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夫沙万,最有摩洛哥的样子

坐在大巴车上,一边放空地望着窗外一边半眯着眼。远远地,有一座像极了山羊角的山峰,这就是摩洛哥北部的舍夫沙万(Chefchaouen)了。Chauen,在西班牙语里就是“角”的意思。也有人说在柏柏尔语里,舍夫沙万就是“山羊角”,在阿拉伯语里是“瞭望群峰之巅”的意思。于是这里也因此而得名。本地人喜欢亲切地叫它萧安(chaouen)。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图片
出镜:@拿相机的尤
摩洛哥的人口主要由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组成,其中也有一些犹太人和摩尔人。
柏柏尔人是非洲北部说闪含语系柏柏尔语的古老民族。这个语系的命名来源于《圣经》里记载的挪亚的其中两个儿子闪和含。
而摩尔人在英语文献中是指摩洛哥人,过去亦指在11~17世纪创造了阿拉伯安达卢西亚文化、随后在北非作为难民定居下来的西班牙穆斯林居民或阿拉伯人,是西班牙人及柏柏尔人的混血后代。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图片
出镜:@拿相机的尤
舍夫沙万位于里夫山脉,被一道依山而建的城墙包围着。在15世纪末的时候,安达卢西亚的摩尔人,从西班牙渡海来到这里定居。起初建的时候是一座堡垒,逐渐才形成了一座城,于是有了舍夫沙万。那时候这里并不是蓝色的。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图片
出镜:@拿相机的尤
16世纪时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但不足百年便被摩洛哥苏丹攻陷,就此成了摩洛哥北部版图中的一部分。它依然不是蓝色的。不过当时倒是有一些逃至此处避难的穆斯林把一些房子涂成了绿色。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出镜:@拿相机的尤
后来到1930年这段时期,从西班牙逃难过来的犹太人,因为受到宗教迫害,逃离了西班牙,摩洛哥距离西班牙非常近,于是又辗转来到了舍夫沙万这座有着天然屏障的山城。在犹太教里蓝色代表着天空和天堂,于是他们用一种叫Tekhelel的贝类制成天然的颜料,将房屋外墙都粉刷成蓝色,希望能够获得上帝的保护。他们还在自家院子里种上塞维利亚的橘子树,也许这是他们默然的乡愁。舍夫沙万虽然地理位置偏僻,却屡屡遭受战乱之苦,后来山城里的其他居民也希望得到庇护,纷纷效仿,于是整个山城得以慢慢重建,全部被蓝色所包围。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后来以色列建国,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但刷墙的习俗被保留了下来。现在每年雨季之后,当地居民还会买蓝色颜料继续把外墙再涂一次,因为每年下雨冲刷之后蓝色涂料会淡去,当地人对蓝色没有特别的要求,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买颜料过来再添加水,于是每家每户涂的深浅不一样,所以蓝色的味道会各有不同,也更丰富。
当初犹太人在这里留下的蓝色就这样让舍夫沙万成为了世界三大蓝城之一,也成为了今天游客们选择摩洛哥旅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在舍夫沙万的各种蓝色中,特别钟爱这样淡淡地群青和淡淡地土黄相结合,如同倒映在海面上的天空和大地的本色水乳交融般的和谐,再用地中海里的那一抹青色做点缀。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在海洋里能映射出天空影子的时候,一定是格外地平静和通透。就像眼前的这些巷子和偶然闯入画面的妇人与孩童。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这里的猫咪自顾自的地打盹,好像从来不会畏惧外来的人类。这和在都市里只要一靠近,就会吓得躲起来的猫咪完全不一样,也许没有受到过伤害,就不会有胆怯。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里夫山脉一带是出产羊毛的,所以小城里有很多羊毛制品,在老城区的中心广场一带就有很多手工的挂毯,羊皮拖鞋,地毯等手工制品。
他们喜欢穿一种传统长袍“Djellaba”也是羊毛料子,比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更为厚重。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舍夫沙万不像马拉喀什、菲斯、拉巴特、梅内克斯这四大皇城的历史厚重感,在今天百度百科里搜索它也只有短短几句话的介绍。但当地人却会很自豪地说,只有舍夫沙万才是最摩洛哥的地方,100年了,都是一个样子。
这里,有它自己的节奏,却又不避世。他们友好,也坚持自己的原则。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游走在蓝色的小巷中,穿梭在这里居民的家门口,我忍不住问小陈(一位在摩洛哥工作的中国姑娘),我们这么多游客来这里,他们不会觉得被打扰吗,如果有人天天在我们家门口参观拍照,该也会觉得被打扰吧。她说,游客会带动这里的经济,房屋建筑集市是可以拍的,但是他们一般会介意拍摄人物,所以一定要征得他们同意才可以拍摄。
图片
出镜:@拿相机的尤
在返回中心广场时,我这个路痴终于还是迷了路,我问了一个小姑娘,她特别好心地带我走到中心广场才离开,我很感激也很喜欢她,示意说可以跟她合影吗,她摇着头拒绝了我。然后我们微笑着彼此挥手道别。她欢快离去的背影就这样收在了我的记忆里,没有任何影像记录。
图片
在这里短短几十分钟的时间不足以让我和这里有更多的交流。于是舍夫沙万成为了一个我想再去的地方,去住住。
忽然间想到了之前在泸沽湖时,几年间的变化太大了,在那里开客栈的一个姑娘摇着头语重心长地说,照这样下去,10年后,我们真不知道这里还存在吗。
而舍夫沙万100年了都是一个样子,也许正如当地人所说,舍夫沙万才是最摩洛哥的地方。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图片
摄影:@拿相机的尤
(图/文:@拿相机的尤)
图片
作者:@拿相机的尤
摄影:@拿相机的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