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我们了解的还不够|冯至先生逝世30周年

纪念冯至先生逝世30周年
来源 | 领读文化
在否定中寻找清醒
冯至有多谦虚呢?首先,他是国内屈指可数的歌德研究专家,他的论文《论歌德》代表了我国歌德研究的最高水准,曾荣获德国颁发的歌德奖章。但他却表示,并没有真懂歌德,因为他没有深入研究过歌德关于自然科学的论著。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杜甫传》在中国古典文学界有口皆碑,因为他写的是一个活脱脱的唐人杜甫,而没有将杜甫现代化或政治化。因此,毛泽东当众夸奖冯至“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但冯先生却表示“工力此生多浪费,何曾一语创新声”,并不自诩为前卫先锋学者。
鲁迅称赞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肯定他的“叙事诗堪称独步”,但他却说罗石君的诗写得比他好。
冯至一生都处在不断反思、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他晚年所作的诗歌《自传》里就可见一斑。他说:
我这一生都像是在否定里生活,
纵使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
到底该肯定什么?否定什么?
进入了九十年代,要有些清醒,
才明白,人生最难得到的是“自知之明”。
图片
《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冯至的学术论著文集代表作,由冯至生前编订,反映了作者一生中各个时期的重要学术成果
鲁迅:“他使我觉得在人间活着”
1921年,冯至由京师四中(现名为北京四中)升入北京大学,在这里,良师益友的熏陶对他日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诗人起到了重要作用,20年代,他的一些杰出的抒情诗和叙事诗逐渐面世,以《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登上文坛。
图片
冯至诗集《昨日之歌》
北京大学的老师里,他尤其敬重鲁迅。最开始,冯至怕见名人,他很想去拜见鲁迅,但几次都欲行又止,只是在教室里默默的递给他一本《浅草》(冯至加入的文学社团浅草社出版的季刊)。
图片
《浅草》季刊一卷四期
鲁迅后来在散文诗《野草》最后一篇《一觉》里说,“就在这默默中,使我懂得了许多话。”四十多岁的鲁迅和二十岁的冯至之间,并没有因年龄的差距而产生代沟,也没有因无言的交往而导致疏远。
浅草不再出版后,冯至又与友人一起办了《沉钟》半月刊,成为沉钟社的重要成员,鲁迅对浅草社、沉钟社的成员寄予了殷切期望:“是的,青年的魂灵屹立在我眼前,他们已经粗暴了,或者将要粗暴了,然而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魂灵,因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
鲁迅称赞他们是“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称赞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在鲁迅有限的文学生涯中,以“最坚韧、最诚实、最久、最杰出”等字眼来评价一个社团和一个青年作家,也是极为少见的,其称誉不可谓不高。
在小城海德贝格的成长
图片
冯至在海德贝格(1930年)
1930年,冯至赴德国留学,到达德国西南部小城海德贝格,这座城市是19世纪初海德堡浪漫派的聚集地。而后他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海德堡大学,主攻德国文学,兼修哲学和艺术史。1935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冯至兼收并蓄,他的文字常常兼具传统文化之美和欧洲哲学式的沉思。他翻译的歌德、席勒、海涅、里尔克等作家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
图片
冯至译著《海涅诗选》
初到异国他乡,性格内向的他常“用读里尔克”来排遣寂寞。里尔克是谁?他被誉为“中世纪以来操德语的民族拥有的伟大的诗人”,到了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阅读和谈论里尔克的风潮再起于中国大陆。里尔克被北岛列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图片
里尔克
冯至翻译的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于1938年出版。此后这本书火遍西南联大,当时的青年纷纷传阅。汉学家马利安·高立克(Marian Galik)认为,从接受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20世纪30年代末和40年代对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图片
冯至译著《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是里尔克30岁左右时写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在这些书信中,他论到诗和艺术,论到两性的爱,谈到生活和职业的艰难,这都是每一代青年人都会面对、感到彷徨的问题。
关于自己在那时翻译里尔克的原因,冯至称,“青年们正陷于错误和混乱之中,我的责任是翻译一些里尔克的作品,好让他们通过里尔克的提示和道路得到启发,拯救自己。”
在颠沛流离中的冯至对民族生存困境有一番别样感触的同时,没有倾心于中国传统诗歌的那种心碎,而是渗入了理性思考。由里尔克文字中西方人生存环境丧失的危机的镜子来透视中国现实。
昆明七载,逢创作巅峰
四十年代是冯至诗创作的高峰,经过了十年左右的探索和准备,他完成了从早期近似浪漫主义的抒情到兼取存在主义和浪漫主义而统一于沉思型的转变。
1939年底,冯至前往西南联大任德语教授,在昆明,诗人徜徉于美丽的天地间,沉浸在一片忘机的天真中。四十年代创作的《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是他获得从尘世之累中解脱出来的精神上的自由及对宇宙、人生的哲理领悟。
《十四行集》将十四行体这一西方诗体完美内化,成为“五四”以来新格律诗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新诗高峰。朱自清在《诗与哲理》一文中说:“闻一多先生说我们的新诗好像尽是些青年,也得有一些中年才好”《十四行集》“大概可以算是中年了”“得从沉思里去领略”。并评价这本诗集“建立了中国十四行的基础”。九叶派诗人郑敏则以“独步诗坛”美誉之。
图片
冯至诗集《十四行集》
《伍子胥》是浪漫主义诗化小说,既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色彩,又有西方文化现代性的因子。
图片
冯至小说《伍子胥》
散文集《山水》把视角置于自然山水中的普通人物和动植物,表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宇宙的关系,短暂与永恒的关系。
图片
冯至散文集《山水》
这三本,钱理群称之为冯至“三绝”,并称“以其艺术的完美、纯净,特立独行于四十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之林。”
冯至在散文中形容一株小草是“一个小生命鄙弃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他的诗歌正是如此,短短几行的文字,却包含着尤其深沉辽远的世界。既透露出对宇宙真理和万物之美的向往,也关注时代、关注苦难的人生,以巨大的耐力和勇气不懈地去探索人类和中华民族内在的生活领域。
图片
冯至文存(全七册)收录了《伍子胥》《山水》《昨日之歌》《十四行集》《海涅诗选》《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
图片
冯姚平与冯至文存的合影
冯至家人授权,较全面地收录了冯至先生诗歌、散文、小说、译著与学术论著代表作品。
图片
冯至文存均采用130*185的小开本;
双封设计,排版疏朗、印刷精良,
方便阅读与携带。
轻巧一本放到包中毫无感觉;
做枕边书都也再合适不过。
附赠全本配乐有声书,听读随心。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图片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图片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周晓虹对话钱锁桥|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杜春媚对话郭海平|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谷岳:我的行走之旅|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叶檀读者见面会|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袍哥》《年羹尧之死》《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书事》|《情感教育》|《百年孤独》|《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诗经》|《霓虹灯外》|《植物塑造的人类史》|《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子夜》|《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骆驼祥子》|《朱雀》|《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南京城市史》(新版)《被困的治理》|《双面人》《大名道中》|《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白鹿原》|《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海阔天空》|《遗产的旅行》| 《城堡》|《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了不起的盖茨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