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廷鑨明史案:民间修史的下场有多惨?|循迹晓讲

图片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800字 阅读需要10分钟
说到文字狱,这种案子历朝都有,不过属清朝最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清有点不自信。
今天说的就是一场清朝初期的文字狱,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为血腥残暴的一场。此案前后上千人被牵连,几十人被处死,其中很多人甚至被处于凌迟极刑。然而这场血腥的文字狱冤案的起因,竟是因敲诈勒索而起。这就是清朝初期的“明史案”。
不过,这事得先从明朝天启年间说起。
天启朝有位大学者叫朱国桢,是当朝的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还负责编纂明史实录。由此可见,朱国桢的史学功底相当了得。除了正经工作外,他闲暇时间也编写了大量明史内容。
朱国桢为官清廉,他活着的时候还好,到了崇祯初年,朱国桢一死,朱家家道中落。大明凉了之后,朱家人的生存都成了问题。为了生存,朱家后人不得不变卖朱国桢的书稿,用来补贴家用。
图片
◇ 朱国祯(1558—1632),字文宇,号平涵、平级,又号虬庵居士、守愚子,南浔镇人。明户部尚书,武英殿学士,总裁《国史实录》,加少傅兼太子少保。著述《皇明史概》《皇明纪传》《大政记》《涌幢小品》等
朱国桢的书稿以史书为主,对于一般人没啥用,不过在历史从业者看来,那就是无价之宝。正好老朱家有个叫庄廷鑨的邻居,不仅喜欢历史,而且家里相当有钱。一股脑从朱家买了一大堆书稿。买来一看,如获至宝,决定把朱国桢写的有关明史的内容加以整理,出一本自己修著的明史。
庄廷鑨买书稿的时候是顺治时期,大清已经入关了。顺治在位那18年,满清宫斗异常激烈,简单来说就是顺治要把权力从多尔衮为代表的满洲军功贵族那里,收回到自己手中。在多尔衮死后,顺治曾经短暂执行过亲近汉人的政策,不过在众多满洲贵族的干涉下,政策朝令夕改。可能上午还重用汉人,下午就宣布停止科举。
因此,把老百姓折腾够呛,尤其是知识分子,政策变化太快,对于他们文学创作影响很大。政策松,你阴阳怪气吐吐槽也没事儿,政策紧,你想想都有可能犯忌讳。
图片
◇ 庄廷鑨(1585年—1655年),字子襄,浙江乌程南浔(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说回庄廷鑨,他名字里虽然有个龙,但耳朵没问题,后来生了一场大病成了盲人。自诩左丘明转世,立志也要写个《春秋》那样的史书。把朱国桢的手稿买过来后,就进行整理编纂。前文提到,朱国桢是天启时期的大臣,天启之后的明史可没有写进去。也就是说,朱国桢的《明史》是一部未完结版。于是,庄廷鑨找来一批学者,以每千字润笔三十两白银的代价,补写崇祯朝和南明史。顺治十二年庄廷鑨病死,他爸庄允诚完成儿子的心愿,直到顺治十七年,这套书《明史辑略》终于出版了。
图片
◇《明史辑略》转抄残本
庄家有钱,修史只是庄廷鑨一个爱好,家里来钱还是做生意。庄允诚是个生意人,《明史辑略》是他们家卖钱用的。书这玩意想要畅销,必须有名家推荐。庄允诚就找了一帮江南大学问家给《明史辑略》背书。不过这些人也不傻,先看看内容再说。不看不知道,一看全是404的内容,比如,书里奉南明年号;直呼清太祖努尔哈赤为“奴酋”,满洲军队叫“建夷”。这都顺治十七年了,你不看看这是谁家天下?这么写不是找死吗?很多人就没收钱,婉言拒绝了。
没有名家愿意背书,不过没关系,可以编。在没有征询他人意见的情况下,庄允诚就叫人写了几个大学问家的名字,说他们看过这书之后觉得特别好,之后就出版了。殊不知,这个举动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图片
◇ 查继佐行书《五言律诗轴》
图片
◇  查继佐后来著《罪惟录》
有个叫周亮工的人买了一套《明史辑略》,看完之后大吃一惊。这书怎么没点儿政治敏感性,什么话都敢写。再看为这书背书的名单,就有自己的朋友查继佐,更吓坏了。赶紧问査继佐有没有这事儿。査继佐听说都蒙了,当初老庄找我,我拒绝了,怎么这么臭不要脸写我名。周亮工赶紧劝他,为了不被牵连,先报官吧。不过査继佐没当回事儿,生气归生气,不打算理他。但他没想到此案会闹那么大。
《明史辑略》出版之后,非常畅销。难免被有心人看上。顺治十八年,有个叫吴之荣的知县,看见《明史辑略》里面有这么多404的言论,顿时喜笑颜开。他从中看见了商机。顺便说一句,金庸小说《鹿鼎记》开篇就以明史案为始,小说中有个反派叫吴之荣,原型就是这个知县。
图片
◇《鹿鼎记》中的吴之荣
于是,吴之荣拿着书就来到庄家协(敲)商(诈)。庄家一看,你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也敢敲庄家的竹杠,直接把吴之荣轰出去了。吴之荣非常气愤,找到自己的上司,知府陈永命。庄家手眼通天,早就在省里上下打点,省里高级领导都得了好处。面对知县吴之荣的上告,知府直接骂了他一顿,说他捕风捉影,又把吴之荣轰走了。
气急败坏的吴之荣不死心,又找到杭州驻防总管柯魁告状。这个杭州驻防总管就是杭州将军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自康熙二年到清朝灭亡。杭州将军是清代重要武职,掌管江南地区的武装力量。要知道,有清一代,江南地区一直是清廷防备重点,杭州将军这个职位,往往由受皇帝信任的旗人担任。其中重要的任务就是镇压一切有可能反清的力量,包括反清言论。谁知道,柯魁也拿了庄家钱,也没过问此事,差点动手打了吴之荣。吴之荣悻悻而归。
四处碰壁的吴之荣怎能咽下这口恶气,痛定思痛,他知道在江南地区,估计是没人管庄家的事儿了。那我就进京直接告御状。于是,吴之荣来到北京,找到刑部汇报此事。
吴之荣写了封状书,里面大概这么说的:《明史辑略》这本书太反动了,一经出版,在当地造成恶劣影响。这本书的作者庄廷鑨,还有他爸庄允诚,纠集一大堆反清文人,疯狂攻击诋毁我大清朝。这么大的事儿,庄家肯定不是自己办的,他们伙同亲家朱氏家族,一起谋大逆。这个朱氏家族首恶叫朱佑明,也不是善茬,前明国姓爷。吴之荣在刑部大堂噼里啪啦一顿胡沁。
不过,这里面提到的朱佑明,确实是庄家亲家,但是跟《明史辑略》半分钱关系都没有。《明史辑略》是从朱国桢的书稿中整理编撰出来的,庄廷鑨在编写的时候,凡是引用朱国桢内容的,都会备注上“朱氏原稿”。吴之荣说这是朱佑明,就是胡说。之所以陷害他,是因为吴之荣曾经找朱佑明借钱,朱佑明不借。如今反正要害人,就把之前有过节的都拉下水。
图片
◇ 鳌拜画像
此时是顺治十八年,这年正月,顺治帝驾崩,八岁的康熙刚登基不久,朝中管事儿的是四大辅政大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这几位都是当年随龙起兵的人物,武将出身,鳌拜更是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一帮满洲军功贵族对汉人那套东西非常鄙视。加上顺治皇帝曾有意收回这些军功贵族的权力。导致满洲军功贵族对汉人刻骨铭心的仇恨。如今吴之荣来到刑部告状,刑部面对这么大的事儿自然要上报给朝中四位辅政大臣。这四位一听,当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还没把汉人吓破胆,现在还敢写反书?下令严查严办。
面对钦定的反书大案,下面的办案人员不敢怠慢。而且抓得人越多,越显得我办事得力靠谱。按此逻辑办案的结果可想而知。作为“首恶”的庄家朱家甭想了,一个都跑不了。凡是书里涉及名字的人,一律先抓了再说。于是乎之前咱说的倒霉蛋査继佐,被抓了,要不是有贵人相助,差点儿死在狱中。
图片
◇ 图为《白话古代公案故事研究丛书-庄廷鑨明史案》书影 辽宁大学出版社
跟査继佐一起倒霉的还有200多人,都是当年被庄允诚胡编乱造拉下水的人,绝大部分压根不知道自己跟《明史辑略》有关系。史书中对此事有句记载,特有意思:卷端罗列诸名士,盖欲借以自重。二百余人中,多半不与编纂之役。说的是《明史辑略》中,席卷罗列当时名家大儒,只是为了借个名推广。两百多人,大多数没参与此事。这就叫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
除了这几个倒霉蛋,当官的也有不少牵连其中。比如知府陈永命,杭州驻防总管柯魁以及一众江南官员都跟着倒霉。
康熙二年,“明史案”正式结案,受此案牵连的人数已达1000多人,其中参与编写、印刷、销售的首恶之人70多名,被处以死刑。庄家朱家两家人,大多数被活剐。已经死了的庄廷鑨,作为本书原作者也被开棺戮尸,据说尸体被切成30多块。庄朱两家的财产,除了部分充公之外,大都被知县吴之荣收入囊中。不过,明史案后没几年,吴之荣就死了。
话说回来,庄廷鑨案为何牵扯到如此广,刑罚如此严重呢?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满清以关外“蛮夷”入主中原,这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刚入关不久,就因为强力推行“剃发令”遭到已征服各地汉民反抗。对于急需获得统治合法性和政权稳定的满清统治者来说,这种思想和文化上的不统一是最为致命的威胁。雍正帝曾说:“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前朝宗姓臣服于后代者其多、从未有如本朝奸民,假称朱姓,摇惑人心,若此之众者。”
而庄廷鑨案结案的时候,南明永历帝刚死没两年。江南民众对满清血腥手段仍记忆犹新。这时候对于急需树立绝对统治权威的满清统治者来说,任何涉及到明朝尤其是在文化领域的案子,都会被从严从快从重处理,绝不姑息。
当然了,庄廷鑨明史案也不过是开始,对于大清统御下的读书人来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