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博士捐精猝死!捐精倡议为何总点名大学生?

近段时间,因不少地方人类精子库向社会发出捐精倡议,捐精这个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网友一阵关注和讨论。
捐精问题引起热议的背后,是当前我国精子库处于供不应求的现实情况。
人类精子库建立之初主要是针对无精症或严重少弱精的患者,或因患某些疾病无法得到健康后代的夫妇。
据广东省人类精子库主任张欣宗介绍,目前国内多个地区已婚夫妇的不孕不育比例高达15%~18%,其中近一半原因是男性精子问题。
而截止到2021年6月,我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有539家,每年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总周期数超过100万,但全国却仅有27家人类精子库!
而且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以及男性精子质量下降等原因,有意愿的合格捐献者数量很有限,导致我国人类精子库的运营普遍捉襟见肘。
精子的供不应求导致国内许多生殖中心用精的夫妇需排队等待1~2年。
图片
01
为什么捐精倡议
都点名大学生?
事实上,人类精子库对捐精者的要求是相对较高的,能通过筛选的精子质量都是远高于正常生育人群平均水平的。
虽然我国对捐精志愿者的年龄要求是20-45周岁,但捐精的主力人群是20-30岁之间。捐精不仅对志愿者的年龄、身高、健康状况有严格要求,一些人类精子库还有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此前在招募捐献者的要求中,还要求无明显脱发。
学历方面,虽然国家层面对捐精志愿者并没有学历方面的要求。但是受供者在选择精子的时候会对学历有偏向性,如此各个精子库还是会对捐精者的学历有适当的要求。因此志愿者在校大学生、硕博研究生一直是捐精的主力人群。
图片
前几天,检验君在翻留言的时候,看到了一位粉丝在一篇有关捐精的文章下面的提问。
有这种疑问其实还是对捐精的流程不了解,相对于捐精对捐献者的严格要求,大学生群体的筛选合格率相对较高,与职业无关。
2018年,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成立4个月时,捐精志愿者已超过百人,且多来自高等院校、外企、银行和国家机构等,年龄绝大多数在30岁左右,身体状况健康。然而,这些人捐献的精子总体合格率不到10%。
另外大学生群体思想相对开放,对于捐精、献血这类人道主义行为积极性更高。
因此每年到了大学的开学季,各地精子库都会面向大学生宣传和倡议捐精。
而且过去3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大学生多数被封闭在校园内,各地精子库捐献来源减少,而疫情影响的减小,也是各地突然“扎堆”发布捐精倡议的原因之一。
02
捐精是一种高尚的
人道主义行为
捐精本质是一种无偿的人道主义行为,但为了补偿捐精者的时间精力以及通勤成本,完成捐赠后,精子库一般都会给予一定的交通和误工补助,捐精者一般可获得共4000—5000元补贴。上海这类经济较发达城市,上海人类精子库的全过程补助可达7500元。
但是按照规定,每个捐献者一生只能捐献一次,并且精源最多提供给5位受捐者。全国各个精子库的资料都是联网共享的,绝不存在“捐了又捐”的可能。
所以指望通过捐精“发家致富”自然是不切实际的。
而且中国供精制度采取的是双盲的办法,双方都无法得知对方的信息,志愿者和受精家庭的隐私和权益都不会受侵犯。捐献者对于供精产生的后代也不享有任何的权利和义务。
至于后代近亲结婚的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完全不必担心。
图片
03
医学博士捐精猝死
真的会“精尽人亡”吗?
2011年,湖北一位在读医学博士郑某在11天内,连续五次捐精,第五次捐精途中被工作人员发现昏厥倒地,虽然被紧急送往了医院,但还是无力回天,经检查,郑某确系猝死。
这是国内首例,可能也是唯一一例捐精猝死的案例。
事情发生后,关于“精尽人亡”的讨论一度甚嚣尘上。毕竟在我国,“一滴精十滴血”的古老“箴言”一直为人追捧。
事实上,精液和血液简直“风马牛不相及”,精子由睾丸产生,而血液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生精和造血分属人体两个不同系统。
睾丸的生理功能就是不断产生精子,一个成年男性每天会制造150,000,000个精子,这意味着男人每秒都会产生上千个精子。
捐精与正常的性生活射精并没两样。精液积满,会通过性生活、自慰或遗精等方式排出体外。即使不排出体外,它们也会老化、死亡,最后被酶消化掉。就算排精过量,人最多只是会感到身体疲劳、无力。
根据规定,由于捐献量必须达到15毫升,而一般人每次射精量大约只有2毫升,所以通过筛查合格的捐精志愿者差不多要来10次才能完成指标,每次捐献需间隔2~10天,
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人类精子库采用的都是自慰式取精方式,其过程和性交带给男性身体的影响本质上相同。
有专家分析称,这种捐精是一次性高潮过程,人体肾上腺激素分泌旺盛,会导致捐精者心跳加速、血压上升。如果捐精者本身有心血管、心脏缺陷、高血压或其他隐匿性疾病的,就极有可能在捐精过程中发生猝死。郑某的死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情形。
人类精子库设置的捐精室封闭并且隐匿,如果捐精者在捐精过程中身体发生意外无法得到其他人的及时施救,这也可能是捐精猝死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编辑:笪文武  审校:陈雪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