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大腿!有人捡到一个“面具”,丢进柳江后,才发现是一级文物!

本系列报道刊发后,获得不少读者的关注和讨论,有一名读者说:“白沙镇境内还有一处‘九十九堆’汉墓群,欢迎继续穿越。”
记者顺着这一线索,查询了相关信息得知,在鱼峰区白沙镇新安村确有一处汉墓群。2月15日下午,当记者在新安村村委副书记陈隆的带领下来到汉墓群所在的小田头屯时发现,这趟“穿越之旅”与行前设想相去甚远,更像是走入了一片迷雾之中。
这又从何说起?
古墓觅踪
从鱼峰区白沙镇出发,驱车二十多公里,绕过弯弯曲曲的路,行车半个多小时方能到达新安村小田头屯。
还未走进村屯,一块镌刻着文字的石碑立在路口格外显眼,石碑正面写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安汉墓群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七月公布 柳州市鱼峰区人民政府 二〇二一年三月 立”等字样,背面则是新安汉墓群简介:该汉墓群为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保存汉墓三十多座。目前尚保留封土的汉墓十多座,高1至1.5米,直径10至15米。经自治区和柳州市文物部门调查发掘,新安汉墓群形制有砖室墓和土坑墓两种,随葬物品有青铜器、陶器、滑石器等,墓葬年代为东汉时期,对研究东汉时期柳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记者好似触摸到了“穿越之旅”的门,仿佛只要跨过去,就能和遥远的汉朝打破时空界限而相遇,然而现实却让人大失所望。
环顾四周,一片平坦,几台挖掘机正在作业,农民正在蔗地里收甘蔗,几乎没有墓葬的痕迹。
“汉墓在哪?”“村里面的老前辈陈启乾最清楚,他以前是新安村党支部书记。”陈隆一边说,一边带着记者找到了83岁的陈启乾。
图片
陈隆
图片
陈启乾
得知记者来意,陈启乾话匣子一下打开了。陈启乾认为新安汉墓群形制有三种。
“这里以前有很多墓,间隔十多米排列着,排在一条‘龙脉’上,大约有2公里长。”陈启乾回忆,这些墓有三种形态:一种为土垒的,圆形,直径、高大概是3米,葬在墓里的人头部、肩甲部、腚部、双脚都有像枸杞一样颜色的珠子。一种是砖砌的,砖上都有花纹,有两个拱,一个是空心的一个实心的,里面还有墓道。上世纪60年代,一个来村里插队的人,去砍柴时脚不小心被卡住了,还在墓里面捡到了一块琥珀。还有一种是实心的,四方形的,听说以前三伯岭那边有人来盗过,得了很多珠子、琥珀,里面的每块砖上都印着一个手掌印。
对于这些墓的来历,陈启乾并不知晓。不过,那些印有花纹的砖,以前村里不少人都捡来砌墙,他们家也捡过,但现在找不到了。
早些年,陈启乾家里拿来做香炉的陶罐,在文物部门进村调查时,被鉴定为汉代四系罐。这件事经过媒体报道后,还有人想来收购,并想串通村里人压价,后被赶走了。“现在陶罐也不懂丢哪去了。”陈启乾说。
既然有这么多汉墓,为何进村路上,一座都没有看见?这汉墓在哪?
村屯奇闻
“村里还有两座现存的墓,就在旁边。”语毕,陈启乾和陈隆带着记者来到一处民房后面,他们指着一棵龙眼树下的土堆,说:“就是这里了!”
顺着陈启乾手指的方向看去,眼前的景象让记者十分惊讶。这明明就是两个杂草丛生的小土堆,旁边还拴着几头牛,牛粪满地。如果不是陈启乾特意指出,根本看不出这是汉墓。
图片
图片
墓砖
“喏,这里还有一块墓砖。”正当记者满脸疑问时,陈隆从一旁菜地的篱笆旁,找到了一块断裂的砖块。砖块为灰青色,宽约20厘米,侧面有明显的花纹,拿起来感觉十分重手。
“这些墓,被挖过,也被盗过。”陈隆说,竹子坡下面的那座墓,曾被挖过,有一条墓道。“小时候,我还钻进去玩过,看到里面有点碎瓷片、砖头,现在这个口子被封起来了。”
而盗墓的事,陈启乾也记得有过。“最近发生的就在七八年前吧,还报了警,住在旁边的人比较了解。”循着陈启乾指的人家,记者恰巧遇到了覃女士,她说她就是报警人。
图片
覃女士接受记者采访
“我报的警,可惜人跑了!”覃女士说,大概是2013年10月底,她家正在建新房地基,大白天的,就看到几个人拿着钢钎等工具,在那里挖,她就悄悄报警了,但是等警察来的时候,人早就跑了。“没想到,过了几天他们在夜晚又来了,我就喊村里的人来围,也没围得,他们丢了工具就跑了。”说着,覃女士还带着记者到墓旁,指着一处小坑说:“这个地方就是想盗墓的人挖的,他们挖了好深,我们后来都填起来了。”
图片
覃女士所述的被盗墓人挖的坑
村里除了古墓,还有不少“奇闻”。“我们村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963年,我家在建房开挖地基时,发现地基处有很多堆碳堆、石灰堆,间距相等,现在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另一件陈启乾认为的“怪事”是,以前在村里河滩边发现很多陶器,“插脚都插不下,但是其他村子就没有,就在我们这一片。”
在村民的讲述中,越来越多的疑问涌上记者心头:奇闻频发,和这些古墓有没有关系?墓主又是谁?
墓主是谁
众多疑问亟待回答,为了找到答案,记者只能一边在故纸堆里寻找,一边向专家寻求帮助。
翻开1991年出版的《柳江县志》,里面对于古墓是这样记载:新安古墓葬群位于白沙乡大田村至水山村长约8公里的地段内,距县城60公里。古墓群沿柳江西岸台地分布,距江岸约50至100米,当地称“九十九堆”,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古墓葬群分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种,封土层高1.5至2米,封土直径10至15米。为中小型墓。1983年经有关部门考古发掘,砖室的墓砖呈青灰色,砖面布纹清晰,两侧饰几何形花纹。出土器物有铁灯、铜碗、陶罐、陶屋、滑石人面具等,其中滑石人面具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造型生动,为广西所罕见。
图片
滑石人面具
此外,《柳江县志》里对汉代滑石人面具也有记录:1983年新安古墓出土,近正方形,边长24厘米,洁白如玉,为精雕细刻的艺术品,雕刻技法纯熟。人物头象造型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为东汉时期物品,现藏于县文物管理所。
真实的滑石人面具真如书上描述的那般精美吗?
2月20日,记者有幸在柳江区文物保护中心目睹了从汉代“穿越”而来的滑石人面具的风采,才解开了心中的谜团。
“经过鉴定,滑石人面具可是一级文物,它是我们的‘镇馆之宝’。”柳江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王志刚说,“因为还未对外展出,我们都是按照文物收藏的环境条件,保存在保险柜里。”
柳江区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熊爱云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木制的盒子,盒子上有两张纸,分别写着“滑石人面具”“滑石璧”。
打开盒子后,熊爱云将附在文物上的纸掀开,将滑石人面具放在铺着红色绒布的桌上,再将滑石璧对准滑石人面具的嘴部放下。“这是一套的,滑石璧有点像滑石人面具的舌头。”熊爱云说。
仔细端详滑石人面具,略呈长方形,滑石质,呈灰白色,带山形的冠,大眼、高鼻、齐牙齿明显突起,面目狰狞中又带着些许萌态。滑石璧呈鳖形,中间有一个孔,正面雕刻线条交叉呈菱形,每个交叉处都有一个带小孔的圈。
据悉,滑石人面具是东汉时期的巫祭石具,属我国现存的“傩”祭面具最古老的一种。
陈启乾在受访时也提到过滑石人面具。“我以前还捡到过一个面具,长得奇怪,放在家里一两年时间,总感觉不顺利,后来我就丢进柳江河去了。”陈启乾说,后面才知道是滑石人面具,村里人还“笑话”他,要是留着就值钱了。
王志刚则认为,滑石人面具的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都超越它的经济价值。
当记者询问王志刚、熊爱云等,是否知道墓群的主人是谁,他们都表示不清楚,记者只能继续探寻。
在《柳州地名故事集》中,覃日山搜集整理《“公主坟”与“九十九堆”汉墓》一文中,对墓主有过猜想:据传在东汉时期,南方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朝廷派大军南下征讨平乱,返回时乘船北上到现在的运江地段时稍作休整,随军的一位公主见沿河风景秀丽,便带了几位侍女随从去游玩,由于水土不服,染病不治,两天后不幸离世。因南方此时气候炎热,尸体不便远运,便在现在的新安地段择日而葬。为了公主的墓穴不被贼人掘盗,朝廷即令兵士假造了九十九座坟墓,也有一说是用99人为该公主陪葬。每座墓葬高度均在2米以上,宽度均在15米以上,并都有一些陪葬品随墓埋葬,以此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目的。墓葬用砖土垒成,外观巍峨壮观,占满了这片平坦的土地。
虽然公主一说并无相关史料记载,但还留存的几座汉墓,以及当地人口口相传的线索,却是真实摆在眼前。“墓主是谁”的谜底只能希冀文物专家们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去揭开。当年自治区文物队曾对此进行过挖掘,有何收获?
何去何从
当地村民介绍,沿江分布的“大土堆”曾有九十九座,所以当地称之为“九十九堆”,上世纪80年代自治区文物队调查时发现其实是三十多座。1994年,新安汉墓群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一处保存相对完好的墓在竹子下
图片
一处保存相对完好的墓
柳州市文史专家陈铁生说,柳州最早的城市雏形和政区前身,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今柳州市区一带设置潭中县。作为这段历史的关键物证,市辖区县范围内出土的汉代文物,比历代记录、反映柳州情况的史书所载,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及说服力。
但因墓群地处偏僻,外来不法分子主导的非法盗掘现象时有发生,尽管组织村民严密防范,仍然无法完全禁绝。另外,农业生产中的深耕深挖和取土活动,也在时刻威胁文物安全。
“现在对于古墓一般是原址保护,除非有重大建设涉及或者受损较为严重,才会发掘。”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闫少朋说。
除了已经进行过挖掘的,剩下的汉墓已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要在地表封土堆彻底消失前保住地下尚存的珍贵文物,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展抢救性的发掘工作。
2023年2月17日,记者在市档案馆查阅档案时发现,2006年12月,柳州市文化局曾向自治区文化厅提交过《关于对柳江县白沙乡新安汉墓群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的请示》。该请示中写到:建议对墓群所处区域进行全面物探,对墓群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为以后采取保护措施提供基本依据;对其中两座有严重安全隐患的墓葬实施抢救性挖掘,以确保地下文物的安全。
最终,2014年11月,时隔30余年汉墓群清理挖掘工作再次启动。“当时接到反馈,有一座汉墓受损严重,请示上级后,决定对其进行清理。”据我市一名参与该项清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回忆,但那次清理并没有发现什么有太大价值的文物。
谜一样的“九十九堆”,该何去何从?这需要各方力量一起进行关注,为文物、遗址保护利用注入力量。
从新安汉墓群挖掘出来的文物,目前几乎都藏于柳江区文物保护中心。其中,“镇馆之宝”滑石人面具也曾多次参加重要展会,将其呆萌形象公之于众。根据柳江区文物保护中心记录,滑石人面具曾先后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文物精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百越文化文物精品展”等重要展览。
2022年7月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
这些文物如何“活起来”了呢?王志刚说,柳江区博物馆已建成交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文物可以走进博物馆与观众见面,让文物“说话”,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