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感动平凉道德模范名单(附照片,事迹,颁奖词,上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时代新风、褒扬凡人善举,充分展示全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平凉建设成果,凝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树立见贤思齐的学习标杆,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市文明委在全市开展了第六届“感动平凉”道德模范选树宣传活动。经过层层挖掘、推荐、审定,确定了12名个人和1个群体(11人)为我市第六届道德模范。
     助人为乐模范
身处乡野,志存高远。女人坊里,巾帼挑大梁;二十大上,代表显风采。一片深情,化作致富彩虹桥;一双巧手,拓开乡村振兴路。——岳彩霞
图片
岳彩霞,45岁,华亭市“彩虹桥”民间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党的二十大代表、第十二期“平凉好人”。
岳彩霞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她不愿向命运低头,主动学习文化,汲取知识养分。先是摸索着在家里建起了一个小型养猪场,带动村里逐步发展养殖产业。后来,她又提议通过发展巧手事业增加村民收入,注册成立了华亭市首家陇原巧手女人坊,建成了加工车间,吸引几十名妇女加入到她的巧手坊里来,村民收入也从几百元增加到1000多元。2018年6月,岳彩霞注册成立了华亭市“彩虹桥”民间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启了手工制作、民俗文化、非遗传承及种养一体化经营的产业模式,也开启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征程。
图片
退而不休,乐在其中;投身公益,情系儿童。用母爱之光,驱散孤残的阴霾;让阳光牵手,照亮童年的梦想。你的快乐,我的收获。——龚丽君
图片
龚丽君,55岁,平凉市孤残儿童救助协会会长,2021年度“感动崆峒人物”、“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龚丽君2016年从国有粮食企业退休后,秉持着无私奉献、热心公益的情怀,投身公益慈善事业,接任平凉市孤残儿童救助协会会长一职。6年多时间里,她带领团队先后对接省内外10多家基金会,争取儿童发展类公益项目26个,累计争取项目资金525.34万元,直接受益儿童36090人次。2020年发起“阳光牵手”和“爱心牵手”项目,帮助救助孤残儿童和家庭,共计支出救助金16.7万元。2020-2021年在崆峒区、崇信县和静宁县建立社区儿童梦想中心一处,在崆峒区演武小学建立儿童足球场一处。近两年来,衔接“净水计划”项目,为灵台县、泾川县农村小学安装洗手设备74台,价值104万元。2021年对接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一个鸡蛋暴走项目”,两年多来筹措资金158万余元,为1万多名农村学龄期儿童每人每学期供应110个鸡蛋,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
阳光助我行,让残疾者畅行无阻;志愿服务队,给孩子们送来惊喜。音乐教室,弹奏出乡村的活力;一枚鸡蛋,强健着中国的少年。 ——史龙
图片
史 龙,45岁,泾川县阳光义工协会会长,2022年被评为“平凉市最美志愿者”。
史龙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身边群众义务理发,2015年,他先是开展了助残类的阳光助我行项目,对全县40多名残疾人士捐赠器具50件,总金额3万元。2017年注册登记泾川县阳光义工协会,建立了泾川县第一支专注各项志愿者服务的队伍,连续七年时间,为全县困境儿童捐赠温暖包900多箱,捐赠金额达35万余元。2018年,他在深圳壹基金申请到专注乡村学校音乐教学的音乐教室项目,为县上8所乡镇小学建成用于开展音乐课教学的专用教室8处,捐赠价值合计金额80万元。2017年他在泾川县成立了留守儿童活动室,五年来共计服务超过3万人次,开展特色活动200余场次。今年3月份,协会通过和上海联劝基金会的协调申请,在全县实施“一个鸡蛋暴走项目”,使泾川县的八所村级幼儿园的孩子每天免费吃上了一个新鲜的鸡蛋。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960小时。
图片
一把铁锹,冰雪之路变坦途;满腔热忱,抛锚车辆再启程。公路养护者,爱心传递人。志愿服务,争当先锋;慈善事业,大爱无涯。——贾载瑞
图片
贾载瑞,37岁,甘肃省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静宁县公路段高级工程师,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第十三期“平凉好人”、甘肃省道德模范候选人。
贾载瑞在15年的公路养护工作中,她一把铁锹写春秋,一把扫帚绘人生。春季她扛起铁锨挖除路面翻浆、整修路容路貌;夏季她汗流浃背加班加点修补油路,汛期来临,她曾经冒着大雨徒步巡查公路40余公里;冰雪弥漫的冬季,她以雪为令,扔下不满周岁的孩子扛起铁锨和大家一同打冰撒盐、机械除雪、帮助抛锚车辆。她把志愿服务当作家事来干,疫情期间主动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悬挂标语、散发传单,营造防控氛围;卡点值守、检测体温,逐户摸排返乡人员;背起喷雾器、拿起扫把,毫无怨言做好消毒工作。她把奉献爱心变成一种习惯,疫情期间主动捐款2次。作为静宁县“手拉手儿童慈善协会”会员,经常关注孤寡老人及留守儿童、孤儿的生活,帮助家庭困难的学龄儿童购买书籍、联系学校,在社区照顾生病的孤寡老人,陪送医院诊断、垫付药费……先后荣获平凉市“三八红旗手”、甘肃省“三八红旗手”。
图片
    诚实守信模范
台上男一号,演绎忠孝仁义;台下苦行僧,惯看雨雪风霜。为梦豁出去,《崆峒山下》,一剧风行省内外;戏曲进校园,展馆开张,梅花绽放陇头春。——蒲虎勤
图片
蒲虎勤,51岁,平凉市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崆峒区戏剧家协会主席,甘肃省陇原人才、平凉市(第一层次)领军人才、第五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工作者、全省文艺志愿者先进个人、第十五期“平凉好人”。
蒲虎勤从事戏剧表演已40余年,戏曲成为他毕生的追求。2017年自筹100多万元主创了反映平凉儿女齐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先进事迹剧目眉户剧《崆峒山下》,该剧在中央、省市多地及各省电视台巡回演出、演播上百场次,获得了众多好评。在常年的公益演出中,他发现随着流行时尚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着市场萎缩、后继乏人、观众流失的窘境,为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戏曲艺术,他积极投身“戏曲进校园”事业。与平凉十中合作,开办了戏曲实验班,免费为学生们培训,就这样慢慢地,从一个班到一个学校,从一个学校到城区多个学校,对孩子们来说,他们不仅仅学会了唱念做打,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为人处事的道理。经他培训的学生及社会各界戏曲人士达千余人,为平凉高中及甘肃省大专院校输送了大量的戏曲人才。他的学生在第二十一届、第二十五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赛中,荣获“金花”称号,填补了甘肃省在校在读学生21年来获此奖项的空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他将自己多年收集的戏剧文献资料、皮影、服装等5000多件藏品分类整理,在十中创建了1000㎡的戏曲展馆,让学生近距离对我国戏曲历史及舞台有一个全面直观的了解和体验,随后他又捐献出部分藏品在平凉市博物馆和崆峒古镇非遗一条街免费展示,至目前,接待省内外各界参观人士已过十万人。在传承戏曲的公益路上,他不仅自己亲力亲为,还带动家人参加公益事业,在学校培训、抗击疫情等方面多次捐款捐物,带领剧组进校园、进部队、进企业、进福利院开展社会公益演出1200多场次,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军营好儿郎,高唱青春无悔;商海大手笔,书写精彩人生。广交天下客,诚信为本,果香弥漫陇原红;带领众乡亲,振兴路上,共同富裕再出发。  ——靳玉国
图片
靳玉国,60岁,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全国最美退役军人”“甘肃省复退军人创业致富带头人”“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最美退役军人”。
靳玉国在党的富民政策哺育下,他以一名军人的担当、魄力、坚毅和敏锐,捕捉市场机遇、培育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航母。他秉承“诚信为本,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遵纪守法,依法纳税,重合同、守信用,树立了静宁苹果陇原红的知名品牌形象。他创新经营模式,率先创办果品联合社,从资金补助、技术培训、果园管理、果品包销等方面给予社员大力扶持,建立起“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年解决劳动就业1200多个,社员技术培训5000人次。先后拿出280多万元,用于扶贫助困、支持村级道路建设、改善乡村办学条件、疫情捐赠等社会公益事业,采用订单农业、技能培训、入股分红、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带动82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他在自己创业致富的路上,热心参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2020年向甘肃省退役军人爱心基金会首捐10万元,起到了全省示范带动作用,获得了省、市领导一致好评。2020年2月,疫情伊始,靳玉国身先士卒,向静宁县红十字会捐赠资金5万元,捐助物资价值1万元,2021年为30户贫困家庭捐款3万元,2022年4月,上海疫情爆发,靳玉国向上海疫区捐赠静宁苹果2000件,价值30万元。
   孝老爱亲模范
虽说无血缘,亲恩似海深。十四年如一日,豆蔻年华,消磨床前盼安康;三位瘫痪老人,再苦再累,贴心侍奉何所辞!——杜桂琴
图片
杜桂琴,29岁,华亭市西华镇西塬村村民,第十四期“平凉好人”、2021年度“甘肃好人”。
杜桂琴从14岁到28岁,本该绽放青春梦想的年纪,她却承受了千斤重担,十几年如一日,毫无怨言悉心照顾瘫痪的奶奶、养父和二叔。两岁时,杜桂琴被领养,虽说不是亲生女儿,但养父对她很好。2007年,奶奶生病瘫痪在床,养父一边打工挣钱一边还要照顾家庭,14岁的杜桂琴便承担起了照顾奶奶的重担。三年后,奶奶还是去世了。平静的日子总是过的飞快,可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捉弄人,不到一年时间,养父因脑梗瘫痪。一年之后,家中二叔也瘫痪在床,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杜桂琴的身上,她过早的体验到了生活的艰难和辛酸。14年来,杜桂琴当过搬运工、水泥小工,给人种过蒜、浇过地、收过玉米,现在的杜桂琴有了自己的家庭,还有两个很可爱的孩子,瘫痪在床的养父和二叔被她照顾的很好。她始终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只要有爱,幸福的日子终会到来。
莫道女儿身,能扛千斤担。父瘫母走弟幼,一夜长大,里出外进赛木兰;居处饮食衣服,嫁不弃亲,深情相守二十年。——王芸霞
图片
王芸霞,31岁,灵台县蒲窝镇塔贤村王庄社村民,第十五期“平凉好人”、灵台县第四届“道德模范”。
王芸霞善良懂事,2000年7月,父亲王福祥在外干土活,不慎发生事故,致使腰椎骨折、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父亲看病、兄妹仨上学、母亲离家出走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她读完初中便放弃学业,回家照顾父亲,每天六点起床,照顾父亲起床、洗漱,更换便盆,端屎倒尿,将父亲扶到轮椅上,送到自家小卖部里,才开始忙其他家务。父亲身体素质极差,经常感冒、患肾周脓肿,后来右肾被切除,她精心照顾,直到父亲完全康复。每到夏季忙收时节,她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忙农活,很晚才疲惫不堪的回家。一进家门顾不上喝水,便询问父亲身体、更换被褥、洗衣做饭。王芸霞出嫁后,她和丈夫协商同意,继续回家照顾父亲,面对身染疾患瘫痪在床的父亲悉心照顾、不离不弃,二十年如一日,与兄弟姐妹团结友爱、守望相助,王芸霞堪称孝老爱亲的典范。
图片
大德致远,承载万物。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3659”发展思路,坚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信心决心,扎实开展“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平凉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图片
来源:平凉宣传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