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野千鹤子:她是女人,也是老人

大众熟知的上野千鹤子,是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敢说敢做,是许多女性朋友的“互联网嘴替”。提起她,人们会想到2019年东京大学入学典礼上不拘一格的致辞,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畅销书《厌女》,想到她那标志性的一头利落红色短发。互联网上的上野千鹤子活在视频、截屏、金句里,仿佛永远也不会老,总是充满能量,时刻准备战斗。
人们常常忘了,生于1948年的上野千鹤子,现今已经75岁了;她是女人,她也是一个已过古稀的老人。
图片
上野千鹤子
“目前还剩下一个课题,
就是一个人面对死亡。”
上野千鹤子研究女性主义,虽然不是因为被男性伤害过,但至少与她本人作为女性的身份密切相关。相似地,她研究老年学,写下《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也与她老之将至的现实情况密不可分。“我一直说,我是为了一己私利在从事研究。……对我来说,目前还剩下一个课题,就是一个人面对死亡。”
上野千鹤子没有家庭和孩子,基本上是一个人生活。就像许多人用以指责独居者的话语一样,风光无限的上野千鹤子也不得不面对独自衰老和死去的“凄凉”晚景。“我见过太多的老人,我知道根本无法奢望生前健健康康,死时十分突然。死亡就像一条下坡路,我们只能缓慢地走下坡去: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吃不下饭,喝不下东西……然后某一天停止呼吸,人们说这就是临终了。我想,独自一人生活的我,也将会独自一人走过这段下坡路,然后某一天独自一人在家中去世。”
读到这里,也许很多人心中会不禁泛起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别忘了,她可是上野千鹤子!怎么会就这样被打倒!“对于一直独居的我来说,在临终的时候,如果平常不怎么见面的亲戚朋友汇聚一堂,感觉也是挺奇怪的。将来如果我一个人静悄悄地离世,过了几天被人发现,我不希望别人说我是‘孤独死’。这便是我写这本书的动机。
图片
从女性主义到老年学,上野千鹤子研究领域的变化伴随着她个人生活经验的转变,但一以贯之的,是她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正如她所主张的:“创造一个弱者也能安心生存的社会,不就是我们的目标吗?”独居者,不管年轻人还是老人,需要的不是怜悯,更不是以同情为外衣的偏见,而是真诚的尊重。“一个老人独自生活,直到最后去世,有什么错吗?为什么要被称作‘孤独死’?我实在不喜欢这个叫法,所以创造了‘在家独自临终’这个中性的、清楚明了的新词。如果某天我的死亡被人发现,我不希望被人们认为是‘孤独死’。”
图片
《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来源:哔哩哔哩网站
“晚年的时候,
独居者是最幸福的。”
语出惊人是上野千鹤子的一贯作风,研究女性主义如此,研究老年学也是如此。《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中,上野千鹤子又一次提出了违背普遍认知的观点:“独居者既不觉得寂寞也不觉得不安。”“老两口家庭的生活满意度是最低的。”“晚年的时候,独居者是最幸福的。”虽然取样的样本较小,但不可否认的是,上野千鹤子确确实实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的另一面:独居和独自临终不等于不幸,是一种应当被尊重的生活方式。
日本已是深度老龄化的社会,独居老人数量急剧增加,关于老年生活的观念也在悄悄改变。曾经,“独居者”是“可怜”的代名词,和子女同住是幸福的,但如今,独居可以是快活的,不住在一起可以是主动的选择,而非万般无奈之举。独居不意味着孤立无援,和家人住在一起也不意味着可以放宽心。长久以来,孤独一直被视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但事实上,它也是许多人主动寻求的状态,只是不想被同情的目光包围而不好意思开口罢了。
老人也是一样。并非所有人一变老就会突然开始喜欢热闹,喜好独居的人可能老后也会继续选择一个人生活。一个温暖的社会要做的,不是把这些老人赶回子女的家里,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建设成为一个让独居老人也能安心的社会。
图片
《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来源:哔哩哔哩网站
能待在熟悉的家中和这个世界告别,
简直不要太幸福
世人皆难逃一死,这是每个人都躲不过的终极命题,但我们可以选择在哪里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主流的选择无非三种:家、医院、养老院。上野千鹤子选择了第一种,她非常不喜欢医院和养老机构。“医院不是死的地方,而应该是让人痊愈的地方。不仅如此,没有一个老人在医院里是快乐的,因为医院本来就不是一个让人生活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养老机构就像是一个监狱。而且,在监狱里,除非你被判处终身监禁,否则你总有一天可以离开,但在养老机构里,除非你死了,否则你别想离开。”
图片
上野千鹤子对谈毛丹青
点击跳转微博观看视频完整版
独自在家养老在外界看来已然是十分凄凉的选择,但上野千鹤子还要更进一步:独自临终。大多数人理想的临终方式可能是身边围绕着亲朋好友,在他们的注视下慢慢闭上眼睛,然后由亲人来料理身后事。对于这种死亡时必须有人在场的心理,上野千鹤子称之为临终见证情结,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执着于这种心理的其实更多是见证者,而非被见证者。
上野千鹤子讲了一个故事。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入住一家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为了避免该患者走的时候是一个人,大家分组轮流去看护,没想到最后该患者却直言:“请你们偶尔也让我一个人静一静吧。”上野千鹤子曾在东京一个能容纳500人的大会场里演讲,当她问出“当你死的时候,你是否希望儿孙们围绕在你身旁?”时,老年女性们纷纷摇头。
在深度老龄化社会里,老人的死亡是缓慢而温和地到来的,意外身故者毕竟是少数。既然如此,为什么非要等到最后一刻才把心中的爱表达出来?比起临终时仓促的道别,把握住人在世时的机会不是更好吗?诚然,东亚文化环境中的人对于表达爱意,向来比较矜持和羞涩,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如抓住父母尚清醒的时光,不要因为难于启齿而一拖再拖,最终追悔莫及。
图片
《上野千鹤子的最后一课》/来源:哔哩哔哩网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每次重逢都可能是最后一面,年纪越大越是如此。就像上野千鹤子感叹的:“每当我和同龄的朋友们见面的时候,我心里都会想‘下次见面的时候,不知道还能不能凑这么齐’,而当我们又见面的时候,我会想‘啊,又见面了,真好!’,心里美滋滋的。”
年岁越长,道别越是常态,等到了最后时刻,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道别,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