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兔儿爷”的新光彩

很多人从老舍的《四世同堂》里第一次了解到老北京的“兔儿爷”:“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
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图片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创作了一系列颜色鲜艳的兔儿爷,深受孩子们喜爱。
兔儿爷是北京泥彩塑的一种,在明朝就有出现。据明朝诗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
人们按照神话中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
传说古时京城闹瘟疫,郎中无法医治,是广寒宫中终日捣药的玉兔驾祥云到京师,给京中百姓祛瘟疫。 
图片
大小不一的兔儿爷神态各异,有的骑着狮、象,有的背插纸旗,或坐或立,十分讨人喜欢。
“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特有的文化,从中秋节的时令用品,变成北京的文化名片。逛庙会时大家购买兔儿爷,也是反映大家期盼健康、团圆的美好愿望。” 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向《方圆》记者介绍。
说起与泥彩塑兔儿爷的缘分,还要从张忠强小时候说起。
张忠强生长在大栅栏,从小动手能力强,喜欢拿陶土泥捏些小玩具。工作后,他利用闲暇时间制作十二生肖的小玩意儿,卖给前来大栅栏游玩的游客以贴补家用。
2016年,经熟人介绍,张忠强向国家级泥彩塑北京“兔儿爷”代表性传承人双彦拜师学艺,成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承人。
图片
前门大街人群熙熙攘攘,其中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张忠强创作的宝藏。
兔儿爷的制作并非易事。张忠强向《方圆》记者介绍,挖泥、浸泡、加棉花、醒泥、打坯、修坯……最初的陶土泥也要历经十几道工序,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彩绘。
“开脸是重中之重,小兔儿爷的眉毛眼儿也是我在学习时的难点,眉眼不一样,神韵就不一样了。”
怎么能让兔儿爷作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标志含义,如何加入新的文化内涵,是张忠强一直思考的。
把大栅栏主题融入兔儿爷作品中,把大栅栏牌楼、内联升、瑞蚨祥等老字号建筑特点融入兔儿爷的画片,还有二十四节气与北京的二十四个城门为主题创作新的兔儿爷,都是张忠强融合传统的创作。
图片
在所有的兔儿爷作品中,最让张忠强自豪的还是自己制作的传统造型兔儿爷。
2020年,张忠强创作了100尊“国际合作,共战新冠病毒”的兔儿爷。随后,张忠强在杨梅竹斜街办了一个小型的展览,其中有10尊兔儿爷被首都博物馆收藏。
除此之外,张忠强还受北京一家科研机构委托,根据其所提供的草稿,创作出一款泥彩塑太空兔儿爷。
改变观念很重要,我们在传统泥彩塑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创新,太空兔儿爷对于我来说是新时代的开始。后面,我们还计划结合北京地铁各站特点,在坚守传统兔儿爷造型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时代特点的兔儿爷。我希望在我们几代人的努力下,让泥彩塑兔儿爷绽放文化光芒。 ”
图片
张忠强受北京一家科研机构委托,根据其所提供的草稿,创作出一款太空兔儿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