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挺与《明史》点校|郑克晟

郑天挺先生(1899—1981)自1930年后,即担任北京大学及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文科研究所副所长。1952年院系调整,郑先生由北大调至南开大学,任历史系主任;20世纪60年代后,任副校长。
20世纪50年代后期,金灿然先生调至中华书局,任总经理兼总编辑。他原是北大史学系1936级学生,与郑先生有师生之谊,关系甚笃。因此,郑先生遂与中华书局的关系日益密切,经常有业务往还。
图片
郑天挺先生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华书局就确定了出版“二十四史”点校本的规划,由赵守俨先生具体负责。赵先生当时不及四十岁,年轻有为,对年长学者极尊敬,故深得老先生们厚爱。
南开大学历史系早已答应承担《明史》的点校工作,由郑先生主持。但由于他事情太多,很难分神专心点校。其他各史的点校情况,亦大多类似。因此中华书局乃有将各地专家集中该局、全力以赴、争取尽快完成“二十四史”点校工作之想。于是,郑先生在初步完成教材审阅工作后,乃于1963年9月底,居住在中华书局西北楼招待所,专心从事《明史》点校工作。
图片
1962年10月8日中华书局为《明史》点校致郑天挺函
与他一起居住并参加其他史点校的人,尚有山东大学王仲荦、卢振华、张维华先生;武汉大学唐长孺、陈仲安先生;中山大学刘节先生;吉林大学罗继祖先生,以及山西教育学院王永兴先生。此外,如在北京工作的冯家昇、翁独健、傅乐焕、刘乃和、汪绍楹诸先生,亦每人各校一史,虽然不住书局,每次开会总会聚集一堂。
郑先生在中华书局居住的近三年时间,工作是紧张而愉快的。工作之余的生活是多样的:有时与诸老同至街头食豆浆;有时则于饭后漫步于公主坟畔;有时则随傅振伦先生学习八卦拳;或与诸先生互赠诗文,鉴赏字画及善本珍籍;或与家人子孙团聚,等等。近年,罗继祖先生曾回忆那段往事时写道:
毅老(郑先生字毅生)和我连屋而居,共案而食,日得数见。当时住局诸君以毅老年龄最长,因共推为祭酒。毅老体质甚健,晬面盎背;对人态度寓和蔼于严正之中,言笑不苟;谈起学问来,虚怀若谷。
公余,三五相聚闲话,有时涉及校点中问题,有时上下古今,无所不谈。唐先生好购古画,张先生好搜罗乡邦文献,他们常逛琉璃厂和宝古斋,我有时也同去,有所得,拿回来共同欣赏。毅老虽没有这种嗜好,但如遇到有关清朝掌故的东西,也特别注意。记得有一次谢刚主丈拿来一卷《宣南吟社图》,毅老即借去,想藉以考一考林则徐有没有参加宣南吟社的事。(罗继祖:《忆郑毅老》,载《南开史学》 1983年第1期,第47页。)
图片
1965年春“二十四史”点校诸史家合影于颐和园,左起:罗继祖、汪绍楹、郑天挺、刘节、张维华、卢振华、卢振华夫人
《明史》标点工作原由南开历史系林树惠、朱鼎荣、傅贵九三先生承担,继由郑先生全面复核修正。郑先生对《明史》点校工作异常细心,充分体现了老先生对整理史籍的认真负责态度。他在中华书局期间,在点校《明史》过程中,曾以札记形式写有《明史零拾》数十篇,打算《明史》点校完毕后,再整理成书。这些札记,所存已不完整。现将个别片段摘录如下,以见一斑。
《明史零拾》一:
王鸿绪两次奏进《明史稿》所言修史经过,均为王氏本人参加修《明史》之经历,后人以为《明史》始修于康熙,大误。《世祖实录》已数见修史事。
王鸿绪两次进《明史稿》,均言熊赐履先之独进史本,是《明史》尚有熊本。与王本有何异同,待考。但本纪必系单独撰成,以王氏于康熙五十三年进书只有列传,奏中言熊本在前也。
《明史零拾》五:
《明史》卷二十《神宗纪》,隆庆六年六月“罢高拱”,宜作“高拱罢”。纪文前后均无此体(页一下)。此条《史稿》不载,或雍、乾史臣所加。
万历十六年四月,“振江北、大名、开封诸府饥”(页九下)。此事《史稿》不载。语颇费解。如为诸府并列,则江北非府名;如非并列,则大名、开封不在江北。或江北诸府及大名、开封也。
《明史》不如《史稿》。万历十年五月免孔子等后裔赋役事,是其一证。《史稿》说明先师、先贤、功臣,比较易于明白。
…………
尽管这几年中,中华书局安排了得以安心业务工作的条件,但政治气候却在不断变化,因此《明史》的点校工作,不能不受到严重干扰。什么“批判继承”的座谈会,批判“海瑞罢官”的座谈会,“清官”的座谈会,“让步政策”的座谈会,等等,纷至沓来。不准备不行,不发言更不行,发了言见了报更担心,形势真是逼人呀!就这样,郑先生在1966年6月8日离开中华书局,奉命回南开大学参加“文化大革命”。
图片
郑天挺“二十四史”点校发言要点
“文革”后期,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标点工作又重新开始。由于南开不同意,郑先生失去了最后参加《明史》点校的机会。然而,赵守俨及王毓铨等先生仍然与郑先生不断取得联系,以期将《明史》点校工作顺利完成。郑先生也对此毫不在乎,仍然兢兢业业,认真提出一些重要建议。如在三校时,对《明史》卷二三九,关于“银定歹成”校记,郑先生建议:
原校样“银定歹成”,或加顿号作“银定、歹成”,或不加,不很一致。“银定歹成”在卷二一《神宗本纪》已见,不记如何标点,似可一查。案卷三二七《鞑靼传》,“天启三年春,银定纠众再掠西边,官军击败之。明年春,复谍入故巢……其年,歹青以领赏哗于边,边人格杀之”。歹青与银定分列,似以加顿号为宜。
又如对《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传》之校记,郑先生谓: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案《崇祯实录》卷三、《国榷》卷九一崇祯三年八月癸亥条都作“藤县人”;《明进士题名录》万历己未科也作“广西梧州府藤县民籍”,是此处东莞应作藤县。但《明史稿传》一三一《袁崇焕传》已作东莞人,清乾隆《一统志》及广东省县志均以袁崇焕列入广东广州府人物之内。三校原稿已将此条改为藤县人,建议只作校记,不改原文。
在明初官名中“参事断事官”间应不应加顿号的问题上,有人也表示拿不准。郑先生也以《明太祖实录》、《洞庭集》等书为例,认为应当断开。郑先生和其他先生一样,对《明史》点校的出版,都是认真负责的,同时也是虚心的。
图片
《明史》 点校本
1980年8月,郑先生发起的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天津召开。应邀到会的国外、国内代表共一百多人。中华书局的李侃及赵守俨先生也应邀参加。与此同时,中华书局出版了他的《探微集》及《清史简述》二书。
《探微集》是郑先生的一部论文集,共收解放前后所写论文四十三篇,是在原《清史探微》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人民出版社负责同志即劝郑先生将《清史探微》扩充出版,态度甚恳挚。并说:“论文集最重要,以此看水平。郑先生如不带头,别人更不敢写。郑先生年纪已大,如不给我们留下点东西,未免可惜。”后来中华书局赵守俨先生也屡次催促此事,并建议可分两部分出版,解放前者名曰《采微集》,解放后者名曰《求正集》。由于当时准备不及,该书未能出版。1979年以后,中华书局经与郑先生多次接洽,始行出版问世。
图片
1979年12月《探微集》中华书局发稿单
《清史简述》原是郑先生1962年在中央党校讲课时的记录稿。当时该校负责人通过翦伯赞、金灿然等人联系,约请高等院校的一些教授,到该校讲授中国通史,郑先生担任清史部分。该校在1964年曾将此记录稿铅印数百本以为教材,并赠送作者一百本。但书印出后,“大批判”之风已至,因之外面流传甚少。中华书局认为该讲稿对有关清史的基本知识,能提纲挈领地加以介绍,因之劝由书局出版。郑先生也欣然同意。
图片
图片
郑先生对中华书局的出版工作是非常关心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书局决定陆续出版《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时,即不时向书局有关同志介绍这方面的稀有抄本。书局同志也经常以一些抄本向郑先生征求意见,往来密切。1979年秋,郑先生撰文纪念吴晗先生,谈到了吴辑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一书。中华书局李侃先生见到此文后,立即回一信,告诉郑先生该书即由书局出版。
中华书局与郑先生的关系是密切的,郑先生对中华书局也是有感情的。郑先生去世前,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随后又制订了《古籍整理九年规划(1982—1990)》,中华书局承担了更多的而且是大部头的出版项目,任务较前更加繁重了。这是一个新的起点。1981年12月,家中收到聘请郑先生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的聘书时,郑先生刚刚离开人间!否则他也一定会乐于对古籍整理工作,竭尽其菲薄之力的。
一九八六年八月九日完稿于天津
(原载《回忆中华书局(下)》,中华书局1987年2月版,现收录于《从未名湖到新开湖:郑克晟师友杂忆》,原标题为《郑天挺与中华书局》)
著名明史专家郑克晟先生
关于师友回忆文章的全部结集
《从未名湖到新开湖:郑克晟师友杂忆》
郑克晟 著
978-7-101-16064-2
88.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郑克晟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系郑天挺先生哲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系(所)和古籍所工作,亲身经历了1949年后史学界教育界的重大事件和风风雨雨,并与老一辈学者有很多接触,交游甚广,博闻强识,熟悉学林掌故。书中,作者忆师友生平、交游和学术成就,谈读书治学的经历。本书图文并茂,收录约二百幅插图,其中不少照片、信函手迹是首次披露。阅读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生态,并可补一些学者的生平事迹,鲜活真实,极为珍贵。
作者简介
郑克晟(1931年9月14日—2022年12月25日),祖籍福建长乐,生于北京。著名的明清史专家。1951年至1955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至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工作,1963年调至南开大学历史系。历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开大学历史系(历史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1989—1994年任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委员。郑克晟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教学和研究,曾参加《明史》点校工作,任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已出版专著《明代政争探源》、《明清史探实》、《明清政争与人物探实》,合著《清史》(上编)、《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明清史资料》、《郑天挺学记》、《郑天挺纪念论文集》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目 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内页欣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