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波:香港财政预算案(全文)|港交所将于第一季度实施18C上市规则,年内咨询GEM改革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3年2月22日上午,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发表2023-2024年度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今年预算案的主题是:稳中跃进、共拓繁荣新愿景。
陈茂波表示,港交所将于今年第一季实施先进科技公司上市制度,拓宽发行人上市渠道,亦将于今年内就GEM提出具体改革建议,并谘询持份者。此外,港交所将与香港证监会探讨进一步优化上市规则,平衡市场发展与监管需求,包括发行人回购股票后的相关安排。
陈茂波表示,港交所将于今年上半年推出有关庄家机制,提高人民币计价股票的流通量和价格效益,配合本地发行人设立人民币交易柜台,以推动人民币证券在港的发行及交易;
此外,香港还将引入「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申请人须将一定金额的资产投放在本地市场,但不包括物业投资,在通过审批后,便可来港居住及发展。
2023至2024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的演辞内容:
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302/22/P2023022200146.htm
主席、各位议员、各位市民:
我谨动议二读《二零二三年拨款条例草案》。
引言
2. 这是新一届政府的第一份财政预算案,也是香港摆脱疫情困扰、恢复与内地及国际通关后的第一份财政预算案。
3. 香港正走在新阶段的新征程上,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全力拼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素。
4. 现时外围环境仍然严峻,风云变幻,虽然香港经历过去几年的压力测试,政府的财政状况和金融体系依然稳健,并展现强大韧性,整体社会稳定。
5. 今年预算案的主题是:稳中跃进、共拓繁荣新愿景。
6. 现时香港经济正值复苏初段,市民和不少企业仍然承受相当压力,需要支援。与此同时,面对激烈竞争,时不我与的迫切发展需要,我们需要全力全速推动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这需要前瞻规划、前置部署。面对资源制约,我们的应对方法更要创新。概括而言,我们今年采取「中间偏松」的财政姿态,因此这一份仍然是赤字预算。预算案措施所涉及的资源,超过八成是用在市民和中小企身上,冀能在力所能及之处,照顾有需要的市民;在经济恢复之际,加固复苏动力,支持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我会在以下章节作出说明。
2022年经济回顾
7. 2022年外围环境显著恶化。俄乌冲突推高国际能源和商品价格,环球通胀严重,主要央行大力收紧货币政策,拖累先进经济体的表现。内地经济增长也因环球经济疲弱和疫情反覆而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基会)估计,去年全球经济增长减慢至百分之三点四。
8. 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亚洲区内制造业和贸易增长亦见减慢,加上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跨境陆路货运因疫情持续受阻,去年香港整体货物出口实质显著下跌百分之十三点九。
9. 服务贸易方面,运输服务输出及金融服务输出均见下跌。虽然旅游服务输出随着旅客隔离检疫措施逐步放宽录得强劲升幅,但仍远不及疫情前水平。整体服务输出全年微跌百分之零点九。
10. 本地方面,去年年初第五波疫情爆发,金融状况收紧,为内部需求带来沉重压力。不过,随着本地疫情受控,加上政府的逆周期措施和发放消费券发挥关键作用,就业状况持续改善。私人消费开支由第二季起逐渐恢复,但全年计仍下跌百分之一。受经济前景疲弱和借贷成本上升影响,整体投资开支下跌百分之八点五。
11. 在外部和内部环节均受到打击下,香港整体经济在二零二二年收缩百分之三点五。不过,劳工市场有所改善,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在去年初上升至百分之五点四后,逐步下跌至最新的百分之三点四。
12. 通胀总体上保持温和。个别项目如食品、能源、衣履的价格升幅较为显著,但其他主要组成项目所承受的价格压力大致受控,私人房屋租金亦有所下跌。撇除政府一次性措施的影响,去年全年基本通胀率为百分之一点七。
13. 在金融状况收紧、环球增长放缓、地缘政局紧张等因素影响下,本港股票市场在去年大部分时间继续调整,交投收缩。然而,由于市场憧憬主要经济体加息步伐快将放缓和本地经济复常速度加快,恒生指数于去年年底强劲反弹。
14. 去年住宅物业市场显著调整。楼价全年下跌百分之十五点六,交投量大幅缩减近四成至约四万五千宗的低水平。非住宅物业市场亦转趋淡静。
2023年经济前瞻与中期展望
15. 市场普遍预期,主要央行大幅收紧货币政策对环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在今年进一步浮现。地缘政局紧张亦会增添下行风险。上月国基会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至百分之二点九。
16. 外部需求疲弱将继续影响今年内地的出口。不过内地经济韧性强、基本面坚实。随着经济活动在疫情后迅速恢复,以及过去一年推出多项稳经济措施的成效陆续显现,预料今年内地经济增速将明显加快。
17. 今年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增长预料会继续减弱。市场预期上半年美国利率将进一步上升,然后维持在高水平一段时期,料将进一步遏抑需求。欧元区经济气氛持续低迷,增长速度将继续受货币政策收紧和俄乌局势影响而显著减慢。
18. 在先进经济体增长动力进一步减弱下,今年香港的货物出口仍将面对严峻挑战。不过内地经济增长加快及跨境陆路货运限制取消,应可缓减部分压力。至于服务输出,政府已取消入境人士的隔离检疫安排,加上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访港旅客数目有望强劲回升。
19. 本地方面,随着经济活动回复动力,香港与内地和国际的往来亦迅速复常,整体经济气氛有所改善,私人消费将会上升。经济前景好转也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尽管金融状况收紧仍是制约因素。
20. 考虑到上述各项因素,我预测香港经济在今年会明显反弹,全年实质增长介乎百分之三点五至五点五。
21. 物价方面,本地成本压力会随着经济复苏而上升,外围价格压力在今年虽然稍有缓和,但仍相当显著。综合各项因素,我预测今年基本通胀率和整体通胀率将分别加快至百分之二点五和百分之二点九。
22. 中长期而言,香港经济充满机遇。国家经济朝向高质量发展,并将保持合理增长;亚洲区内其他新兴经济体也会继续录得较快增长。同时,美国和欧元区等先进经济体在经历当前的挑战后,预期将逐步回复至其长期增长趋势。
23. 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优势独特,加上本届政府着力更好结合「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积极提升竞争力、发掘新增长点,以及扩大经济容量。各项举措将会陆续取得成效。
24. 综观以上各项因素,并考虑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活动会继续从疫情中复常而实现追赶式增长,我预测香港经济在二零二四至二零二七年间,平均每年实质增长百分之三点七,高于疫情前十年的百分之二点八的趋势增长。基本通胀率预计为平均每年百分之二点五。
复常下力保全速复苏
25. 我相信今年香港经济会明显复苏,前景乐观。不过,目前复苏还在初始阶段,市民和企业在三年疫情打击后亦需固本培元。顾及政府的财政承担能力,我会推出以下的针对性措施,支持市民和企业,巩固经济复苏的势头。
疫后恢复 
力吸访客省靓香港招牌
26. 香港一直以来是国际知名的盛事之都。大型盛事、国际会议展览等活动对吸引高增值旅客尤为重要,亦是现时世界各地力争的旅游板块,我们必须举办及支持更多大型国际盛事及活动,进一步提升香港盛事之都的形象和竞争力。
国际盛事
27. 政府会预留一亿元争取更多吸引旅客和极具旅游宣传效果的大型盛事来港举行,提升香港的国际形象。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亦将动用超过二亿五千万元继续举办及协助推广大型旅游盛事,包括首次举办的「香港流行文化节」,疫情后再次以实体形式举办的「香港美酒佳肴巡礼」、「香港国际龙舟邀请赛」、「香港单车节」,以及「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和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等盛事。
大型会议和展览
28. 香港贸易发展局(贸发局)在未来数月会举办十多场大型会议和展览,预计超过五十万人次参与。此外,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政府会继续与贸发局合办年度高峯论坛,大力宣传香港作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和重要节点。
29. 政府会向旅发局额外拨款约二亿元,让其加大力度争取更多不同规模及类型的国际会议与展览在港举行,涵盖金融、创科和医学等范畴,吸引高增值旅客,令香港成为区内首选会展旅游目的地。
30.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下月会联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港举办银行监管国际会议,并正与国际清算银行商讨于下半年在港举办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至于在去年十一月首办的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峯会,今年会再度举办,展示香港的独特优势及投资环境。
推广香港
31. 在推广香港方面,我们要「请客来」,也要「走出去」。由我领导的「推广香港新优势专责小组」,由社会不同界别杰出人士组成,为向外推广香港出谋献策。在专责小组的指导下,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通力合作一同推广香港新优势,我会拨款五千万元支持这工作。
「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
32. 为展示本港经济及营商优势,政府在二月初推出名为「你好,香港」(Hello Hong Kong)的大型全球宣传活动,全方位推广香港的经济新亮点、文化新视野、旅游新体验,以尽早争取更多内地及境外商务及观光等旅客访港。
33. 香港机场管理局(机管局)已宣布将送出免费机票,旅发局亦向抵港旅客赠送礼物包。香港作为美食之都、购物天堂,在旅游恢复之际亦需要加强推广。旅发局亦会向一百万名访港旅客发放「香港有礼」消费美食礼遇。此外,旅发局会提供更大诱因吸引国际邮轮访港,推动邮轮业复苏,巩固香港作为区内重要邮轮港的角色。
「开心香港」(Happy Hong Kong)
34. 为了让市民可同享共乐,为社会增添开怀笑脸,我们即将启动以市民为对象的「开心香港」(Happy Hong Kong)活动,聚焦美食体验、愉快游乐、文青创作等活动,让市民有多元化的本地玩乐选择,也有助刺激本地消费和经济。
35. 这系列活动的亮点之一,是未来数月会在全港多个地区举办的大型「美食市集」,汇聚内地、本港及海外美食,让市民及旅客享受中外美食。民政及青年事务局会统筹相关活动,细节稍后公布。另一亮点是旅发局将在夏季筹办以维港为舞台的大型海陆嘉年华,全球不同地方的表演团体将呈献舞蹈、音乐、街头表演等精彩演出,亦会上演全新灯光汇演,让市民和旅客在欣赏维港景致的同时享受新体验。
36. 此外,西九文化区管理局、香港迪士尼乐园、香港海洋公园、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数码港)及香港科技园公司(科技园公司)等机构也会响应,在今年内举办有主题特色的市集、嘉年华或其他活动。
派发消费券
37. 政府于过去两年推行了两轮消费券计划,分别向超过六百万名合资格市民发放五千元及一万元电子消费券。社会反应正面。
38. 考虑了当前经济、社会民生及政府财政状况后,今年我会再向每名合资格的十八岁或以上永久性居民及新来港人士分两期发放总额五千元电子消费券。
39. 为尽快发放消费券,政府会先通过去年计划的登记资料,在今年四月发放首三千元消费券给合资格人士,余额会与新符合资格人士一起在今年年中发放。与去年安排一样,透过不同入境计划在港居住及来港升学的合资格人士,会获发上述总额一半,即合共二千五百元的消费券。我们会尽快公布详情。
支援企业
40. 在纾缓经营压力方面,我建议:
(一) 宽减二零二二/二三课税年度百分之百的利得税,上限为六千元,全港十三万四千家企业受惠。有关扣减会在二零二二/二三课税年度的最终应缴税款反映。政府收入将减少七亿二千万元;
(二) 宽减二零二三/二四年度首两季的非住宅物业差饷,以每户每季一千元为上限。估计涉及四十三万个非住宅物业。政府收入将减少七亿四千万元;及
(三) 由二零二三年七月起,宽减现时适用于政府处所合资格租户、地政总署辖下合资格短期租约及豁免书的百分之五十租金和费用,为期六个月至今年年底。政府收入将减少约十亿元。
41. 政府多年来不断优化「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以切合中小企业在经济下行期间的融资需要。计划至二零二二年年底已批出超过二千三百亿元贷款,惠及超过五万三千家企业。香港今年经济将逐步回升,商业融资可望逐渐回复由市场调节。但在复苏的路上,中小企业需时巩固实力,因此我决定将「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下各项担保产品的申请期限由今年六月底延长至明年三月底,给予中小企业更多调节空间,站稳阵脚。
42. 为支援跨境客运及旅游业,参考上述的「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政府会推出新计划,向合资格客运营办商和持牌旅行代理商提供百分百贷款担保,预计一共会涉及约二十七亿元的贷款担保额,并有望于今年四月内推出,计划详情稍后公布。政府亦会把原来在今年三月底完结的「旅行社鼓励计划」延长三个月,帮助业界尽快复原。此外,政府会向「旅行社资讯科技发展配对基金计划」注资三千万元,鼓励业界利用科技升级转型。
支援市民
43. 为减轻市民的经济压力,我会推行以下一次性纾缓措施:
(一) 宽减二零二二/二三课税年度百分之百的薪俸税和个人入息课税,上限为六千元,全港一百九十万名纳税人受惠。有关扣减会在二零二二/二三课税年度的最终应缴税款反映。政府收入将减少八十五亿元;
(二) 宽减二零二三/二四年度首两季的差饷,住宅物业以每户每季一千元为上限,估计涉及三百零三万个住宅物业,政府收入将减少五十二亿元;
(三) 向领取社会保障金额的合资格人士,发放金额相当于半个月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综援)标准金额、高龄津贴、长者生活津贴或伤残津贴,额外开支约二十七亿二千一百万元。在职家庭津贴亦会作相若安排,额外开支约一亿一千六百万元;
(四) 将「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下的临时特别措施延长六个月至今年十月底,为市民每月超出二百元的实际公共交通开支提供三分之一的补贴,以每月五百元为上限,涉及额外开支约十亿八千万元,估计每月惠及约三百五十万名市民;
(五) 为参加二零二四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的学校考生代缴考试费,开支一亿五千一百万元;及
(六) 为每个合资格电力住宅用户户口提供一千元的电费补贴,涉及约二十九亿元。现行向此等户口提供每月五十元的电费纾缓金计划,将延长至二零二五年年底,涉及约三十五亿元。约二百九十万个住宅用户将可受惠。
44. 此外,我建议由二零二三/二四课税年度起,增加子女基本免税额及子女出生课税年度的额外免税额,由现时的十二万元增至十三万元,估计将惠及三十二万四千名纳税人,每年税收减少六亿一千万元。
共同开拓新局面
动高质量发展
45. 「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香港亦进入由治及兴的新里程,同样需要紧扣这主题。这是以香港所长、服务国家所需的实践,也是更好造就香港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46. 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香港造就了很多成功故事,也有一些领域陷入发展瓶颈,我们有必要推动经济朝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制度优化、政策革新以创造新动力;着力推动绿色低碳科技及产业发展,迈向绿色转型。
47. 世界百年未见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国际环境竞争愈趋剧烈,我们要更好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充分把握内地的庞大市场,同时汇聚海内外人才、资金和其他资源,在全开放型的经济运行中,互惠共享、造就相互更好发展。
48. 本届政府会更好结合「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在需要政府引导的范畴,我们敢于引领、全力承担、加速推动;在需要市场力量推动的部分,我们通过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让市场发挥力量,这将大力推动香港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
49. 数字化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加速推动香港数字化经济的进程,由我主持的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正就四大范畴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探索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所需的数码基建、便捷安全的跨境数据流动、企业数码转型,以及人力资源配套。委员会下的四个工作小组在今年内会向政府提出具体建议。
数码基建 人工智能超算中心
50. 要推动香港的科研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决条件之一是拥有足够的算力基础。为此,政府会就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在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完成。
「智方便」
51. 发展智慧城市及数字经济有助改善市民生活质素。我会预留约二亿元提升「智方便」平台的运作,为市民提供更方便的一站式数码服务,改善用户体验。「智方便」的更广泛使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智慧政府」以至整个社会的数码转型。
鼓励电讯业投资基建
52. 先进及更全面的电讯基建设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了鼓励电讯网络营办商更积极投资基建,为企业及市民提供更优质的通讯服务,我建议电讯网络营办商就将来投得的无线电频谱而须缴付的频谱使用费将可获税务扣除。
数码转型
53. 本港很多中小企业都正积极寻求数码转型,为业务创优增值。我会预留五亿元,进一步加快企业数码转型的步伐,让数码港推行「数码转型支援先导计划」,以一对一的配对资助模式,协助中小企业应用现成的基础数码方案配套,让他们更容易实现数码转型。
54. 政府亦一直致力支援企业利用科技提高生产力和将业务流程升级转型,例如「科技券」计划。这计划获业界的广泛支持,计划出台至今,已批出超过二万宗申请。为协助企业更好发展数码配套和升级转型,生产力局于去年九月推出一站式「资助易」网上平台,令申请流程更畅顺。
第三代互联网(Web3)
55. 互联网持续发展演变,每一代的技术革新,都带来新的应用和机遇,甚至颠覆了商业运作模式。正处起始期的第三代互联网(Web3)同样潜力庞大,我们必须与时并进,抓紧这个黄金机遇,引领创新发展。
56. 数码港在今年初已成立Web3基地。我会拨款五千万元加速推动Web3生态圈的发展,包括举办国际大型研讨会,让业界和企业更掌握前沿发展,推动跨界别业务合作,并举办更多青年工作坊。
57. 虚拟资产是Web3生态圈的重要一环,去年十月发表的虚拟资产政策宣言,阐明政府对相关行业的政策立场和方针。市场对此反应踊跃,在过去数月,已有大批具潜质的新型企业考虑落户香港。下一步我将成立并领导一个虚拟资产发展专责小组,成员包括相关决策局、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市场人士,就行业的可持续和负责任发展,向政府提交建议。
国际绿色科技及金融中心
58. 推动绿色经济以实践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重要课题,国家亦正朝着「3060」双碳目标迈进。这经济模式汇聚科技创新、金融、商业和人力等资源,可以推动经济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创造需求和增强发展动能。整个产业羣正高速增长,但目前全球还未形成具领导地位的绿色科技产业及金融集羣。
59. 事实上,香港在建构国际绿色科技及金融中心具备优势。过去多年,汇集了不少绿色科技企业及人才,政府亦牵头推动绿色科技的应用,包括成立「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本港在绿色金融及创新方面也扮演着领导者及先行者角色。我们上周成功发售全球首批政府代币化绿色债券,总额八亿元,凸显了香港能为创新的债券发行形式提供灵活便利的法律和监管环境;至于在上月发行总值五十七亿五千万美元等值,以美元、欧元和人民币计价的政府绿色债券,是亚洲最大的ESG(即环境、社会及管治)债券发行。
60. 在推动企业进行绿色融资方面,「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资助计划」自二零二一年推出后,已向超过二百笔在香港发行的相关债务工具批出资助,涉及的债务总值近七百亿美元。
61. 此外,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在去年十月推出国际自愿碳信用产品交易市场Core Climate,为香港的碳市场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62. 我们必须看准时机,积极把握国家双碳战略下的机遇、发挥「一国两制」及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加速发展香港成为国际绿色科技及金融中心,并朝五个方向推进:
(一) 构建绿色科技生态圈。包括吸引龙头企业或初创企业落户发展;鼓励产学研的高效互动,将科研成果商品转化;通过政策支持,带动绿色科技需求;
(二) 绿色金融应用与创新。让绿色项目通过传统渠道融资以外,亦可通过金融创新更便捷灵活地获取资金;
(三) 绿色认证及国际标准衔接;
(四) 人才培训;及
(五) 加强与大湾区及国际市场的交流和合作。
63. 我将成立「绿色科技及金融发展委员会」,邀请绿色科技、绿色金融、绿色标准认证等业界代表协助制订行动纲领,推动香港发展为国际绿色科技及金融中心。政府将在今年年底举办「国际绿色科技周」,汇聚相关产业代表、企业及投资者。
引进企业
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
64. 我们突破传统思维、主动出击,成立了「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引进办)、「引进重点企业谘询委员会」和「招商引才专组」,目的是引进世界各地具代表性、高潜力的重点企业,以提升本港的竞争力,并加速产业发展。引进办去年年底成立后已接洽了不少重点企业,并积极跟进这些个案,协助它们在香港落户或扩展业务。
吸引外地企业迁册香港
65. 香港拥有作为跨国企业集中地和总部经济的竞争优势。为进一步把握市场机遇,我们会引入公司迁册机制,便利在外地注册的公司,特别是业务以亚太区为核心的企业,将注册地迁至香港,善用香港的优良营商条件和专业服务。我们将于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内进行谘询,并提交有关立法建议。
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66. 行政长官于二零二二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成立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更好利用财政储备促进香港经济和产业发展,提升我们招商引资的能力,并增强香港与大湾区兄弟城市的产业合作。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开始运作,并正物色具质素的合作伙伴,看准时机作出策略性投资。
汇聚人才 吸引人才措施
67. 二零二二年《施政报告》提出一系列措施,在培育本地人才的同时,招揽外地人才,为经济发展作贡献。这些措施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及开设「香港人才服务窗口」。此外,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正更新「人才清单」,以反映各个不同专业的人手需求情况,预计下月完成。劳福局亦将于今年年中开展新一轮人力资源推算,协助政府就整体人力需求制订适切的策略。
「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
68. 为了进一步丰富人才库及吸引更多新资金落户香港,我们会引入新的「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申请人须将一定金额的资产,投放在本地市场,但不包括物业投资。在通过审批后,便可来港居住及发展。计划的细节将于稍后公布。
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
69. 一直以来,香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在国家长期的兴旺发展中,香港一直积极参与,并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同时也取得了水平更高、领域更广的发展。
70. 国家正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斗,现正处于关键的开局时期。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要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作用,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积极贡献力量。
71. 「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最佳切入平台。大湾区人口八千六百万,也是全国最富庶地区。区内经济充满创新活力,且兼备完整、高质的产业链,与香港经济互补性强。通过与湾区内兄弟城市在多个重点产业「强强联手」,香港一定能引领整个湾区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发展。
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72. 香港要发挥好作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优势。除了加强与内地及海外的合作,也要善用内地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结合政产学研的力量,让科研成果商品化,推动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
73. 过去数年,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创科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香港的初创企业增至约四千间,并有十多间独角兽企业。近年香港一直是亚洲第一、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集资中心。
74. 为把握《十四五规划》和大湾区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政府刚于去年年底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创科蓝图》),从顶层规划香港创科发展的总体方向和重点策略,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
生命科技及人工智能
75. 我在去年《财政预算案》预留了一百亿元,推动香港在生命健康科技的发展。针对科研成果转化和生命健康科技研发这两大范畴,我会从中拨出六十亿元用作资助大学及科研机构设立主题研究院,促进横跨院校、机构和学科的合作。我们将于二零二三/二四年度邀请有意设立生命健康科研学院的院校和机构提交建议书。
76. 为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更好实现「从零到一」的基础科研能力,我会预留三十亿元推动相关建设,特别是发挥香港作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的独特优势,引进来自内地及世界各地的创科领军人才、科研团队和企业,促进跨领域的科研合作。
微电子研发院
77. 微电子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全球微电子需求高速增长,发展空间无限,香港必须把握机遇。政府打算设立一所微电子研发院(研发院),推动本港微电子的发展,冀能成为亚太区内支援微电子发展的领先机构。研发院亦会强化与大学、研发中心和业界的合作,加快「从一到N」的科技成果转化,凝聚海内外相关专才,加强培育本地科研人才,进一步完善创科生态系统。
培育初创企业
78. 政府一直通过科技园公司和数码港支援香港创科生态圈的持续发展。为加强对初创企业的投资,科技园公司的「科技企业投资基金」将增资四亿元,帮助更多具潜质的科技初创企业。此外,科技园公司将整合现有的「企业加速计划」并额外投放一亿一千万元,联同合作伙伴推出「共同企业加速计划」,以培育高潜力的科技初创企业成为区域或全球企业。
79. 为了配合发展智慧城市及数字经济的政策,我将为数码港预留二亿六千五百万元,以推出一项针对智慧生活初创企业的培育计划。计划的最高资助额为五十万元,并会为初创企业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支援及辅导。预期接下来五年,每年有约九十间合资格初创企业受惠。
新型工业化
80. 先进制造活动会衍生研发需求,鼓励私营企业投放更多资源于研发工作,有助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枢纽。位于将军澳创新园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已在二零二二年四月开幕,提供约十一万平方米的先进制造空间,已进驻租户包括从事民用卫星、先进材料的企业,以及提供智慧物流相关服务的公司。为配合引入重点企业落户香港,推动新型工业化,政府会及早部署,提供更多先进制造空间。科技园公司正就兴建第二个先进制造业中心进行可行性研究。
81. 香港一直以来凭借自身所长、服务国家所需,从而成为举世公认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国家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朝向更高质量发展,通过资本市场引导资金有效配置,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这些发展也为香港带来庞大机遇。
82. 尽管受到地缘政治影响,国家经济持续稳步增长,并坚持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让许多企业和投资者更重视国家长远发展带来的投资利益,这令香港的优势更加凸显。
83. 香港作为领先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将继续领导国际市场的人民币资金管理及投资,并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84.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向更高质量发展,必须兼顾发展与安全。我们一直妥善管控及预早辨识潜在风险,牢固稳守「金融安全」的底线,这是经济、金融与社会的稳定发展之所系。
扩阔两地互联互通
85. 两地相关机构一直紧密合作扩展互联互通机制,全速落实有关措施。未来我们会继续与内地探讨各项扩容增量方案和优化安排,例如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债券通,以及进一步扩大沪深港通合资格证券的范围。我们亦会研究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风险管理产品,包括在港发行国债期货,为香港资本市场持续注入新动力。
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
86. 国家是世界最大贸易国,跨境及离岸人民币使用量会不断增加,「二十大」报告亦指出要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87. 香港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枢纽,截至二零二二年年底人民币存款额接近一万亿元;全球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约七成半在港进行。深沪股通及债券通的经验充分说明,香港能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协助内地有序扩大金融市场开放和引导境外资金持有离岸人民币资产。在互联互通渠道下,港股通正探索提供人民币柜台,港交所的国际碳市场亦同时提供港元及人民币结算。
88. 立法会已于今年一月通过法例,豁免双柜台证券市场庄家特定交易的印花税。港交所将于今年上半年推出有关庄家机制,提高人民币计价股票的流通量和价格效益,配合本地发行人设立人民币交易柜台,以推动人民币证券在港的发行及交易。
证券市场
89. 港交所经谘询市场后,将于今年第一季实施先进科技公司上市制度,拓宽发行人上市渠道。在详细考虑市场有关中小型和初创企业融资的意见后,港交所亦将于今年内就GEM提出具体改革建议,并谘询持份者。
90. 此外,港交所将与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证监会)探讨进一步优化上市规则,平衡市场发展与监管需求,包括发行人回购股票后的相关安排。若建议获市场支持,我们将对《公司条例》作出修改。
91. 港交所亦将探讨一系列优化交易机制的建议,包括探索市场在恶劣天气下继续运作的安排、检视自行成交防范功能及相关限制,以便利投资者交易和配合市场发展趋势。
债券市场
92. 香港是亚洲领先的债券枢纽,连续六年成为亚洲区安排国际债券发行最具规模的中心。政府会继续优化基建、推行鼓励措施,并与监管机构向海内外发债机构及投资者推广香港资本市场的优势。
93. 香港亦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中心。去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分别在香港发行总值各五十亿元人民币的离岸人民币债券;今年一月,我们再次在「政府绿色债券计划」下发行人民币债券,并因应投资者的需求,将发行额倍增至一百亿元人民币,内地和海外金融机构反应热烈。我们会继续推动更多内地各级政府、海内外公私营机构到香港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
94. 另外,我们刚于上星期首次发行一年期的代币化绿色债券,以代币化技术执行相关发债流程,包括利息支付、二手交易和到期赎回等。这次试点发行以机构投资者为对象,探讨香港现行法规和金融基础设施如何兼容代币化发行。我们会总结经验,检视代币化债券发行在香港的发展潜力和前景,研究政策措施,推动代币化技术在香港资本市场的更广泛应用。
资产及财富管理中心
95. 资产及财富管理业是香港金融业重要的一环,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当中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零二一年在香港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三十五万亿元,从业员总数达五万四千人。我们会积极推动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亚洲区内资产及财富管理枢纽的地位。
96. 家族办公室业务方面,我们已于去年十二月向立法会提出法例修订,为单一家族办公室在香港管理的家族投资控权工具的合资格交易提供利得税豁免。在立法会通过建议后,相关宽减将适用于二零二二年四月一日或之后起计的任何课税年度。
97. 此外,我们会在未来三年向投资推广署提供一亿元,吸引更多家族办公室来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已成立督导小组,重点项目包括于三月底举办「裕泽香江」高峯论坛,以及为相关财富管理人员提供专门培训。
98.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为资产管理业界提供更好的营运环境。我们亦有针对性地为本地基金经理的发展提供实质支持。例如,外汇基金近年增设了专门配置予本地另类基金经理的组合,投放于一些较小规模的基金公司,下一步亦会涵盖小型的本地私募基金和在港拓展业务的私募基金,支持他们在港发展。此外,外汇基金将会物色专注于可持续投资的基金,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区内首屈一指的可持续金融平台。
99. 与此同时,我们会与监管机构优化资产及财富管理业的规管措施及税务安排。在财富管理方面,监管机构将根据风险为本的原则,在适当保障投资者的前提下,简化高端或超高净资产值个人客户的合适性评估和披露流程。此外,政府将检视现行适用于基金及附带权益的税务优惠措施。
金融科技发展
100. 我们会继续推进各项金融科技基建项目的应用测试及准备工作,包括「数码港元」和以「数字人民币」作跨境支付用途的项目。此外,金管局正与泰国央行合作,探讨让两地旅客分别以香港的「转数快」及泰国的「PromptPay」在当地付款,为旅客提供多一个安全、快捷及有效的支付选择。
101. 「商业数据通」于去年十月推出,截至去年年底,参与银行合共已批出超过一千宗中小企贷款,总额逾十九亿元。「商业数据通」预期将于今年年底连接政府资讯科技总监办公室构建的「授权数据交换闸」,以便金融机构经客户授权后,获得相关数据,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非传统风险转移
102. 香港是环球风险管理中心,一些内地企业已在港设立专属自保公司,利用香港的专业管理人员及服务,提高综合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近年,我们实施了保险相连证券的专属规管制度和推出资助先导计划,并促成数宗「巨灾债劵」在香港发行,推动保险市场多元发展。我建议延长先导计划两年,继续吸引更多发行机构和培育人才,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并助力国家开拓分散和管理风险的渠道。
普惠金融
103. 政府会持续多管齐下发展零售债券市场,我计划在下年度发行不少于五百亿元银色债券及一百五十亿元绿色零售债券,在促进市场发展的同时,为市民提供回报稳定的投资选项。
104. 现时强积金有四百多万计划成员,社会对有稳健回报且手续费低的强积金基金有显著诉求,我已指示金管局与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就此进行研究。作为第一步,我计划未来先在政府发行的绿色债券和基础建设债券中,拨出一定比例优先供强积金基金投资,为强积金计划成员提供多一个投资选项。
国际航空枢纽
105. 香港是国际航空枢纽,此定位在《十四五规划》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均获中央政府确定和支持。香港国际机场在二零一八/一九年度每年服务约七千万名乘客,是全球第三繁忙的国际客运机场;也多年是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机场。
106. 为支持航空交通的复苏,机管局将会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减免机场费用、为复办或新开办航线提供诱因,以及举办大型推广活动。同时,政府正与机管局检视航空业中长期的人手短缺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机场城市」
107. 为提升香港的国际航空枢纽地位,政府与机管局全力推动「机场城市」发展策略,将香港国际机场发展成为不同经济活动的枢纽,以航空为核心,结合新发展和新功能,推动香港及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
108. 香港国际机场多个基建项目将会相继落成启用,包括「海天中转大楼」将于今年年中启用;以及整个三跑道系统预计于二零二四年年底完成。香港国际机场的容量将显着提升,进一步加强其作为区内多式联运枢纽的角色。以上发展将大大增加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货量,为飞机维修、飞机零件制造、相关研发等活动创造巨大机遇。机管局正计划在机场岛建设新的航空商业园,并与珠海当局探讨在珠海建立航空产业工业园的可行性,通过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推动两地航空业发展。
109. 在「机场城市」发展策略下,香港国际机场也正积极发展SKYCITY航天城综合商业发展项目,并加强物流基建,进一步扩展高货值货品和电子商务等业务,充分利用地理、基建和运输优势,发展成为充满活力的商业、会展、旅游、生活和物流中心。
完善飞机租赁税务优惠制度
110. 政府将完善飞机租赁税务优惠制度,力争将香港打造为飞机租赁及服务中心。政府已就建议措施谘询业界,包括容许就购置飞机的开支扣税,以及扩阔租约种类和租赁活动涵盖的范围,业界对此表示欢迎。这些优化措施将进一步吸引更多飞机租赁公司落户香港。我们将于今年第四季向立法会提交有关条例草案。
国际航运中心
111. 目前全球货物贸易逾八成依靠航运。香港作为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一直致力提升行业竞争力,包括通过税务优惠措施吸引更多海运企业落户香港,并推动「智慧港口」发展,例如建立共用的数码化系统,进一步提升港口效率和减低成本。
推动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业
112. 为进一步推动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运输及物流局将成立专责小组,联同香港海运港口局及高端航运服务业界代表,在今年年底或之前就以下策略提出行动纲领,包括:
(一) 提升船舶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和船舶管理等业务,让香港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航运服务市场;
(二) 助力全球海运和港口业务向零碳排放转型;
(三) 推动航运智能化和数字化发展;及
(四)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及国际航运界的交流协作。
113. 我将预留二千万元,加快推动高端航运服务业的策略研究,以及加强业界在国际及大湾区的交流。每年一度的旗舰活动「香港海运周」规模也会扩大。
国际贸易中心
114. 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提升国际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参与和助力国家全面开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二十大」报告提出,国家可依托其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115. 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下,香港会强化作为国际循环下国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连接平台,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湾区建设双引擎,连系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之间的商贸往来,提升国家和香港在全球和区域经贸上的战略地位,同时促进香港参与区域经济融合,更好地应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影响。
拓展全国内销市场
116. 我们会充分发挥在「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以巩固香港在全球贸易的前列地位。为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强自身的发展动能,向内我们要拓展全国内销市场,向外则要扩展全球经贸网络,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参与者」和国际循环的「促成者」。配合「一带一路」倡议,我们会在兼顾欧美市场的同时,拓展东盟、中东、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
加强海外经贸连系
117. 在扩展全球经贸网络方面,我们一直争取与更多经济体缔结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协定)及投资协定。香港至今签订的这些协定,涵盖大部份主要贸易伙伴。我们会继续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并以新兴经济体为优先目标,为香港的贸易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我们正积极争取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以进一步助力香港构建更完备的货物供应链,并吸引更多香港企业到RCEP成员投资,带动区内货物贸易、投资及相关建设,提升香港作为区内贸易中心的地位。
拓展目标新兴市场
118. 为进一步协助港商及投资者开拓市场,自二零二三/二四年度起的五个财政年度,政府会向贸发局增拨合共五亿五千万元,协助香港企业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以及开拓新兴市场,并加强环球推广。
119. 「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BUD专项基金」)多年来协助企业拓展市场,至今惠及超过三千九百家企业。我建议向基金再注资五亿元,同时推出「BUD专项基金」—申请易,以加快审批申请,让更多中小企利用资助发展业务。另外,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一直主动协助中小企申请政府资助,广受业界欢迎。我建议拨款一亿元,在未来五年加强相关服务。
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
120. 我们会继续全力巩固香港在《十四五规划》下作为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的策略性定位,加强法制基建的竞争力,深化与内地的民商事司法互助机制,以及全方位推广香港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的优势和机遇。
121. 去年五月,亚洲—非洲法律协商组织香港区域仲裁中心落户香港。在外交部的支持下,国际调解院筹备办公室已于本月中在香港正式开幕。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法律实务事宜的对接,律政司已成立汇聚一众专家学者的专责小组,研究各种便利民商交流的措施。律政司将争取落实及推广大湾区内通用的线上调解平台,为区内民众和企业,提供更省时便捷及具成本效益的线上方式,解决跨境纠纷。
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
122. 《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为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二零二二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羣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球第二活跃科技集羣,凸显大湾区的创新活力。
123. 政府会继续投放资源,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原授专利」制度,以配合香港的创科发展,并会在未来两年增拨合共约一千万元予知识产权署,聘请及培育专利审查员,逐步建立人才库,以争取在二零三零年自主进行专利实质审查。
124. 政府亦会继续优化知识产权制度,《2022年版权(修订)条例》将于今年五月一日实施,以加强数码环境的版权保护,我们会在条例实施后尽快开展新一轮的检讨工作,提升香港版权制度的竞争力。我们亦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实施《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的相关附属法例,争取尽早实施《议定书》下的国际商标注册制度,方便商标拥有人通过单一申请,在多个司法管辖区进行商标注册和管理。
「专利盒」税务优惠
125. 创新及科技是推动知识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创科研发成果可通过专利注册获得法律保护,以便进行买卖、授权等知识产权贸易活动,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发挥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为鼓励业界积极进行更多创科研发活动,创造更多有市场潜力的专利,我们会推行「专利盒」税务优惠,对通过研发活动而产生的合资格专利,为其源自香港所赚取的利润提供税务宽减。我们会在今年内就「专利盒」税务安排谘询业界,以订定具竞争力的优惠税率。我们的目标是在二零二四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修例建议。
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126. 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定位,被首次纳入国家规划,充分肯定了香港中西文化荟萃的独特优势,包括西九文化区的国际级文化资源、香港作为全球三大艺术贸易市场之一的地位,以及汇聚香港的海内外优秀人才。政府会继续锐意推动文化发展,包括制订「文艺创意产业发展蓝图」,培育多元人才,丰富文艺创意内容,提升文化基建,以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圈建设。
文化艺术
127. 为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内文化艺术的交流,香港将成为二零二四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主办城市,呈献区内的优质文化和演艺项目。我会拨款二千万元以举办该艺术节,预计将有五千名本港及内地艺术家和艺文同业参与,并会吸引十四万名观众。我亦建议自下一财政年度开始的五年,一共拨出一亿三千五百万元,支持香港表演艺团和艺术家到大湾区参与演出及创作,预计每年将有一千名本地艺术家参与,吸引四万名区内观众。
创意产业
128. 政府二零零九年推出「创意智优计划」,截至二零二二年九月底已拨出近二十三亿元,资助创意业界在本港和外地举办约六百五十个项目,约一万三千家中小企受惠,创造近三万个职位和超过八万个培育机会。
129. 我会向计划注资五亿元,支持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鼓励更多具创意及文化底蕴的跨界别、跨领域合作项目,并支持本地电视台与内地或亚洲团队联合制作综艺电视节目,提升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力。此外,计划亦会资助香港设计中心及贸发局的旗舰活动及培育计划。
渔农业发展
130. 政府一向重视本地渔农业,致力推动渔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支援业界应用高科技、迈向集约化,以及把握大湾区机遇。
131. 我在去年预算案建议向「渔业持续发展基金」及「农业持续发展基金」各注资五亿元。立法会去年十二月批准了这两项注资,环境及生态局亦参考业界的意见,就适度扩大适用范围和进一步简化基金的申请程序提出了多项优化建议。渔农自然护理署已成立专责小组,为有意申请者提供更多支援。
132. 由政府出资八亿三千万元兴建位于古洞的农业园第一期已于二零二二年年底起分阶段启用,业界亦在政府资助下进行多层式禽畜养殖场建筑设计指引的顾问研究。渔业方面,渔农自然护理署计划于年内指定四个新鱼类养殖区,额外提供约六百公顷的发展空间,并分阶段提供数个配备现代化海产养殖设备的新式深海网箱,让渔民团体租用,以降低他们的启动成本。渔民业界亦可向「渔业持续发展基金」申请资助,设置及营运新式深海网箱等,以促进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
133. 为推动渔农业界升级转型、迈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及生态局今年内将会与业界携手制订「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通过财政、基础设施、土地和技术支援等,长远提升本地渔农产品质量、生产力和产值。
创造容量
人才资源
134. 人才是发展的最重要资源。香港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持续供应大量优秀人才以应付市场所需。政府在推出「抢人才」措施的同时,首要仍是积极培养和留住本地人才。政府会从教育和培训入手,通过鼓励多元发展,装备好青年人与业界人士,让他们掌握未来产业和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也让本地人才看到机遇和希望,继续在香港打拼,共创未来。
金融业
135. 为进一步培育金融科技人才,政府将推出「专上学生金融科技实习计划」,为本地及大湾区的专上学生提供资助。透过计划,学生可以在本港或大湾区的金融科技企业,取得跨境实习工作经验,及早培养他们投身金融科技事业的兴趣,藉此壮大本地的金融科技人才库。
136. 「提升保险业和资产财富管理业人才培训先导计划」自二零一六年推行以来反应良好,我们将延长计划三年,以培养更多业界人才并提升从业员的专业能力。
航运、空运及物流业
137. 「海运及空运人才培训基金」自二零一四年推行以来,惠及超过一万五千名学生与从业员,亦协助业界推广及宣传。我会向基金注资二亿元,加强物流业人才培训,推动高端、高增值及智慧物流的发展,并鼓励业界与大专院校及专业团体合作,吸引更多年轻人入行。我们亦会于今年推出「海事人才培训资助计划」,为有志投身海事法律工作的青年提供见习机会,以培育更多本地海事律师。
138. 香港国际航空学院与内地院校合作推出的「大湾区青年航空业实习计划」的首年名额,将会由三百增至四百五十名,以培育更多青年投身航空业,应付香港及内地航空业的长远人力需求。
创新科技
139. 政府近年致力从小培养青少年对创科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码技能、创新思维和学习资讯科技的氛围,并壮大未来创科人才的供应。自「中学IT创新实验室」及「奇趣IT识多啲」计划推出以来,反应踊跃。我会增拨三亿元,在未来三个学年,继续向每所公帑资助中学,提供最多一百万元的资助,以举办与资讯科技相关的课外活动。
建造业
140. 为应对未来基建发展的人力需求,我们会与专上院校合作,完善升学及发展阶梯,推行两年先导计划,为就读建造业相关的兼读制学位课程的学员,提供在职培训津贴,预计需拨款约一亿元。政府亦会预留七百万元,与香港建造学院合作,推出为期两年的「先聘请后培训」资助计划,为选择就读建造业安全主任课程的学员,提供在职培训津贴。
北部都会区及交椅洲人工岛
141.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新引擎,是推动创科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可助力香港实现「南金融、北创科」的新产业布局,亦会促进香港与大湾区的高质量经济合作,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同时,通过释放更多土地资源,为市民创造更多优质生活空间。
142. 为强化建设北部都会区的治理体系,行政长官在二零二二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分别成立「北部都会区督导委员会」及「北部都会区谘询委员会」,后者由我主持。谘询委员会将联同专家及社会人士,为推展北部都会区出谋献策。政府亦已与内地相关部门成立专班,就北部都会区发展事宜加强沟通对接。此外,政府正筹备成立「北部都会区统筹办事处」,推展相关工作。
143. 除加紧落实区内已动工的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及元朗南大型新发展区外,我们正同步推进其他发展项目的规划及工程研究。我们会率先就区内旗舰创科项目新田科技城的发展方案和土地规划布局,在第二季展开谘询,当中包括一百五十公顷新创科用地。另外,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科园首三座大楼,会由二零二四年年底起陆续落成。而新田科技城首批新创科土地平整工程,亦会在同年动工。这些新增的空间资源,将有助招揽海内外创科企业落户香港。
144. 通过填海建造一千公顷的交椅洲人工岛,能为香港发展扩容增量,发展第三个核心商业区,提供约四百万平方米的商业总楼面面积,以及约二十万个就业职位。政府已就人工岛填海范围、土地用途、交通基建网络及财务安排提出初步建议,并展开了公众参与。在敲定更详细的规划设计概念后,政府会为人工岛项目研究合适的财务安排、审视各融资选项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一起探讨最合适的方案。
土地供应
145. 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卖地计划共有十二幅住宅用地,加上铁路物业发展、私人发展和重建及市区重建局项目,预计全年的潜在土地供应可兴建约二万零五百五十个单位,较《长远房屋策略》的一万二千九百个单位年度估算需求高出约百分之六十。此外,卖地计划共有三幅商业用地及三幅工业用地,提供约二十万平方米商业楼面面积和十七万平方米工业楼面面积。
146. 政府在加快造地方面的努力,成效显著。未来五年,我们会通过卖地计划及铁路物业项目,向市场提供可兴建不少于七万二千个私营房屋单位的土地,规模较上一个五年期增加近一倍。当中近六成的土地供应来自新发展区和新市镇扩展区;另外四成来自其他地区的政府卖地项目和铁路物业发展项目。这还未计入市区重建局及其他私人发展项目的供应。
房屋供应
147. 政府已觅得足够土地,兴建约三十六万个公营房屋单位,比《长远房屋策略》的供应目标高约百分之二十,可以满足未来十年约三十万个公营房屋单位的需求。但由于房屋用地并非每年平均分布,加上造地需时,短期内可供发展公营房屋的土地仍然短缺。为了尽快填补短期公营房屋供应不足的缺口,并及早改善居住于不适切居所市民的生活环境,政府已觅得八幅土地作兴建「简约公屋」之用。
148. 至于过渡性房屋,截至二零二二年年底,约七千个过渡性房屋单位已投入服务,预计未来两年另外有约一万四千个单位相继落成启用。
149. 在推动公私营协作方面,在二零二二年《施政报告》提出的「私人发展商参与兴建资助房屋先导计划」,鼓励发展商兴建资助出售单位,以指定市价折扣率售予合资格人士,我们正在制订先导计划的政策框架,并计划在今年稍后时间公布。
150. 私营房屋方面,估计由今年起计的五年内,私人住宅单位每年平均落成量超过一万九千个。截至二零二二年年底,未来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单位潜在供应量维持在较高水平,约为十万五千个单位。
印花税
151. 目前的各项住宅物业需求管理措施(即所谓「辣招」)维持不变。
152. 去年购置住宅物业人士当中,超过九成属首次置业。考虑到买卖或转让住宅及非住宅物业须缴付的从价印花税(第二标准税率)的税阶,自二零一零年都未有调整,我决定对此作出调整,主要目的是减轻一般家庭首次置业的负担,特别是中小单位,详情可参考预算案补编。有关调整将按今日在宪报刊发的《公共收入保障令》即日生效,预计这项措施将会令三万七千名买家受惠,政府每年因而少收约十九亿元。运输基建
153. 政府以「基建先行」及「创造容量」的规划方针推动运输基建工作,以释放交通沿线地区的发展潜力,并且具前瞻性地满足长远发展所带来的运输及物流需求,亦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连系。按照《跨越2030年的铁路及主要干道策略性研究》的初步建议,政府计划兴建三条策略铁路及三条主要干道,并正就这些建议谘询公众,以期于今年第四季构建香港未来的主要运输基建发展蓝图。
建造业创新科技应用
154. 香港的基建设施,一直广受肯定,亦是保持香港竞争力的关键之一。推动建造业大量应用先进科技,可以进一步加强建造业的优势。
建筑研发及测试中心
155. 我已预留三千万元,由发展局研究成立建筑研发及测试中心,并进行规划及初步设计。中心将为创新物料、建造方法和技术等进行研发、制订标准、提供测试及发出认证,带领建造业界创新,吸引研发人才在港发展。中心亦会利用香港的独特优势,为国家的建造和有关产品标准与国际市场接轨提供平台。
先进建造业产业大楼
156. 我亦预留了三千万元,研究于青衣一幅约三公顷土地兴建首座先进建造业产业大楼,进行规划及初步设计,以及为其营运模式提出建议。构思中的多层大楼可提供场地,给营运者设立钢筋预制工场、机电装备合成加工场及预制生产工场等用途。
「组装合成」供应链
157. 我已预留一千五百万元,研究及落实加强「组装合成」组件供应链的措施,以推展二零二二年《施政报告》的新举措。研究范围包括「组装合成」组件生产、运送、贮存和认证等事宜,亦会探讨于北部都会区设立生产和贮存用地,及促进与大湾区的协作和完善「组装合成」供应链。
施政为民
建设宜居城市
绿色城市
158. 香港致力争取于二零五零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力争在二零三五年前,把碳排放量从二零零五年的水平减半。为加强统筹和推动深度减碳等工作,环境及生态局在今年一月成立了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办公室,并将会成立「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就减碳策略提供意见。
低碳绿色科研基金
159. 过去数年的预算案均投入资源,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去年我向「低碳绿色科研基金」注资二亿元,把基金拨款倍增至四亿元。申请基金的反应热烈,基金已批出二十二个来自本地大学、公营科研机构和私营企业的项目。这些科研项目涉及氢燃料的电池储存和释放技术、生物炭建筑材料的制造,以及减少路边空气污染的净化系统等。
新能源运输
160. 政府已订下于二零二七年年底前有约七百辆电动巴士及三千辆电动的士投入服务的目标。我们会在新能源运输基金下预留二亿元,与专营巴士公司及其他持份者合作,在今年有序地开展氢燃料电池双层巴士及重型车辆的试验,全面测试它们在本地环境下运作的可行性。我们亦已预留三亿五千万元,资助四间港内航线的渡轮营办商建造及试验电动渡轮和相关充电设施,以测试在港内应用电动渡轮的技术及商业可行性,预计试验于二零二四年开展。
161. 此外,政府会为的士业界提供百分百担保的贷款计划,以鼓励的士车主将现有的士替换为纯电动的士。预计有关建议涉及的贷款总担保额约为六十四亿元。计划详情会稍后公布。
减厨余
162. 厨余占弃置于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物三成。我们会在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增加六千二百万元拨款,逐步为更多公私营场所,包括食物工场、街市、酒店、大型商场等收集厨余,以及扩大在公共屋邨收集厨余的试验计划至一百座楼宇,覆盖约十五万名居民,既能减少弃置在堆填区有气味的厨余,亦可以把厨余送往有机资源回收中心,转化为再生能源。
乡郊保育
163. 渔农自然护理署未来两、三年会陆续推出优化郊野公园设施,以及研究树顶历奇及修葺战时遗迹,作开放式博物馆等构思。乡郊保育资助计划截至二零二二年年底已批出三十三个项目,涉及金额为一亿六千五百万元,支援非牟利机构推展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非评级历史建筑、文化和历史资产等不同层面的乡郊保育及复育工作。
医疗卫生
公营医疗服务
164. 政府一直投放大量资源在医疗卫生,二零二三/二四年度预算达一千零四十四亿元,占政府经常开支约百分之十九。我们会继续提升公营医疗服务,包括医管局会完善一系列服务,例如加强癌症等疾病的临床服务、增加公立医院病床、增加手术室节数等。医管局亦正推行措施缩短专科门诊轮候时间,包括理顺跨科个案的转介安排,以及设立综合诊所提供跨专业支援等。医管局亦将分阶段推出全新的药物送递服务,并进一步推广遥距视像诊症服务。
基层医疗健康
165. 基层医疗是整个医疗系统重要一环,占公共医疗卫生开支约两成。为了平衡医疗资源和压力过度集中在公立医院的情况,政府于去年底推出《基层医疗健康蓝图》(《蓝图》),提出一系列重点改革措施,加强香港基层医疗服务。策略包括以预防为重,以社区为本,以家庭为中心,「早发现、早治理」,愿景是改善市民整体健康状况,提供连贯全面的医疗服务,并且建立可持续的医疗系统。
166. 按《蓝图》推出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和优化长者医疗券措施,政府会在今年第三季公布详情。我会为此预留足够财政资源。
中医药发展
167. 中医药发展基金自二零一九年正式启动以来,已推出十多项资助计划,惠及中医药界不同从业员及机构。资助范畴涵盖人才培训、设备及质量提升、中成药注册、中医药推广及研究等,全方位助力本地中医药发展。基金亦在疫情期间发挥重要作用,支援社区中医师为离院及康复人士提供遥距及复康诊疗。
168. 我计划向中医药发展基金注资五亿元,在今年度起支持基金就策略性主题委托大型培训、研究及推广,推展更多提升行业能力的项目,包括为香港首间预计于二零二五年开始投入服务的中医医院做好准备,进一步推动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体系内担当更重要的角色。
控烟政策
169. 吸烟危害健康,增加烟草税是国际公认最有效的控烟措施。政府对上一次较大幅提高烟草税已超过十年,政策效果随通胀等因素而被逐渐淡化。目前烟草税占零售价约百分之六十二,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百分之七十五。
170. 为了保障市民健康,我建议即时将每支香烟的烟草税调高六角,并按同等比例提高其他烟草产品的税率。香烟售价上升会为减少吸烟和戒烟提供诱因,我们的目标是吸烟率能由目前百分之九点五降至百分之七点八。我们会按此目标,持续检视整体控烟措施成效,亦会同时加强推动戒烟及针对私烟的执法工作。
青年发展
171. 青年是香港的未来。政府重视青年发展,致力让年轻一代看到向上流动的机会。政府于去年底公布《青年发展蓝图》,整全地勾划政府未来青年发展工作的理念和方针,并提出一系列支持青年发展的具体行动及措施,装备青年迎接未来、助力追梦、全人发展及建设社会。政府会逐步落实这些措施。
推动「城市运动」
172. 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青年奥运会都分别引入多项青少年热爱的「城市运动」项目。政府会与体育界、学校及其他界别携手合作,推广「城市运动」。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正研究把官涌市政大厦部分未善用的楼层改建成为「城市运动体育中心」,提供适合攀登及滑板等运动的场地。
职业专才教育
173. 职业专才教育(职专教育)一直为不同志向和能力的年轻人提供多元灵活的学习路径。由二零二三/二四学年起,职业训练局会推出为期两年的先导计划,让中学生及早接触职专教育,发掘兴趣。政府会由该学年起恒常推出应用教育文凭课程,以取代现有的毅进文凭课程,并会继续检视「应用学位课程先导计划」的推行情况,积极研究推出更多课程,进一步强化职专教育在专上教育层面的进阶路径。
关爱共融
妇女发展
174. 妇女对家庭以至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如何让她们有更大空间实践自我、发挥潜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会预留一亿元加强支持妇女发展及相关工作,包括协助妇女在就业市场转型;就照顾子女或长者提供培训;以及就关注工作与生活平衡及精神健康等范畴,举办交流学习活动。
加强支援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
175. 政府一直致力为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提供适切支援。现时有约八十间幼稚园和幼稚园暨幼儿中心试行以到校模式,为正在轮候儿童体能智力评估、或经评估为有边缘成长发展问题的学童,提供训练,并为他们的家长及教师提供支援,即「第一层支援服务」。试行近三年以来,超过七成曾接受这服务的学童能顺利衔接至主流小学接受教育,可见把握「黄金期」尽早介入,对他们的康复和成长大有裨益,而他们的家庭也会受惠。有见及此,我决定增拨资源,加大力度协助这些学前儿童,将「第一层支援服务」恒常化,并扩展到接近九百间学前教育机构,同时与支援轻度残疾学前儿童的「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融合,以跨专业服务团队和校本综合模式,为有不同程度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提供全面、及时的支援。上述措施每年经常开支约一亿七千四百万元。
支援居家安老
176. 政府在社区层面为长者提供不同类型的照顾及支援服务,协助他们居家安老。除了在日间护理中心及长者家中提供个人照顾、护理、复康运动等服务,我们将于今年第三季把「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恒常化,受惠人数将由现时的八千人增加至二零二五/二六年度的一万二千人,涉及经常开支每年约九亿元。政府亦会于未来五年新增十六间长者邻舍中心,并于今年第四季扩展全数二百多间长者地区中心和长者邻舍中心的服务范围,涵盖退休生活规划和乐龄科技推广。
177. 政府也关注长者在医院接受治疗之后的照顾和康复需要。医院管理局的「离院长者综合支援计划」为有较高风险的离院长者提供六至八个星期的支援服务,包括复康运动、膳食服务和家居环境安全评估及改善建议,帮助他们居家康复,降低再度入院的风险。政府将由今年第三季起扩大此项计划,每年受惠人数由现时约三万三千人增至四万五千人,其中可被转介至家居照顾服务的人数由约九千人增至一万一千人,涉及经常开支每年约七千四百万元。
加强支援照顾者
178. 照顾者一直劳心劳力协助长者和残疾人士,让他们可继续在熟悉的社区居住,对建设关爱共融社会功不可没。政府肯定照顾者的付出和贡献,并会加大力度支援他们的各种需要。经济援助方面,由今年十月起,政府会把两项低收入照顾者生活津贴恒常化,并增加每月津贴金额,涉及的开支每年约四亿三千万元。政府亦会在今年第三季设立照顾者支援专线,由专业社工提供紧急支援、情绪辅导及外展等服务。
鼓励继续聘用年长雇员
179. 随着人口高龄化、出生率下降,香港劳动人口预计会减少。香港现在约有一百五十万名六十五岁或以上的长者。很多长者过了传统退休年龄仍「有心有力」,愿意继续工作。我建议提高雇主为其六十五岁或以上雇员所作自愿性强积金供款的税务扣减,由现时该等开支的百分之一百增至百分之二百,既鼓励雇主继续聘用年长雇员,亦增加银发族的退休储蓄。
鼓励提供更多优质私营长者和残疾人士院舍设施
180. 二零二二年《施政报告》建议提供更多诱因,鼓励发展商于私人发展项目内兴建和营运安老院。经检视后,除了继续豁免这些私营安老院所涉的楼面面积地价外,我们决定提高每个发展项目能受惠的安老院舍面积,并建议进一步宽免该等楼面计入项目可容纳的最高楼面面积,希望能增加优质私营安老院的供应。优化措施会在今年第二季内推出,试行三年再作检讨。此外,发展局和劳福局会为残疾人士院舍制订同类计划,以鼓励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私营院舍。
鼓励分间单位安装独立水表
181. 为鼓励市民参与水务署的「分间单位安装独立水表计划」,水务署会豁免在该计划下每个独立水表的水费按金,亦会豁免提供水表的费用。每个独立水表帐户会有独立水费单供缴交水费,以及每四个月首十二立方米免费的用水量。
二零二二/二三年度修订预算
182. 去年本港经济受疫情打击,同时环球央行大力收紧货币政策,严重削弱外围经济动力,影响本地经济状况。政府的收入不如预期,本财政年度的利得税收入将较初时估算为低。股市和楼市疲弱,令印花税收入比预期少,楼市疲弱亦影响地价收入。再加上在去年财政预算案宣布后推出「2022保就业」计划,以及去年防疫抗疫涉及的大额开支,本财政年度的财政状况较预期差。虽然年内我们已适时因应疫情减退而节省部分防疫抗疫的开支,但估计仍将录得约一千四百亿元赤字,高于原来预算的约五百六十亿元,财政储备则会下降至约八千二百亿元的水平。
183. 二零二二/二三年度政府收入的修订预算为六千零三十八亿元,较原来预算低百分之十五点七,即一千一百二十一亿元,主因是地价和印花税的收入均较预期少。
184. 地价收入为七百一十一亿元,较原来预算大幅减少四百八十九亿元,主要是因部分土地成交价较预期低,以及部分卖地计划取消。印花税收入为六百七十亿元,较原来预算低四百六十亿元,亦远较过去年度为少,主要是由于物业和股票市场疲弱,成交下跌。利得税的收入为一千六百二十亿元,较原来预算少五十七亿元,主要原因是去年经济环境困难,缓缴暂缴税所涉款额有所上升。薪俸税的收入为七百五十七亿元,较原来预算多二十八亿元,主要是由于薪酬水平有所上升。
185. 由于推出大规模逆周期措施和防疫抗疫涉及庞大开支,二零二二/二三年度政府整体开支的修订预算为八千零九十六亿元,相比之前一年大幅增加百分之十六点八,相对名义本地生产总值的占比亦上升至百分之二十八点六,较原来预算高百分之零点三,即二十三亿元。
186. 总括来说,我预计二零二二/二三年度综合赤字为一千三百九十八亿元。财政储备在二零二三年三月三十一日预计为八千一百七十三亿元。
187. 公务员编制在本年度继续零增长。在公务员编制维持现有水平的情况下,部门通过重订工作优次、内部调配、精简程序及提升效率,推展政府各项新政策及措施。
二零二三/二四年度财政预算
188. 面对三年多疫情,本港社会依然相当稳定、政府财政亦保持稳健。但经历了两年大额财政赤字,加上外围环境仍然充满挑战,我们除了会继续恪守财政纪律和「量入为出、应使则使」的原则,严格控制政府开支增长和探讨增加收入外,亦会考虑适当运用各项财务工具(例如发债),以更好管理现金流,并让一些主要基建和工程项目如期上马,让社会早日受惠。
开支
189. 二零二二年《施政报告》中宣布的主要政策措施,共涉及约二百七十八亿元经营开支及二百九十一亿元非经营开支,我会在财政上全面配合。
190. 二零二三/二四年度经常开支将轻微上升百分之三点三至五千六百零二亿元,其中民生有关政策范畴包括医疗卫生、社会福利和教育方面的投放仍然庞大,合共达三千二百九十四亿元,占经常开支百分之五十九。非经常开支则大幅下调百分之五十三至六百九十三亿元。
191. 二零二三/二四年度政府整体开支将会下降百分之六至七千六百一十亿元,相对名义本地生产总值的占比下降至百分之二十五。
192. 我们会继续严格控制公务员编制增长。二零二三/二四年度,政府将维持公务员编制零增长的目标。预计在二零二四年三月底,公务员编制仍为约十九万七千个职位。
收入
193. 面对公共财政压力,节流是必须,开源更重要。增加收入的最重要方向是「将饼做大」,通过发展经济,拉动收入。过去几年经济下行,企业及个人均承受较大的压力,现在我们正逐步复常,大家都需要时间恢复元气、固本培元。因此,任何税款的上调,应尽可能收窄其影响范围。
194. 利得税及薪俸税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过去几年的预算案都提到基于疫情和当时经济情况,暂不调整有关税率。虽然社会步入后疫情阶段,香港与内地及国际全面恢复往来、社会气氛转趋乐观,但外围经济仍然疲弱、风云幻变,情况可以瞬间逆转,本港经济复苏的势头仍须巩固。
195. 再者,在检视政府各项税收是否调整或改革时,须考虑与其他政策目标是否相符、与社会价值是否脗合,以及与邻近地区的竞争等。有见及此,我建议今年暂时维持利得税和薪俸税税率不变。这有助本港巩固既有的税务优势,亦配合政府吸引企业和吸纳人才的整体政策方针。至于其他开征新税项的建议,我们亦须先清楚考虑新税项的政策目标,并且必须先让社会有充分的讨论,才能作出权衡和取舍。
196. 然而,面对财政压力,我们仍须设法在短期内增加政府收入。我建议自二零二三/二四年度起在《博彩税条例》下向香港赛马会征收每年二十四亿元的「额外足球博彩税」,为期五年,而原有博彩税税率不变。这安排已充分考虑本港博彩事业面对的外部激烈竞争,香港赛马会亦承诺不会减少其对本地慈善事业的承担。
197. 此外,我于去年财政预算案宣布于二零二四/二五年度就住宅物业引入累进差饷制度,新制度除体现「能者多付」的原则外,亦可每年增加政府收入约七亿六千万元。
198. 计及上述新增收入,二零二三/二四年度的总收入预计为六千四百二十四亿元。其中入息及利得税预计为二千六百三十七亿元,较上年度修订预算上升百分之六点四。以来年的卖地计划和土地供应目标为依据,地价收入预计为八百五十亿元,较上年度修订预算上升约百分之二十。印花税收入预计为八百五十亿元,较上年度修订预算上升百分之二十七。
199. 连同二零二三/二四年度政府债券发行额约六百五十亿元,年度赤字预计为五百四十四亿元,财政储备亦将下降至七千六百二十九亿元,相等于十二个月政府开支。
其他税务事宜
国际税务新规定
200.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二零二一年十月公布应对侵蚀税基及转移利润的国际税务改革方案(有关方案简称BEPS 2.0),引入全球最低实际税率百分之十五以涵盖营业额至少达七亿五千万欧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香港将会根据国际共识落实全球最低实际税率,以保障征税权和维持税务竞争力。政府一直就此与业界保持紧密沟通,亦密切留意其他税务管辖区的实施计划。香港计划由二零二五年起对这些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实施全球最低实际税率,以及落实本地最低补足税,估计届时每年可为政府带来约一百五十亿元税收。我们会进行谘询,让跨国企业集团尽早作出准备。
权益处置
201. 政府会继续致力维持简单低税制这项核心竞争力,以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在港发展。为此,政府将于下月中提出优化建议,就关于处置股权权益的本地收益是否需要课税提供更明确的指引。该措施将有助企业通过处置股权权益进行扩展或重组业务、提高税务透明度、降低企业的合规成本,提升香港的税务竞争力,以及加强香港作为国际投资及营商中心的吸引力。
中期财政预测
202. 中期财政预测主要从宏观角度估算政府的收支和财政情况。二零二三/二四年度所采纳的实质经济增长率介乎百分之三点五至五点五,二零二四/二五至二零二七/二八年度则为每年百分之三点七。
203. 在这期间,政府基本工程开支平均每年会超过一千亿元,经常开支年度增长则介乎每年百分之三点三至百分之五不等,政府整体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将由二零二三/二四年度约百分之二十五逐渐下降至约百分之二十二。
204. 地价收入方面,二零二四/二五及之后年度主要以过往十五年地价收入占本地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即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三点七)计算。我亦假设利得税和其他税项收入的增长率,与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率相若。总体而言,政府收入由二零二三/二四年度约占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二十一,逐步上升至百分之二十三以上。
205. 此外,中期财政预测亦反映了每年发行合共约六百五十亿元的绿色债券及基础建设债券。详情我会在下文进一步说明。
206. 基于以上假设和安排,我估计综合帐目在计及发行债券所得及还款后,除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录得赤字外,余下四个年度均可达致盈余。非经营帐目则会在二零二三/二四至二零二六/二七年度录得赤字,但在二零二七/二八年度可达致盈余。由于香港属全开放外向型经济,易受外围政治经济环境影响,政府收入波动幅度较大,估计经营帐目在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及二零二四/二五年度将会录得赤字,其后年度均为盈余。上述预测未有计及未来四年政府可能推出的退税及纾缓措施。
207. 预计至二零二八年三月底,财政储备为九千八百三十七亿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二十五点六,或约十四个月的政府开支。
公共财政
《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条
208. 过去几年由于疫情导致经济不景,政府录得大额财政赤字。有人关心政府的理财方法是否符合《基本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即以量入为出为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并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我想在此作一些说明。
209. 香港是一个细小、开放型经济体,亦缺乏天然资源,经济表现无可避免易受外围环境影响。当外围环境恶化或发生自然灾害时,香港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政府财政收入也可能大幅减少。政府施政的最根本目标是照顾市民福祉。为此,我们在经济下行时需要推出逆周期措施,稳住经济,保障市民生活,纾缓大家的压力。此消彼长下,政府财政便会出现赤字。相反,在经济环境向好时,政府的税收和其他收入都有所增加,加大支出的需要也会减少,就会录得盈余。
210. 因此,分析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可只聚焦短期表现,而应该看整个经济周期内的情况。过去二十多年,政府的财政状况波动很大,在好景的时候,有人会认为政府有结构性盈余;在不景气的日子,有人就会指政府有结构性赤字。这些基于观察短期表现而得出的结论,各有其局限,我认为用经济周期而非个别财政年度来衡量较为合适。回归以来,香港经历了三个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最长亦是最近期的一个,历时超过十年。
财政储备水平
211. 究竟政府应有多少财政储备才算合适,也是人言人殊。有人认为政府财政储备愈多愈好;也有人觉得政府不应占有过多社会资源,而应尽可能把资源留给市民和市场,经济效率会更高。我认为政府的财政储备有几个功能,包括:
(一) 积谷防饥,即保持一定储蓄,以应对逆境,支援市民和企业,维持社会稳定;
(二) 有助维护金融稳定;及
(三) 储备的投资收益,是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善用储备亦可支持香港的经济和产业发展。
212. 以过去香港在逆境时的财政状况作为参考,我认为目前财政储备水平是稳健的。
发债
213. 一直以来,政府通过发债促进本地债市发展,以及达致其他政策目的,例如普惠金融、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
214. 事实上,政府的未偿还债项持续处于低水平,现时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百分之四,远低于大部分其他先进经济体。在这背景下,香港应善用发债的空间,以支持和加速经济发展,并创造容量、投资未来,让市民更早分享发展成果。
绿色债券
215. 自政府推出绿色债券计划以来,在国际市场建立了口碑,亦为区内发行绿债提供了参考。政府将进一步扩大绿色债券计划的范畴,以涵盖可持续金融项目。金管局会适时公布相关详情。
基础建设债券
216. 基建是经济持续发展,改善市民生活质素的重要一环。我建议成立基础建设债券计划,让我们可以更好管理大型基建的现金流需要,亦让惠及经济民生的项目早日落成,市民更早受惠。我们也会研究让公众有机会参与认购,让市民对支持香港长远发展的项目既有「参与感」,亦有「获得感」。我将会在二零二三/二四年度向立法会提交有关建议。
217. 即使未来进一步发债,我们仍会致力维持政府债务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在相对较低水平,预计到二零二七/二八年中期预测的尾段时,相关比率仍会低于百分之十。我强调,我们会继续恪守量入为出的财政纪律,发债所得的资金不会用作支付经常开支。
结语
218. 主席,过去三年,大家都过了不容易的生活,难免会有郁闷的时候。随着疫情过去,大家自由出行,大型盛事相继复办,我见到好多市民都开怀起来。一张张笑脸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重新结连、珍惜彼此。这个情景触动了我,因而催生了「开心香港」活动,希望透过多姿多彩的活动,让大家和亲友一起参与,分享更多开心愉快的时光。
219. 其实,开心可以就在咫尺。就像过去这段日子,多了朋友喜欢在本地深度游,发现香港的郊野景色别致怡人、不少历史建筑风格优雅,还发掘了很多地区美食。每一个发现,都成为他们愉快的回忆。其实,只要用心感受,就会看到香港有很多值得我们珍爱的地方。
220. 我近期多次外访,亦接待了不少外宾,深刻感受到外界对香港有不少误解,其中有不少源自对香港偏颇的报导。毕竟,香港有三年多与外界的往来受到阻碍,很多人都未能亲身来港。往后,向外展示香港新优势的工作十分重要,而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我们更加需要坚持说出香港实在的情况,缔结更多的友谊。我们会尽全力,也需要社会各界多给一分关注、多出一分力。历史告诉我们,任它风高浪急、波涛转折,香港人往往都能转危为机,成就更美好的发展。
221. 在「一国两制」下,香港的国际面向及定位至为珍贵。即使经历了不少挑战,我们在国际间仍然有很多好朋友、老朋友,愿意为香港出谋献策。国家持续高质量发展、秉持互惠共赢的双向开放战略,加上对香港坚实的支持,让我们在新的国际格局下,更好开拓新市场,寻找新伙伴。
222. 新一届政府在行政长官领导下,全力以赴、积极实干,带来了新气象、新面貌。就如习近平主席七一重要讲话中所指,未来五年是香港开创新局面、实现新飞跃的关键期。香港的未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香港有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可以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我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223. 香港人从来不怕挑战。挑战,催生出更大的创意与能力。过去数十年的香港故事,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攀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香港的成功故事,一直有着大家每一位,未来亦需要大家继续努力,成就彼此。各位市民,我可以肯定的说,在新时代、新阶段、新征程上的香港,一定会更好!
2023年2月2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3时1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