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让安顺更加美好!

安顺 
既是中国瀑乡
也是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
有“世界唯一”的明代屯堡村落
也有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地戏
······
各种民俗文化、工艺特产
让安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民俗文化
屯堡文化
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
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屯堡是明代耕战经济在贵州安顺的历史遗存,它所演绎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明代古风,江淮余韵”。
屯堡地戏
图片
屯堡地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古老民间戏曲。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跳。唱,有弋阳古腔遗风,唱腔朴实、古朴、高亢,领唱伴唱相间;跳,是扮演古代征战的打斗,激扬、奔放、粗犷。
地戏的主要特点是演员头戴木刻面具,伴奏仅有一锣一鼓,剧本保持宋元讲唱文体格式,没有生、旦、净、丑行当之分,成为安顺屯堡文化的有形载体之一。
跳花节
图片
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举行。节日期间,苗族人民尤其是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跳花坡。跳花节历史悠久,流行于川黔滇苗族村寨,尤以安顺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安顺苗族跳花节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抬汪公
图片
又叫抬亭子、迎神、迎菩萨,是安顺屯堡村寨为祭奠汪公的诞辰而举行的传统民俗活动。安顺的抬亭子民俗活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端午游百病
图片
端午节是全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安顺除吃粽子,佩香囊,家家户户洒扫庭除,挂菖蒲、艾条于门首外,游百病是具有代表性的又一民俗活动。端午这天,人们走出家门,父母都要带上小孩去“游百病”,或郊游或爬山或逛街,意在把一年可能染上的疾病全部抛掉,让百病远离自己的身体。
夜郎竹王崇拜
图片
在安顺市镇宁、紫云、西秀区三县(区)交界处,居住一支神秘的苗族;有独特的头饰、服饰,至今老百姓家里都还供奉着夜郎竹王。千百年来,他们敬奉祖宗竹王,笃信夜郎竹王就是自己的祖先。竹王成了维系族群的精神依附。男性成年后都要举行仪式供奉竹王偶像,之后一生奉祀,直到死时用供奉的竹片陪葬。竹王崇拜所沉淀的文化现象,已纳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月八
图片
是苗、布依、仡佬、侗、彝、土家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每个民族的节日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主要是与农事有关。
六月六
图片
农历六月六日是布依族传统节日,有的称之“过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杀猪宰鸡包粽粑,汇聚寨中开怀畅饮,走村串寨访友。布依族六月六节庆活动,已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吃新节
图片
是仡佬族、苗族和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尤以仡佬族为盛。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举行,仡佬族吃新节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放河灯
图片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传统中元节,安顺俗称“七月半”,是祭奠祖先和已故亲人的节日。这天家人团聚,进行多种形式的祭奠活动,放河灯是其中颇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人们将一盏盏河灯点亮置放河中或湖中,让其顺水漂流,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对亲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对幸福、平安的祈求,希望随着长流水,祛除疾病灾祸,子孙幸福安康。
工艺特产
安顺蜡染
图片
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安顺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是安顺境内苗族、布依族世代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顺木雕
图片
民间木雕艺术主要是面具雕刻,刀法奇特怪诞,线条粗犷雄强,在人与神的交汇中,表现了夜郎山乡的朴拙美和狰狞美,古朴凝重,蕴含丰富,以其奇特想象和夸张造型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顺三刀
图片
产自贵州安顺的“三刀”——菜刀、剪刀、皮刀,是有名的传统产品。它式样美观、镶钢均匀,刃口锋利,经久耐用,百年以来享有盛名。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相沿成风,相染成俗
民俗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也是历史发展的缩影
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让安顺变得更加美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