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手艺人传承工匠精神

东平县州城街道南门村巩汝芬老人的剪纸作品深受乡亲们的喜爱,过年过节的窗花、婚庆的喜字,甚至附近村婚丧嫁娶办大事都找她要剪纸作品。这样一个在外行人眼里看来颇为复杂精细的活儿,对于巩大娘来说仅是家常便饭,几十年来,她都把它当做爱好来享受,从最初的植物、生肖剪到后来的人物场景、梁山好汉,一直行云流水,如摹自然。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她在家中排行老三,自幼喜欢裁缝、丝绣这类手艺活,自从小时候拿着家里的剪刀和红纸自己琢磨着模仿各种物品上的花纹和花草,慢慢地便悟出“眼、心、手”三合一的剪纸诀窍,一直剪到了今天。
她的剪纸主题鲜明、取材多样,取舍大胆、善于抓住物体特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巩大娘得意的给我们看她剪出来的传统绣花鞋用的纸样。据说,半个世纪之前,穿绣花鞋很普遍,不论城乡,也不论老幼,有各式各样的绣花鞋。绣花鞋的“花样儿”必须在一双鞋上左右对称,所以用剪纸作底样是再合适不过了。为了满足绣花的需要,不但妇女自己剪花样,并且出现了职业的剪花艺人。而今,随着生活的变革,绣花鞋已经没有市场,这门手艺也面临着失传。
“折痕要压紧,剪刀拿稳,落剪要准。”在州城街道第七实验小学的剪纸课堂,一双双小手拿着剪刀在折叠的纸张上沿勾线“咔嚓、咔嚓”地修剪……
“双减”工作开展以来,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第七实验小学根据学生实际,让“剪纸”邂逅“双减”,传统手工艺人从“师傅”变身为“老师”,走进了校园。
“我老了,但是有这些真心喜欢剪纸的孩子们,感觉到这门手艺也算有点用处,”巩大娘笑着说,“这些年来,最后悔的事儿就是没能上完小学,文化水平不高。看到现在的小孩都有这么好的环境读书学习,我心里也觉得踏实。”
今年74的她尚且手脚灵便,能剪出不少作品,希望在将来能多教出几个传承人,让传统的剪纸艺术得以传扬,让更多人感受剪纸的美,保护这项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说,希望校园里这些“剪纸学生”们将来能多出去看看,学习多色剪纸、立体剪纸这些形式,继续丰富剪纸艺术的的形式和内容。
一把剪刀,一双巧手,剪出了一幅幅精妙的玲珑世界,剪出了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也剪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