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丨官方宣布我国新冠疫情已基本结束 意味着什么?

中国网2月24日讯(记者 彭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介绍,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
米锋表示,3年多来,我国始终坚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同心抗疫,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压实“四方责任”,盯紧关键环节,继续完善“乙类乙管”各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我国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作为人口大国成功走出大流行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大流行”是反映一个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一个疾病疫情的流行强度可以分成四个类别,一类是散发,即疾病、疫情在人群当中处于散发的状态。第二类是暴发,在局部的地区或单位,或在某些特定的人群中,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的病例。还有一个强度指标是流行,即疫情的播散范围广泛,实现了跨市、跨省的播散。最强的强度是“大流行”,出现了跨国、跨洲的传播。
2020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态势的是大流行,2021年1月底宣布这种疾病的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迄今仍然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大流行的状态还存在,疾病的危害也依然存在。但可以说我国在新冠病毒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决定性胜利,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成功走出大流行,创造了典范。
“走出大流行”的标志是什么?梁万年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判定走出大流行的重要指标:累计感染率(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人群当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总的感染率)与新发感染率(如每日新发人数、在特定的人群中的新发感染);免疫水平或免疫率(免疫保护率状态);病原体发生质变;每日的接诊门诊量、住院情况、重症情况、死亡情况,以及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应对的能力。
梁万年表示,对我国来说,“决定性胜利”意味着我们已经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如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完全结束。现在我国的感染情况,处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状态。
1月8日以来发现1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介绍,今年1月8日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以来,通过监测已经发现了1例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土关联XBB.1.5病例,为核心密接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密接人员健康检测及专家研判,没有再发现续发病例。
根据美国CDC网站数据显示,2月12日至18日,XBB.1.5在美国流行株中的占比为第1位(约80.2%),同时在欧美的几个国家流行毒株中占比较高,如加拿大(37.8%)、英国(32.9%)、德国(25.7%)。虽然XBB.1.5传播力较强,但目前数据显示,个体感染XBB.1.5后出现的症状与其他奥密克戎毒株症状相似,没有发现其致病力增加。
目前,我国在新冠病毒变异株检测中,如发现首次报告的(包括输入和本土)、重点关注的国际流行毒株,都会进行感染个案调查、核心密接调查,并开展风险研判,一旦发现传播力、致病力或毒力增强的新型变异株,及时按照相关方案采取措施。同时,我国刚刚经历了疫情大流行,人群体内留存的中和抗体会在短期内提供免疫保护作用,专家研判分析认为,近期引发新一轮规模流行的可能性较小。
人类尚不能完全把控病毒的变异方向 要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一切病毒质变
对于未来是否仍然有可能出现致病力和致死率较强的变异株,梁万年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种单链的RNA,这种病毒的基本特征就是变异。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该病毒的变异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变,又被称之为漂移,虽频繁发生,但不具备公共卫生意义。疾病的传播力和致病力独立发生变化,对人群疾病的流行和疫情的严重程度产生了影响,则被称为质变。各国一直关注着这种有价值、有公共卫生意义的变异,时刻做好警惕。
病毒的变异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人类还不能完全把控病毒的变异方向,但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做好工作、做好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一切质变。对把握病毒的致病力、传染力,要做好相应的制度安排。最核心的是要布局好检测网络,做好防控能力的建设,包括预警能力、处置能力,疫苗的进一步研发能力和快速地检测能力,力争对这种新的变异株所产生的影响能够早发现、快速处理,精准防控。
此外,要加强医疗救治能力的建设,包括重症救治能力、中医药的有效使用、研发和使用更可及更方便更有效的药物、加强感染者的健康管理和康复等。关注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的保护,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目前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发生 既往未感染过的人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
近期,有网友称自己最近又出现发烧、腹泻等情况,怀疑是新冠“复阳”。还有一些地方小学称发现学生初次感染新冠。常昭瑞回应,新冠病毒感染以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干、咽痛和咳嗽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腹泻症状。当出现发热、腹泻症状时,应重点考虑是否为急性胃肠炎等肠道疾病,尤其目前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近期,疾控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都陆续发布了诺如病毒感染健康提示,公众可按照相关提示做好防护。
目前各地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发生,既往未感染过的人仍存在被感染的可能。学校是人群集中、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有传染源引入后,未感染者存在感染风险,但由于目前人群整体免疫水平比较高,发生规模聚集性疫情的风险较低。当学校发生疫情时,要平衡好疫情处置和正常教学秩序的关系,由专业人员根据学生既往感染水平、疾病严重程度、疫情发展阶段、病毒的感染株等进行综合研判和风险评估,然后做出相关的处置。
新冠病毒预防措施对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样有效
常昭瑞提示,当前是我国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需要继续加强流感等呼吸道病毒的监测预警;托幼机构、学校和养老院等重点机构人员聚集、环境相对封闭,是呼吸道等传染病高发场所,需重点关注。相关机构应做好症状监测,出现发热等症状病例增多时,及时向属地疾控机构报告。各地疾控机构根据已发布的流感等相关传染病聚集性疫情处置方案,结合疫情规模和现场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处置。
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最为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国内局部仍有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发生,应继续做好个人防护,坚持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房间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相关预防措施,对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样有效。
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2亿4168.8万人
疫苗接种是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根据国内外疫情形势和疫苗研发进展,及时科学合理制定并不断调整完善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政策,分步做好各类人群接种。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介绍,我国自2020年12月起,陆续开展感染高风险的重点人群,18-59岁人群、60岁及以上人群、3-17岁人群的接种。2021年10月,先后启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序贯加强免疫接种、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目前,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亿9226.5万剂次,接种总人数达13亿1040.3万,已完成全程接种12亿7691.1万,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95%、90.58%。完成加强免疫接种8亿5039万人。
“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生重症、甚至死亡。”杨峰说,为切实加强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2021年12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老年人疫苗接种工作进行专门部署,要求各地周密组织实施,优化服务形式,持续推动接种工作。2022年11月,专门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从健全机制、做好摸底、优化服务、细化宣传等方面布置推动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各地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加强组织协调,开展精准接种,优化接种服务,保障接种安全,加大宣传力度,接种率快速提升。
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人数为2亿4168.8万人,全程接种2亿3030.6万人,完成加强免疫接种2亿331.1万人。以2022年底全国老年人专项摸底调查人口数为基数统计,接种覆盖人数占老年人群的96.1%,全程接种、加强免疫接种分别占符合接种时间间隔老年人群的96.6%、92.4%。下一步,将根据病毒变异和疫苗研发情况科学谋划下一阶段的接种工作,指导各地继续有序推进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