家庭,与爷爷感情深厚,但网暴蔓延到了爷爷身上,让她觉得“我变相伤害了爷爷”。
她和抑郁症抗争半年多
郑灵华在去年7月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这件事十分影响我的生活和学习,现在无论怎么努力,学习效率已远不如从前,情绪和精力都被这件事给打搅了。因为这个事,我现在抑郁很严重,昨天我又去医院拿了诊断报告。我现在整晚整晚地睡不着觉,白天吃饭也没有胃口,我现在不敢去看一些经常登录的社交媒体,我知道肯定有一些正直的网友为我鼓劲加油,但肯定也会有负面的声音,这是不可避免的,我现在对这些很敏感。我正在努力地调整,无论是通过看书进行自我调节,还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医生。
图片
7月24日的照片里,她的粉头发突然变成了黑色 图片来源:环球人物
8月,记者曾与郑灵华进行长时间谈话。当时,她已经将头发染回黑色。她说,9月份的雅思考试迫在眉睫,她曾一度尝试卸载各个APP,但被汹涌恶意淹没的深夜里,那些语气尖锐、用词粗俗而具有攻击性的评论仍在她脑海里盘旋。
她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每周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她用雅思课、健身团课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努力寻求自救。与此同时,郑灵华并没有放弃维权,她把各个平台上的诅咒和辱骂用截屏或录屏的方式保存下来,打印成厚厚一本,在律师的帮助下,要求平台提供侵权人和网暴者的信息。
她还告诉记者,希望粉色头发能成为一种抵抗网络暴力的象征。
但有时候,无法控制的身体反应和负面情绪会把她密密麻麻地包裹起来。她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上小学音乐课的视频,但在夜晚的时候,她又会觉得“以前的教学视频是很有感染力,但我现在已经回不到从前了”。
2022年9月份,郑灵华开始了研究生生活。“在她读研之初,我们以为一切都在好转,她能够走出来去追逐自己的梦想。”灵华的大学学妹米米告诉记者。九月份的时候米米正在备考,郑灵华在微信上给米米分享了一个很亮的月亮,鼓励她一起努力。
然而10月底,她的抑郁症再次复发,不得不中止学业回到杭州治疗。
在她写给小唯的信里,这个年轻的姑娘怀念过去的自己,热烈、有目标、精力充沛。而在十月抑郁症复发后,情况越来越糟糕,她慢慢无法和身边的人交流,吃药后说话越来越困难,每天被消极想法围绕,不想说任何话。“真的很对不起大家,真的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了。”她在结尾处这样写道。
曾是一个“元气满满”的女孩
社交平台上曾住着一个“元气满满”的郑灵华。
据媒体此前报道,郑灵华是音乐学院的学生,朗诵、唱歌、跳舞、主持、表演样样行,拿过许多奖项。
图片
图片来源:社交媒体 环球人物
舞台上的她自信耀眼,生活里的她和许多“95后”女孩一样,喜欢拍照、美食、旅行,会到厦门的海边看一场日出,或去南京的音乐台喂鸽子,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虽然爱折腾,但她干起正事也毫不含糊。比如,她曾经“20天通过高中音乐教资笔试”,也顺利“保研逆袭”至心仪的院校。
图片
2022年5月,为了拍毕业照,她把头发染成了喜欢的粉色,还被一些网友要了“攻略”。她如愿拍到满意的照片,配文“在明媚的夏日开怀大笑”。
图片
评论|致命网暴何时休?
这样的故事令人伤痛,也令人感到似曾相识。就在不久前,网传因开拖拉机自驾去西藏走红的“管管”离世。“管管”妻子发布视频称,丈夫因长期遭受网络暴力,在直播时服农药自杀离世。2020年,杭州女子小吴取快递被偷拍视频并发到网络,发布者编造“少妇出轨快递小哥”聊天内容,引发了一波人肉和网暴的热潮。小吴因此患上抑郁症,并被公司劝退,工作生活一团糟。
一次又一次的悲剧,展示着网暴的巨大杀伤力。那些操纵键盘的手指,频频化为出鞘的刀剑,刺向无辜的受害者。心理上的伤害看不到鲜血,却同样致命。但要追究网暴者的责任,却难上加难。在小吴的案例中,实施侵害的郎某、何某因诽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但在更多的事件中,受害者却很可能连实施网暴者的真实身份都无法得知,维权之路极其艰难。
郑灵华也曾经努力维权,她要求恶评者删除评论,对方置之不理;向平台投诉,遭遇失败。她的代理律师金晓航分析称,普通人发起维权,难以找到网暴者即侵权人的具体信息;网页显示的留言点击量与实际点击量不一致,导致对这一数据取证难。
另外,网络语言常用简称、缩写、表情包等,如何界定为网络暴力,边界比较模糊。例如,郑灵华在第一时间报警后,警方给出的回复是:“没有指名道姓,无法界定。”
实施网络暴力,只需一个闪念,动动手指,但追究实施网暴者的责任,消除谣言、恶评的影响,却需要维权者花费无数的时间精力,并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结果还未必能成功。是什么样的戾气会导致一些人频频向陌生人投掷恶意?是什么样的人热衷于对无辜者进行谩骂、恐吓、造谣?
人们常常低估了一句恶言的伤害,并以“无心的”“开玩笑”等理由解释自己的行为。但是,当一个个悲剧呈现在我们眼前时,任何理由都无法成为开脱的借口。与网络相连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生。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和礼仪,难道在互联网上就不需要遵守了吗?网络的匿名性,不能成为网暴者的保护伞。
提到染粉色头发的初衷,郑灵华说希望毕业照上的自己能是明媚而鲜艳的。在遭遇网暴后她曾表示,希望粉色头发能成为一种抵抗网络暴力的象征。如今,这个女孩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24岁。我们无法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但我们可以反思互联网舆论场的生态,可以推动网络暴力治理手段的进步——这些,是我们对这个女孩的亏欠。
图片
图片
来源:澎湃新闻、钱江晚报、环球人物
编辑:谢庆培
审核:龙彦廷
监制:张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