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轨卫星行业深度研究:低轨星座蓄势待发,千亿蓝海扬帆启航

(报告出品方/作者:申万宏源研究,韩强、武雨桐、穆少阳)
1 高通量卫星性能提升,低轨宽带星座建设加速
1.1 通信卫星种类众多,载荷及平台为两大组成
卫星可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以及遥感卫星等,我国通信卫星中商业用途数量最多, 占比超 50%。卫星作为天地一体化设施,利用空间资源环境为经济社会各领域用户提供通 信广播、导航定位授时、地球综合观测及其他产品与服务。按照应用领域不同可将卫星分 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等。其中通信卫星是人造卫星的一种,作为卫星通信系 统的空间部分,是无线电通信的中继站,通过转发无线电信号,实现卫星通信地球站之间 或地球站与航天器之间的无线电通信。由于通信卫星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对地面设施依赖 程度较低,是对光纤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很好的补充,广泛应用于航海、航空、陆地、轨 交等领域。据 UCS 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4 月 30 日,中国目前在轨卫星数量为 541 颗, 其中通信卫星数量为 67 颗,占比达 12.4%,我国拥有的通信卫星中,商业用途有 37 颗, 占比超过 50%。
通信卫星由通信类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两大部分组成。有效载荷作为卫星的核心部分, 直接执行特定的卫星任务,安装不同有效载荷的卫星用途也不相同。其中通信卫星有效载 荷一般由天线分系统和转发器分系统组成,两者配合完成来自地球站的信号接收、信号变 换和向地球站的信号发送等功能。卫星平台是为载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管 理和保障服务的各分系统的总称,主要包括结构与机构、热控、电源、姿态与轨道控制、 推进、测控、数据管理、数据传输、总体电路等分系统。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姿轨控与 推进分系统是卫星平台中价值占比最高的环节,占卫星平台价值量的 40%。
通信卫星有多种分类方式,可以按用户群体、波束数量及轨道高度进行分类。通信卫 星按照用户群体可分为民用通信卫星和军用通信卫星,民用涉及卫星通信广播、数据传输 服务等;军用通信卫星通过建立专网无线电通信设备,应用于战场信息传递,为指挥机关 的实时决策提供依据。按波束数量可分为高通量卫星及传统通信卫星,高通量通信卫星是 相对于使用相同频率资源的传统通信卫星而言的,主要技术特征包括多点波束、频率复用、 高波束增益等。按照轨道高度不同分为低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和高轨道卫星。
图片
1.2 高轨态势:美国具备先发优势,高通量卫星性能加速提升
1.2.1 全球高通量卫星发展经历三阶段,通信容量将达 1TB
美国在高轨通信卫星发射中具备先发优势,通信容量是其关键技术指标。1958 年 12 月美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斯科尔”号。1965 年 4 月美国发射第一颗 半试验、半实用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国际通信卫星 1 号(晨鸟),为洲际通信提供了空 间通道,正式建立了北美和欧洲之间的通信业务。此后,日本、法国、德国、中国等国家 也纷纷发射了各自的通信卫星。根据《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指出,随着通信卫星发射数量 增加,其技术水平逐步成熟,体现在寿命增长、太阳能电池功率提高、转发器数量增加、 等效通信容量路数增加等特点上。
高通量卫星以高轨居多,能够大幅提高传输效率并降低使用成本。根据 UCS 披露,2011 年,美国发射全球首颗高通量卫星 ViaSat-1,通信容量达到 140Gbps。2017 年发射的 ViaSat-2 通信容量达到 300Gbps,是当前世界上容量最大的高通量卫星。预计于 2023 年 第一季度发射的 ViaSat-3 由 3 颗高通量 Ka 波段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所组成,单颗卫星通信 容量为 1Tbps,将覆盖除极地以外的全部地区。高通信容量的卫星能够在使用相同带宽的 频率资源下,达到传统通信卫星数据吞吐量的数倍甚至数十倍,能够大幅降低单位比特的 成本,从而经济、便利地实现各种新应用。相比传统通信卫星而言:1)可实现多点通讯; 2)频率利用率提升;3)地面设备简化。
1.2.2 我国高通量卫星性能逐渐提升,通信容量可达百 G
我国高轨通信卫星起步较晚,近年来逐渐跻身世界先进之列。我国在 1984 年成功发射 第一颗静止轨道实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是世界上第五个自行发射通信卫星的国家。 1988 年 3 月 7 日,东方红二号卫星的改型星—东方红 2 号甲成功发射,是我国首次研制 成功的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改善了我国的通信和广播电视传输条件。2008 年,我国成功发射了中继卫星——天链一号,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了对中、低轨航天器具备 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的国家。
图片
近五年我国高通量卫星技术快速追赶,现通信容量超百 G。根据中国卫通披露,2017 年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中星 16 号成功发射,该星首次应用 Ka 频段多波束宽带通信系 统填补了宽带通信卫星空白,通信总容量达 20G 以上,信息传送能力大大增强,开启了我 国卫星通信高通量时代。2020 年,亚太 6D 卫星成功发射,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高轨卫星互 联网服务能力。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已在航空、海事、应急、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开展了 实践应用。“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射了中星 19 号、26 号、亚太 6E 等多颗高轨高通量卫 星,建成首张完整覆盖国土全境及“一带一路”重点地区的高轨卫星互联网,在轨总容量 超过 150Gbit/s,走向大规模实用阶段。
1.3 低轨态势:各国积极布局低轨宽带星座,卫星互联网落地
1.3.1 低轨空间为全球航天发展焦点,星座部署迈入高峰期
低轨空间是全球航天发展焦点,低轨星座批量部署迈入高峰期。由于低轨卫星星座在 发射成本和实现全球覆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并且具有较强的抗毁性、低传输延时性和 低功耗链路等特点,因此以低轨道、巨型、星座为特征的低轨道宽带卫星网络系统在世界 范围内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00 年前后,摩托罗拉公司的“铱 星”计划就提出,通过发射 66 颗低轨卫星构建覆盖全球的卫星通信网。SpaceX 公司宣布 “星链”计划——发射约 4.2 万颗通信卫星,其中 1584 颗将部署在近地轨道,组成覆盖 全球的高效卫星通信网络,为全球消费者提供廉价、快速的宽带互联网服务。此外,英国 OneWeb、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 Telesat、跨国企业 SES 的 O3b 星座、波音、三星等互联 网星座计划也在积极推进中。
1.3.1.1 铱星计划
铱星公司为国际商业通信服务核心企业,经过两代星座计划,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低 轨卫星互联网体系。1987 年,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提出铱星计划,向全球商业用户提供移动 通信业务。铱星计划于 1996 年开始试验发射,1998 年 5 月,66 颗低轨道人造卫星布星 任务全部完成。由于相关技术欠缺、建设成本过高、市场反应平淡等问题,铱星第一代低 轨卫星互联网计划宣告失败。2000 年铱星公司背负 40 多亿美元债务正式破产,但转卖后 获得了美国国防部为期 5 年、每年 3600 万美元的合同。凭借这笔合同,公司得以重新启 航,逐渐发展成为美军全球通新的补充力量。2007 年公司宣布第二代“铱星计划”(Iridium NEXT),二代系统仍是由 66 颗卫星组成,于 2019 年完成。其各方面性能是—代的全面 升级演进,在卫星通信市场占据—片天地。公司的低地球轨道(LEO)L 波段网络向世界上 不存在或有限的地面无线或有线网络的区域,提供可靠的、适应气候变化的通信服务。
图片
1.3.1.2 星链计划
“星链”(Starlink)系统为目前全球规划规模最大、发射数量最多的低轨星座。“星链” 是由美国 SpaceX 公司于 2014 年提出的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旨在建立一个覆盖广、容量 大、时延低的天基通信系统,面向全球范围提供高速互联接入服务。根据 Starlink 官网披 露,“星链”系统共规划 3 期,总规模接近 4.2 万颗卫星,由 3 层卫星网络组成,包括距 离地面 340km 和 550km 的极低地球轨道卫星 9102 颗,以及 1150km 的低轨卫星 2825 颗。“星链”(Starlink)系统于 2019 年 5 月首次发射,截至 2023 年 2 月 22 日,4 年间, 已发射 3878 颗,在轨 3201 颗。根据 Starlink 官网披露,在 2021 年 1 月到 2021 年 5 月, 以及 2022 年 2 月到 2022 年 5 月期间明显加快了布局速度,尤其是 2022 年 2 月 3 日至 5 月 18 日,105 天累计完成 12 批次、611 颗卫星的发射(其中 573 颗运行)。就期而言, 大约 8.75 天就批量发射 1 次,就频率而言,每天平均发射 5.81 颗卫星。
“星链”卫星发射、制造成本较低。20 世纪 90 年代,火箭发射成本大约是 300 万美 元。在“星链”计划实施的过程中,SpaceX 一直致力于降低卫星发射成本。“星链”卫星 采用一箭多星批量发送,同时已成功多次完成“猎鹰 9 号”一级火箭的回收和重复利用, 而且在 2021 年 10 月首次实现了海上回收火箭,此举意义重大,也是未来火箭发射技术发 展的必然趋势。在制造方面,SpaceX 采用跨供应链甚至新建航天供应链,对成本的追求达 到极致。星链卫星发射成本低,一方面 SpaceX 作为发射方可以利用内部采购价格发射卫 星;另一方面星箭一体化设计,可以最大程度综合利用整流罩包络空间、火箭运载能力。
1.3.1.3 OneWeb 星座
OneWeb 公司于 2013 年提出低轨卫星星座计划,组网计划目前有序开展。系统采用 开放式架构,可在原有系统基础上通过增加新卫星提升星座整体容量。2020 年,OneWeb 由于融资问题与疫情影响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其全部组网计划进入停滞状态。同年 7 月, 英国政府和印度移动网络运营商 Bharti Global 收购公司股权并资助 OneWeb 全面重启, 目前在轨卫星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星座规划历经多次修改,根据 OneWeb 披露,按照目 前的设计,星座布局包括 6372 颗 LEO 卫星和 1280 颗 MEO 卫星。同时,OneWeb 计划 在全球部署 55~75 个网关站,网络将在 2023 年 6 月之前全面运营,向全球提供宽带互联 网接入服务。
图片
OneWeb 正在分阶段布局星座系统。根据 OneWeb 官网披露,其星座正在执行第一 阶段的发射部署。第一阶段预计发射 648 颗 Ku/Ka 频段卫星,分布在高度 1200km、倾角87.9°的 18 个轨道面,每个轨道面部署约 36 颗卫星。后续,OneWeb 星座还将发射 V 频 段分布在 1200km、8500km 轨道高度的卫星。第一阶段建成后的卫星星座即能够覆盖全 球,设计每颗卫星上行 50Mbit/s,下行 200Mbit/s 的接入速度,单星吞吐量约为 7.5Gbit/s, 整个星座总吞吐量为 6~7Tbit/s,由于采用低轨道,链路传输时延仅为 30ms,与地面网络 相当。根据设计方案,OneWeb 卫星之间没有星间链路,整个系统采用的是“天星地网” 组网方式。
与“星链”计划不同的是,OneWeb 在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和市场分销等环节均采用 了战略协同的模式。通过与拥有强大研发生产能力的制造商和拥有客户资源及分销渠道的 运营商的合作,逐渐形成了完善、成熟的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体系。OneWeb 的协同模式 可以利用各公司的行业及区域优势,在短时间内形成产能和销售渠道并获得地方政策倾斜, 但利益相关方太多,协调难度较大,并且在成本控制方面处于劣势。
1.3.1.4 亚马逊 Kuiper 计划
Kuiper 星座启动较晚,在部署进度上落后于 OneWeb、星链等星座,但由于背靠亚 马逊公司,在资金和后期应用落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19 年,亚马逊推出 Project Kuiper 计划,拟投入数十亿美元发射 3236 颗卫星,其中 784 颗卫星位于 367 英里(590 公里) 的轨道高度,1296 颗卫星位于 379 英里(610 公里)的轨道高度,1156 颗卫星位于 391英里(630 公里)的轨道高度,这些卫星将为地球上的地点提供数据覆盖,范围从北纬 56 度到南纬 56 度(世界上大约 95%的人口生活在这个广阔地区当中),来为全球用户提供 互联网宽带服务。
Kuiper 星座采用纵向一体化发展模式,资金来源充足,系统建设自主化程度高。亚马 逊公司 2019 年在华盛顿雷德蒙德建立 Kuiper 研发总部,并配套有实验室、样机制造设施 和办公设计厂所,具备卫星制造条件。此外,亚马逊下属 Blue Origin 公司发展势头良好, 可以为Kuiper星座提供发射服务。亚马逊凭借在云计算领域的优势,着眼于地面通信市场, 通过发展 AWS“地面站即服务”业务,为卫星星座后期落地提供极大便利。2018 年,亚 马逊公司发布给予云计算的 AWS 地面站业务,通过云计算技术的高效数据处理能力,为公 司、政府、航天部门提供数据收发服务。从长远来看,AWS 地面站业务既可以分担 Kuiper 星座大规模部署的资金压力,也可以凭借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为 Kuiper 星座的频率落地、 容量分销等环节提前打通渠道。
1.3.2 我国积极布局低轨宽带星座,跻身卫星互联网世界强国
我国积极布局低轨宽带星座,跻身卫星互联网世界强国。卫星互联网是指利用地球卫 星星座,向地面和空中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为主的卫星系统,本质是传统航天和通信 领域的技术拓展融合,主要指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我国积极推进本国巨型低轨卫星星座计 划,以获得市场竞争先机。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两大航天集团作为我国低轨通信卫星领域 的“国家队”,各自启动了低轨通信项目“鸿雁”和“虹云”星座计划,2021 年成立中国 卫星网络集团公司统筹国内低轨通信卫星发展,GW 星座为国内目前最大的低轨通信星座。 在民间投资方面,以银河航天为代表的民间资本低轨卫星公司,将有效推动我国卫星互联 网商业化进程。
1.4 高低轨融合:卫星高低轨融合推动空天地一体化趋势
6G 发展以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为基础,高、低轨卫星融合推动发展进程。2020 年 2 月,ITU 正式启动面向 2030 及 6G 的研究工作,2030 网络技术焦点组提出 6G 网络三大 目标,明确 6G 将包含卫星网络。根据《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白皮书》,6G 需要构建跨 地域、跨空域、跨海域的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无缝覆盖。空天地一 体化信息网络是一体化高速宽带大容量信息网络,即天基、空基和陆基一体化综合网络, 它是由多颗不同轨道上、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卫星形成星座覆盖全球,并通过星间、星 地链路将地面、海上、空中和深空中的用户、飞行器以及各种通信平台密集联合,以实现 信息准确获取、快速处理和高效传输。2021 年,Inmarsat 公司提出“交响乐团”(Orchestra) 通信网络建设计划,整合其现役高轨卫星、未来低轨卫星和地面 5G 设施,打造全球性、多 维动态的综合网状网络。
图片
2 四大驱动因素催生卫星通信超千亿市场
2.1 四大驱动因素叠加,卫星通信行业步入高速建设期
2.1.1 驱动因素一:频轨资源稀缺性,先占先得
频轨资源有限且具有“先占先得”的特征,发展低轨星座具有战略必要性。卫星频率 和轨道资源是指卫星电台使用的频率和所处的空间轨道位置,是卫星系统建立和正常工作 的前提,二者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无线电只有在有限区间频段中传输耗损相对较小, 且受卫星覆盖范围、卫星高度(信号质量)、同频段卫星间距等因素影响,广阔太空中可 用卫星轨道数量十分有限。频轨资源采取国际电信联盟(ITU)先申报先使用总原则,且要 求申报后 7 年内,必须发射卫星启用所申报的资源,否则自动失效,9 年内必须投放申报 卫星总数的 10%,12 年内必须投放申报卫星总数的 50%,14 年内完成全部投放。根据《中国航天》数据披露,当前地球静止轨道(GEO)上 90%的 C 和 Ku 频段被少数国家的运营 商垄断控制,各国提交的轨道申请超过 6 万份,当前对卫星频轨资源的争夺进入白热化状 态。2021 年,为实现我国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网络构建,国资委组建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成 立,根据 ITU 披露,其向 ITU 申请计划发射的卫星总数量达到 12992 颗。
2.1.2 驱动因素二:军事价值突显,民用多场景需求释放
军用领域,低轨卫星抗干扰能力强、容错性高,在信息化战争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军事 战略意义。现代战争是陆、海、空、天、电的综合对抗,战场空间趋于多维和扩展,信息 化战场日益透明,需要一体化联合作战与体系对抗和网络对抗,这一切都离不开军用卫星 通信支持。军用卫星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容量大等优点,能更好地满足战场信息传输需 求。现阶段,美军重点发展的新一代军用卫星通信系统是“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通 信系统。SpaceX“星链”计划——巨型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项目在俄乌战争中发挥了巨大 作用。新一代的低轨道卫星容错性高,只有在所有卫星均被攻击时整个系统才会瘫痪,在 信息化作战时代,“星链”的价值不容小觑。同时,Space X 还依托“星链”的技术及发 射能力,发布为政府、国防和情报部门服务的“星盾”卫星项目,具备通信、导航、遥感 等基础功能,同时可提供数据加密传输、战场信息感知等多项服务。此外,欧盟将建设 IRIS2 宽带卫星网络用于军事、政府和公众用途;日本也将出于自卫目的建设“卫星集群”系统。 我国要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取得胜利,离不开军用卫星通信的支持,因此,需要大力发 展我国的军用卫星通信系统,并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及抗干扰、抗截获技术。
图片
民用领域,to B 及 to C 多场景需求释放推动我国通信卫星发射数量增长。1)个人用 户:国际电信联盟 ITU 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初,全球 27 亿人口尚未接入互联网,卫星 互联网可为地面网络覆盖不到的地区提供宽带上网服务,重点解决偏远地区 30%~40%人 口的宽带上网问题;与地面移动网络的服务价值链相比,卫星网络运营商可以通过减少运 营和业务支持成本,提供全球互联网服务。2)航空平台接入:航空机载通信逐渐由空对地 通信(Air to Ground,ATG)向卫星 Ku/Ka 频段过渡,我国民航客机机载网络接入业务 起步较晚,航空互联网目前尚未实现商业化运营;3)航海平台接入:传统海事卫星服务的 带宽非常小,只能满足应急需求,无法承担宽带互联网的应用,海上宽带互联网的应用拓 宽了通信卫星在海事领域的使用;4)能源平台接入:在通信基础设施落后的偏远地区进行 能源勘探和开采离不开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持,但光纤等地面基础设施很难到达这些偏远地区,卫星通信在很多情况下是唯一的通信方式,卫星互联网的介入对于能源勘探和开采行 业具有重要意义。
2.1.3 驱动因素三:产业政策密集出台,星网集团招投标落地
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中国通信卫星发射数量或将迎来高速攀升。我国在十九大报告中 明确提出建设航天强国的战略目标,将建设航天强国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目前已 推进至深入发展阶段。2020 年 4 月,卫星互联网被国家发改委划定为“新基建”信息基础 设施之一。2020 年 5 月,国家发改委提出支持商业航天发展,并扩展通信卫星应用领域。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 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进一步加速了中国通信卫星发展进程。此外,各省市也积极 推出各项针对通信卫星的卫星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及商业运营等方面的政策, 助力卫星互联网快速落地。
中美通信卫星数量差距主要在于低轨卫星星座规模差距,我国组建星网集团加速卫星 互联网规划落地。据 UCS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 5 月,美国在轨通信卫星合计 2690 颗,占全球通信卫星总数的 49.2%,美国“星链”星座建设步伐领先全球,2022 年全年发 射卫星 1722 颗;中国在轨通信卫星 67 颗,不足美国通信卫星数量的 1/40,差距主要在 于低轨卫星星座发射,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国内卫星发射数量增幅较快,通信卫星 发射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随着互联网星座的规划落地,通信卫星数量有望快速增加。2021 年,为实现我国全球宽带卫星通信网络构建,国资委组建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成立,根据 集团官网披露,其向 ITU 申请计划发射的卫星总数量达到 12992 颗。
图片
2.1.4 驱动因素四:卫星及火箭技术进步,制造成本降低
卫星制造生产成本降低助力低轨卫星互联网快速落地。1)卫星柔性智能化生产线:从 总体来看,卫星设计和制造从定制化走向标准化,生产线由单件小批量手工生产升级为高 度自动化生产,模块化生产,提高运营速度的同时实现制造成本更加低廉;2)公用平台及 模块化平台:从卫星平台来看,基于卫星公用平台及模块化平台的设计可缩短卫星研制周 期,降低研制成本,提高卫星可靠性。根据美国宇航公司估算,研制并使用模块化卫星平 台技术,卫星成本将降低 29%;3)技术进步:从卫星载荷来看,多波束天线的使用可以 减小系统成本,提高经济效益;4)工业级元器件替代:小卫星制造中部分元器件可使用工 业级元器件替代宇航级元器件以降低成本;5)火箭回收及一箭多星:通过一箭多星和火箭回收技术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发射成本。卫星成本的下降能够有效地满足我国日 益增长的通信卫星需求,推动通信卫星发射数量增长。
2.2 四大环节构建超千亿市场,行业或进入增长爆发期
卫星产业链分四大环节,呈“金字塔”型的价值链,中下游市场规模占比超 90%,中 游地面设备制造环节竞争激烈。卫星产业按照产业链划分可分为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 面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等四大领域。卫星产业呈“金字塔”型的价值链。卫星制造及 发射服务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具备技术密集、资本密集、高集成总装的特点,市场份额相 对集中,自然垄断特征明显;地面设备及卫星服务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准入门槛相对 较低,市场需求量较大,参与者较多,竞争激烈。2021 年,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发 布的关于全球卫星产业规模数据显示,卫星产业链中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设备制造 和卫星服务占总市场规模的比例,分别为 5%、2%、51%和 42%,上游与中下游市场规模 比接近 1:9。
图片
2.2.1 低轨星座建设加速,上游制造与发射环节将率先受益
通信卫星发射市场集中在发射服务领域,单位质量发射服务价格与美国相当。卫星发 射市场涉及火箭制造与发射服务两个环节,火箭制造当前仍以航天科技集团下的长征系列 为主,与资本市场关联度较弱,暂不计入测算。根据《中国航天》,“长征”系列火箭执 行 LEO 轨道发射服务价格与“猎鹰”9 火箭相当(低于 5 万元/千克);执行 GTO 轨道发 射服务价格整体低于国外运载火箭,其中“质子”M、“猎鹰”9 火箭单位载荷发射服务价 格 6 万/千克起。 我国通信卫星过去以大卫星为主,小卫星增量市场广阔。根据未来智库数据显示,大 卫星通常是专门定制化的,一颗吨量级的卫星从设计、研制到生产、测试等,往往需要 5-10 亿元甚至更多的资金投入,但其具有高通量、寿命长的优势。小卫星质量通常小于 1000 千克,与大卫星相比,小卫星体积小重量轻、研制加工周期短、建造成本低,一颗小卫星 实现从设计、制造、发射、在轨运行的全过程,一般不到十二个月。随着卫星互联网在军 工通信和民用互联网普及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在全球通信和互联 网接入、5G、物联网、太空军事能力应用等方面极具潜力,是商业航天技术和主要大国太 空和军事战略博弈的必争之地,未来通信小卫星市场空间广阔。
(一)卫星制造市场关键假设
(1)卫星数量:考虑到卫星使用寿命,需要在寿命到期时发射替换卫星,且随着星座 持续建设,新增卫星发射数量将持续增加。因此卫星数量分为替换发射数量及新增发射数 量。替换发射数量按照卫星原设计寿命进行估算,根据长光卫星披露,小卫星使用寿命约 为 5-8 年。根据 UCS 数据披露,我国低轨通信星座规划数量约为 1.5 万颗,参考 Starlink 卫星发射数量,自 2019 年 5 月-2023 年 2 月,共计发射小卫星 3878 颗,因此假设 2023-2027 年我国小卫星发射数量为 4000 颗。 (2)卫星质量:根据 StarLink 官网披露,星链小卫星的重量通常在 200kg-300kg, 因此假设国内小卫星重量为 250kg。 (3)单颗卫星制造成本:根据欧科微数据披露,小卫星制造成本约为 20 万元/kg, 因此单颗卫星制造成本约为 5000 万元。
(二)火箭发射服务市场关键假设
发射成本:根据《中国航天》相关文章披露,考虑到我国通信卫星在低轨和高轨中均 有部署,且二者发射服务费用相近,因此,假设运载火箭小卫星发射服务费用均价为 5 万 元/kg。基于以上假设,截至 2027 年,小卫星制造市场空间约为 2000 亿元,火箭发射服务 市场空间约为 500 亿元,合计约为 2500 亿元。
2.2.2 通信卫星地面设备市场有望随用户规模扩大不断增长
对于通信卫星地面设备中移动终端市场空间测算,我们给出以下假设: (1)依据赛迪智库的预测分析,截至 2018 年中国卫星通信市场约 30 多万用户,2018 年全球卫星地面设备收入达到 1198 亿美元。随着亚太 6D 卫星的成功发射,不论是替代还 是新增,中国将有 200 万以上用户的市场空间,即个人终端数量为 200 万; (2)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报告,全国应急通信领域共有约 4.5 万用户,需要约 10 万个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和约 4.5 万个卫星便携数据终端以及约 6000 个车载动中通,据此给 出应急领域终端数量; (3)根据《卫星移动通信市场现状及我国市场发展空间研究》,给出产品单价及其他 终端数量。 基于以上假设,截至 2027 年,卫星移动终端市场空间为 359.6 亿元。
2.2.3 随着应用领域渗透率提升,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市场将持续扩大
随着卫星制造发射成本降低,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卫星通信市场空间广阔。通信卫星 运营商通过运营管理通信卫星,为用户提供广播电视、通信、视频、数据等传输服务。卫 星通信、地面通信(光纤、5G)等均是不同的通信方式,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应用服务, 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发挥不同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信息通信的依赖度逐渐提高,卫星通信泛 在化的特性愈发凸显,对于构建全球无缝覆盖的一体化综合通信网具有重要作用。据Euroconsult 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全球固定通信卫星转发器出租容量为 457.8Ghz,固 定通信卫星运营行业规模为 115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全球卫星转发器出租容量为 1126.9GHz。未来行业主要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更大的有效载荷、更低的发射成本和其他技 术创新实现单位服务成本的降低,也将带动卫星转发器使用量的增加,扩大卫星通信市场。
图片
(一) 使用成本降低加速需求释放,船载卫星通信市场年均超百亿市场
船载卫星通信旺盛需求带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到2025 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206 亿元。农业部发布的《2021 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21 年末我国渔船数量为 52.08 万艘,其中机动渔船数量 35.70 万艘,且多数为远航程捕捞作业船只。此外,随着 我国海洋执法能力的增强,海监、海警等部门所需船只数量预计也将稳步增长。受限于通 信速率、资费水平、使用习惯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船载卫星通信尚未大规模普及,渗透率 较低。随着高通量卫星等技术变革的推进,卫星通信的收费标准将不断降低,促进用户习 惯的形成,船载市场有望打开空间,预计 2025 年我国船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为 206 亿元。
(二) 受益于卫星通信技术进步,机载卫星通信市场潜力巨大
国内机载通信渗透率相较国外较低,渗透率随需求释放有望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巨大。 据在线空旅网站 Routehappy 的测算,2017 年机载 WIFI 已经覆盖了全球航班中超过三分 之一(39%)的航程,其中美国的航空公司已有 71%的航程实现 WiFi 全覆盖,而非美国 的航空公司仅为 13%。目前国内机载 WiFi 普及率较低,随着高通量卫星的发展,高通量 卫星的大容量带宽、抗干扰性强及终端易于安装,将不断提升机载通信的普及程度。据 Inmarsat(全球三大移动卫星服务运营商之一)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全球已有 7400 架飞机配置卫星通信系统,到 2027 年预计将会有 23000 架商用飞机使用卫星通信系统。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的统计,截至 2021 年底,民航全行业运输飞机在册架数 4054 架,其 中窄体客机 3178 架,且大部份还未实现空地互联功能,全国民航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 9.07 亿人次,市场潜力巨大。
图片
(三) 受益于超高清视频发展,卫星广播电视市场将持续扩大
国家广播电视业务收入持续稳健增长,卫星广播用户群体不断扩大,随着超高清 视频发展,卫星广播市场将持续扩大。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披露数据,截至 2021 年底, 国家广播电视业务营收首次突破万亿达 1.15 万亿元,卫星广播用户群体不断扩大,截 至 2022Q4,卫星广播用户累计达 1.33 亿户。根据《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 科技发展规划》内容,预计到 2025 年我国超高清视频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地市级以上 和较发达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基本实现高清化,4K 超高清频道开办 20 个以上;主 要网络视听机构视频服务全部高清化,具备 4K 超高清视频播出能力探索直播卫星与互 联网电视融合发展模式,开展 4K 超高清电视直播卫星传输试验,开展 Ka 频段卫星广 播试验,卫星广播市场潜力巨大。
(四) 受益于应用场景拓展,卫星物联网将增加新的市场切入点
卫星物联网产业在未来全球物联网生态系统中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 2025 年 全球天基物联网产值可达 5600-8500 亿美元。从市场规模来看,根据英国市场研究公司 ABI Research 的预测,到 2024 年将有 2400 万台设备通过卫星实现物联网接入,而由此 产生的卫星物联网产业链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麦肯锡公司预测,天基物联网的产 值在 2025 年可达 5600 亿美元至 8500 亿美元。NSR 预测未来 10 年,未来天基物联网的 终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移动卫星通信系统(MSS)终端,另一类是甚小口径天线地球站 (VSAT)终端。这两类终端的数量将以每年超过 10%的速度快速增长,此外,亚洲将成为 天基物联网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 10%的唯一区域,到 2027 年,亚洲将成为卫星物联网市 场收入最高的区域之一,并将缩小与北美市场的差距。随着各大星座逐步建成使用低轨道 小卫星物联网的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预计会从 2020 年的不到 2 千万美元增长至 2027 年 的 1.3 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接近 70%。
3 卫星通信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亮点,上游率先受益
全球通信卫星产业链:(1)空间段-卫星制造:主要有美国、欧洲、中国、俄罗斯等 国家及地区约 20 家大中型系统集成商,为卫星运营商提供通信卫星;(2)地面段-地面设 备:主要有卫讯(Viasat)、哈里斯(Harris)、吉莱特(Gilat)等上百家公司,面向卫 星运营商和终端用户,提供地面支撑系统及应用业务服务;(3)运营服务:空间段运营服 务方面,主要有国际通信卫星公司(Intelsat)、卢森堡 SES 公司、欧洲通信卫星公司 (Eutelsat)、国际海事卫星通信公司(Inmarsat)等 40 家左右的运营商,提供通信服务 和转发器租赁,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地面段运营服务方面,主要有直播电视 DirecTV、 天狼星 Sirius-XM 等上千家公司,为最终用户提供各类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
我国通信卫星产业链:(1)卫星制造:上游原材料逐渐实现国产替代,行业市场化程 度较高,国企民企共同参与竞争;中游有效载荷与卫星平台系统:有效载荷方面,资本密 集、技术密集且壁垒较高,行业被航天科技等科研院所、军用集团及下属企业垄断,参与 民企较少,近年来民企主要进入立方星及微纳卫星载荷研制细分领域。卫星平台方面,在 标准化程度较高的部分分系统中,如星敏感器、飞轮等,参与民企较多,其他定制化需求 较高的推进、姿轨控等分系统的生产仍以科研院所、军用集团及下属企业为主;下游总装 卫星 AIT:高性能、定制化技术主要掌握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以及中科院等军工集团及科 研院所中,长光卫星等民企发展较快,批量小卫星、微纳卫星 AIT 领域涌入大量民企;(2) 地面设备:主要围绕卫星通信天线、卫星终端、射频芯片等领域;(3)运营服务:通信卫 星运营服务资金壁垒高,行业垄断显著。
3.1 卫星制造:载荷及平台为两个核心构成,国家队占主导地位
3.1.1 卫星载荷:通信卫星核心系统,国家队主导
有效载荷种类是区别卫星应用领域的重要特征,转发器分系统和天线分系统是通信卫 星的有效载荷。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卫星有效载荷价值占比约为 50%。转发器分系统可分 为弱信号放大、信号变换和末级功率放大 3 个部分,转发器相当于数据传输中介,基本功 能是将数据信息从用户方转发传递到另一方,或者将另一方数据信息回传至用户方。天线 分系统用来实现空间中的电磁波信号与电缆中的电信号的转换,功能上分为接收天线和发 射天线。
天线分系统方面,通信卫星天线分系统主要包括反射面天线、多波束天线和大型可展 开天线等。(1)反射面天线:是在通信卫星中应用最广泛的天线形式;(2)多波束天线: 已成为国内外新一代大容量通信卫星普遍采用的技术,具有增加卫星通信系统容量、简化 地面接收设备和系统灵活性高等优点,可分为反射面式、阵列式和透镜式等类型;(3)大 型可展开天线:在通信领域,信息空间向多维拓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空天地一体化信息 网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空间通信系统的能力。为实现更快速更优质的通信连接及 网络服务,未来的通信卫星需要不断提高信号强度及通信质量,迫切需要大口径的星载天 线。由于现有火箭整流罩尺寸与发射费用的限制,要求星载天线轻且收拢体积小,故大口 径星载天线必须做成可展开形式。 多波束相控阵天线是卫星天线分系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多波束相控阵天线可以利 用波束形成网络同时实现多个独立的高增益波束,是低轨卫星星座的核心载荷之一,它具 有灵活度高、扫描角域宽、可靠性高等优点,不仅可以满足广域覆盖、宽带传输,而且还 能实现随遇接入、多点通信等迫切需求。近年来,随着新型低轨宽带卫星星座的蓬勃发展, 第三代低轨星载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的工作频率开始采用Ku、Ka段并朝Q/V 等更高频发展。
转发器分系统方面,常见的通信卫星转发器有透明转发器、处理转发器和柔性转发器 等,商业通信卫星多用透明转发器,卫星通信的柔性转发技术是未来发展趋势。仅有简单 变频处理的称为“透明”转发器或“弯管”转发器,有信号解调再生等处理的转发器一般 称为“处理转发器”;柔性转发器主要采用数字化处理方式,利用灵活的星上信道化滤波 技术,借助非均匀滤波器组实现对星上信号的分析和综合,支持星上任意频段、任意带宽 之间信息交与及灵活的跨波束交互,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有效载荷存在的问题,实现频带资 源的灵活调配和管理,支持跨频段和跨波束交换等需求。航天五院 504 所研制的实践二十 号卫星 Ka 频段宽带柔性转发器是我国第一个成功在轨应用的宽带柔性转发器。 星载放大器是转发器分系统核心器件之一,固态功率放大器主要应用于低轨通信卫星 系统,行波管放大器主要应用于高轨高通量卫星系统。目前采用的高功率放大器主要包括 行波管放大器 TWTA、固态功率放大器 SSPA 以及速调管放大器三类 KPA。KPA 输出功率 最大,但带宽仅有 50~100MHz,其广泛应用于电视广播系统的上行站和一些带宽较窄的 FDMA 地面站。TWTA 输出功率较小,可支持较宽的带宽。SSPA 输出功率最小,适合于 低功率应用场景。随着固态技术和功率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SSPA 逐渐实现了大功率输出。 随着固态放大器技术的发展,SSPA 将作为 TWTA 放大器的替代产品。
图片
国内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研制单位主要为航天五院,航天科工二院及航天八院等有部分 型号研制,配套单位包括科研院所及少数具备配套能力的民企。T/R 组件是相控阵天线的 核心,T/R 组件方面,主要参与者为中国电科 13 所、天箭科技、国博电子、雷电微力、亚 光科技等;T/R 芯片方面,军工集团下属科研院所(中国电科 13 所和中国电科 55 所)占 据主要市场份额,其他主要参与者包括铖昌科技等少数具备三、四级配套能力的民营企业。 卫星通信中的高功率放大器主要采用电真空器件与固态器件,空间行波管是有效载荷的核 心部件,但由于其技术与资质壁垒较高,行业参与者较少,国内主要制造商为国光电气。
3.1.2 卫星平台:产业集中度较高,待挖掘市场潜力大
姿轨控与推进分系统是卫星平台中价值占比最高的环节。卫星平台主要分为结构与机 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电源分系统、姿轨控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测控分系统、数据管 理分系统、数据传输分系统、总体电路分系统和返回分系统。根据艾瑞咨询,卫星平台中 姿轨控与推进分系统是卫星平台中价值占比最高的环节,价值量占比约为 40%(占卫星平 台比例),其次是电源分系统,价值量占比约为 22%。
卫星公用平台模式有助于推动卫星研制向市场化发展,降低研制成本与研制周期。采 取卫星公用平台模式有利于实现从传统卫星研制模式向现代工业企业所要求的产业化、市 场化研制模式转型,对助推国家航天强国战略的落地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信卫星平台 的功能强弱对通信卫星的整体技术水平具有较大的影响。除了转发器和天线以外的卫星结 构与机构、热控制和电源等分系统,为转发器和天线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 理保障服务。我国先后研制了东方红-2、3、4、5 数种通信卫星平台,对我国通信卫星的 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片
(一)姿轨控分系统
根据艾瑞咨询信息,姿轨控分系统与推进分系统价值共占卫星平台的 40%左右,是卫 星平台中占比最高的部分。姿轨控分系统是姿态控制分系统和轨道控制分系统的总称。主 要包括姿态测量部件、控制器与执行部件,姿态测量部件包括太阳敏感器、星敏感器、地 球敏感器;执行部件包括飞轮、磁力矩器和推力器等。
1.星敏感器-卫星的“眼睛”,价值约占卫星制造的 5%-15%。星载星敏感器指应用于 卫星平台的星敏感器,截止到目前经历了 3 个阶段的发展历程。第一代星载星敏感器是 CCD 星敏感器,第二代星载星敏感器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后,此时的星敏感器采用成熟 的大面阵 CCD 作为图像传感器,第三代星敏感器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后,此时的星敏 感器采用 CMOS APS 图像传感器作为成像器件。体积、质量和功耗降低的同时精度与姿态 更新频率不断提升。在国内各对地观测卫星上,星敏感器一般均直接安装在光学相机上。 从发展趋势来看,小型化和低成本是未来航天器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微小型卫星特 别是皮纳卫星的快速发展,微小型甚至纽扣式星敏感器必然会出现在未来的航天器姿态控 制系统中。
2.飞轮:卫星的“四肢”,价值占卫星制造的 5%~8%左右。飞轮作为卫星的关键动 力部件,是保障卫星在轨寿命和任务效能的核心关键部件,卫星的有效寿命很大程度上就 取决于飞轮的寿命,其重要性如同航空发动机之于飞机。姿控飞轮是整个卫星平台结构中 最为复杂的零部件,涉及到十数个复杂学科相结合的应用。
早前国外的飞轮制造商占据了国内市场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主要研制单位为科 研院所及军工集团,自主品牌揽月机电客户包括国内 70%以上的卫星总体厂商。1)国外: 国外飞轮研制国家及厂商主要有德国的 TELDIX 和 VECTRONIC Aerospace,美国的 ITHACO、Bendix、APL、HONEYWELL、Blue Canyon Technologies 和 Rockwell Colins, 加拿大的 MSCI、日本的 JAXA,俄罗斯、英国法国、荷兰等。2)国内:主要研制单位为 科研院所及军工集团,自主品牌揽月机电客户包括国内 70%以上的卫星总体厂商。我国对 飞轮进行研究的机构主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长春光机所、航天八院等。 民企方面,民企揽月机电主要从事微小型(500KG 以下)商业卫星姿控飞轮、磁力矩器等 卫星核心姿控系统零部件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是国内专业从事卫星反作用飞轮研制的 唯一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为下游商业卫星整机厂商提供高性能、全谱系、服务好的专 业姿控飞轮产品。目前客户还扩展到了东欧、俄罗斯、美国等海外国家,实现了国产飞轮 海外供货“零”突破。
3.星载计算机及数据管理分系统-卫星的“中枢神经”:传统的卫星系统通过数据管理 中央单元加远置单元的模式,来汇集卫星系统内全部的数据信息。数据管理分系统是指用 于存储各种程序,采集、处理数据以及协调管理卫星各分系统工作的分系统。随着微纳卫 星技术的发展,卫星系统不再像传统卫星那样复杂和庞大,因此,卫星数据管理不再通过 单独设置远置单元,而是直接通过数据管理中央单元(星载计算机)来进行统一管理。 国内星载计算机、数管分系统的主要生产厂商为航天九院 771 所、772 所、航天五院 502 所及康拓红外子公司轩宇空间,配套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厂商较多、商业化程度高。航 天科技五院 502 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SpaceOS2,轩宇空间为 502 所注入资产,拥有 SoC2008、SoC2012、SoC2016 多款产品,其中 SoC2016 以及多款 SiP 星载计算机模块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片
(二)推进分系统
推进分系统为卫星轨道转移、位置保持提供所需要的推力,为姿态控制提供所需的力 矩,是卫星最重要的分系统之一,主要分为化学推进、电推进、双组元推进等。目前,双 模式系统应用最成功的是美国洛克西德·马丁公司的 S5000、S7000 与 A2100 系列卫星平台,在洛马 A2100 双模式推进系统平台中,双组元推进由英国宇航的 Royal Ordnance 公 司研制。国内双组元推进系统主要制造商为航天五院 502 所,电推进中主要制造商为科研 院所及少数民企。
(三)电源分系统
根据艾瑞咨询信息,电源分系统价值占卫星平台的 22%。该系统用于产生、存储、变 换电能的分系统,卫星上的发电设备主要是太阳电池阵,储能设备则是蓄电池,电源管理 器负责电源系统的调节、控制和保护配电器和电缆网共同实现对用电设备安全可靠的配电 控制。
1.太阳能电池阵:材料方面砷化镓电池为主要应用方向。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卫星 主要采用硅电池作为太阳电池阵的发电单元。2000 年以后,由于砷化镓电池的广泛应用, 硅电池在空间的应用逐渐减少。但是,近年来随着商业航天等空间资源开发需求的增长, 对低成本、批量化、快节奏的能源需求也日益增加,由于具备产业化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硅电池依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太阳电池阵的结构型式也 经历了从体装式到展开式,基板从刚性到柔性化的转变和发展。体装式太阳电池阵主要应 用在微小卫星上;刚性展开式太阳电池阵适用于绝大部分地球探测卫星,柔性展开式太阳 电池阵主要在空间站和火星着陆器上应用。
2.蓄电池:近年来,锂离子电池由于其比能量高、自放电率低、充电效率高、无记忆 效应等优点,在国外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航天器领域,国内卫星电源分系统的机构 主要为科研院所、军工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美国 Eagle-Picher 公司是氢镍电池的主要生产 商,其产品在航天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美国另一家电池公司 Yardney 公司主要生产军用 和航天用锂离子电池;法国著名的从事锂离子电池研制的 SAFT 电池公司,早在 1996 年便 开始了航天用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已成功研制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用于混合型动力 汽车和航天领域。此外,英国 AEA 电源公司与日本航天开发局均为全球蓄电池的主要生产 厂商。我国从事电源分系统的厂商包括航天科工十院梅岭电源、航天科技 811 所、天津电 源研究所及中国卫星、航天电源、电科蓝天。民企方面,馥昶空间是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专 注于卫星电源系统的创业公司。
图片
(四)结构与机构分系统
卫星材料向着提高材料性能、减小结构质量、满足使用性能和降低制造成本等方向发 展,高强度镁基合金、铝锂合金及高模量碳纤维、记忆合金等材料是未来的发展需求。卫 星结构的主要原材料为铝合金、钛合金和碳纤维等,由于卫星工作环境及功能的特殊性对 其性能要求较高。Sputnik-1 卫星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等早期小卫星结构大多采用变形 铝合金,5005、5052 铝合金被用于被评为 2014 年十大科学突破的 CubeSat 立方体纳型 卫星结构制造。随着人们对卫星结构材料比刚度要求的提高以及防腐工艺的进步,镁合金 逐渐开始应用在小卫星结构中。材料比刚度和尺寸稳定性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促进了碳纤维 增强复合材料在小卫星结构中的大量应用。近年来,随着 3D 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及 3D 打 印工艺的日益稳定,基于 3D 打印工艺的金属粉末材料也逐步应用到卫星结构上。
卫星结构系统主要原材料及部组件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市场化程度较高。碳纤维方面, 主要生产厂商有光威复材、中复神鹰、中简科技、恒神股份和楚江新材等,均具有制备高 性能碳纤维的能力,光威复材与中简科技的产品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铝合 金方面,应流股份的部分高端产品用于卫星载荷框架及超常规硬度载荷托板等结构件;钛 合金方面,由于高端钛合金行业具有较高的资质和技术壁垒,国内高端钛合金生产商较少, 宝钛股份、西部超导和西部材料市场占比较高。
(五)测控及数传分系统
近年来测控与数传分系统逐步实现一体化,国内从事测控及数传分系统的主要单位包 括航天电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欧科微、天津迅联、京济通信、航天驭星等 企业。测控分系统是遥测、遥控和跟踪测轨分系统的总称。遥测分系统:采集星上各种仪 器设备的工作参数,并实时或延时发送给地面测控站,实现地面对卫星工作的监视;遥控 分系统:接收地面遥控指令,直接或者经数据管理分系统传送给星上有关仪器设备并加以 执行,实现地面对卫星的控制;跟踪测轨分系统:测定卫星运行的轨道参数,以提供地面 系统和遥感卫星用户使用。数传分系统是对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的分系统。
(六)热控分系统
热控分系统:根据艾瑞咨询信息,热控分系统价值约占卫星平台的 7%,大多数卫星都 采用被动为主、主动为辅的热控模式。该系统用于控制卫星内外的热交换过程,使星上设 备和结构部件的温度处于要求的范围内。主动热控包括电加热器和制冷器等,被动热控包 括热控涂层、热管、隔热垫片等。科研院所中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研制出 30 多种热控涂层, 并成功地应用于我国已发射的各类航天器上,民企中上海沪工控股孙公司璈宇机电,是一 家以卫星电子装联、热控实施、射频组件、卫星地面测控设备生产的产品供应商,用户广 泛分布于以卫星研制任务为主的航天单位中。
3.1.3 卫星 AIT:卫星制造关键环节,小卫星批量生产为发展趋势
卫星 AIT 环节的流程设计决定了其研制周期,好的 AIT 流程是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研 制成本的关键环节。卫星总装、测试及试验是继卫星总体设计、分系统系统设计及研制之 后的卫星系统研制的重要环节。这三个环节统称为卫星研制的 AIT(Assembly Integration and Test)环节。卫星 AIT 过程系统多、专业多、工序多,生产模式以种类多、批量小、 系统多、流程长为主要特点。除去卫星设计方案确定及论证,一颗大卫星 AIT 周期约为三 年左右,1)分系统设计、生产及验证需要约 6 个月;2)研制与试验需要约 18 个月,3) 生产、总装、试验、发射,一般需要 12 个月的时间。而传统小卫星的 AIT 环节时间周期约 为半年或更长时间。
图片
3.2 地面设备:市场空间广阔,参与者较多
通信卫星地面设备主要包括地球站及终端设备,参与者数量较多,主要围绕卫星通信 天线、卫星终端、射频芯片等领域。(1)地球站: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地面通信设备,统称 地球站,包括了维持卫星在轨道上正常运行和支持用户通过卫星转发器实现用户间通信的 所有地面设施。按照用途或功能可分两类。一类是卫星测控管理地球站,其任务是对在轨 运行的卫星进行测控和管理,它包括遥测跟踪和指令(TT&C)站、在轨测试(IOT)站、 入网验证(ESVA)站和通信检测(CSM)站等;另一类是卫星应用系统地球站,其任务是 与卫星一起组成卫星通信网,提供卫星通信业务,它包括中心站、地区站、信关站、中转站和用户站等。按安装方法及设备规模地球站可分为固定站、移动站(船载站、车载站、 机载站等)和可搬移站(在短时间内可拆卸转移)。(2)终端设备:用户终端设备主要包 括卫星电视终端、卫星无线电终端、卫星宽带终端、卫星移动通信终端等组件和产品。
3.3 运营服务:卫星运营资金壁垒高,行业垄断显著
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可分为空间段运营服务和地面段运营服务。(1)空间段运营服务: 包括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是指将自有或租用的卫星转发器资源向卫星使用者出租 出售,以供卫星使用者利用该卫星转发器资源进行相应应用的业务。(2)地面段运营服务: 包括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卫星固定通信业务及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VSAT)通信业务, 即运营者利用合法使用(自有或租用)的卫星转发器资源,组建相应类型的卫星通信网设 施或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多媒体通信等通信业务。
通信卫星运营服务资金壁垒高,行业垄断显著。根据工信部的公开发布信息,截至目 前,我国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信卫星、中交通信等 6 家企 业取得卫星通信相关的基础电信经营许可证,其中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信卫星取得 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经营资质。取得国内甚小口径终端地球站通信业务(增值电信经营 许可证)的企业数量则相对较多。中国卫通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 源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提供卫星通信转发器资源出租出售业务,其子公司鑫诺公司拥有 国内唯一自主可控的全球卫星宽带通信网——“全球网”,依托“全球网”的海洋覆盖, 推出海上卫星通信品牌“海星通”,为海洋用户提供海上通信应用服务。
图片
4. 重点公司分析
4.1 原材料/元器件/芯片模块组件:中简科技/铖昌科技/天奥电子/国博电 子
(一)中简科技——国内高性能碳纤维领跑者
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始终围绕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 目前是国内高性能碳纤维的领跑者,获批工信部制造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目前公司是专业 从事高性能碳纤维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领先 的军用高端碳纤维制造商。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4.1 亿元,同比增长 5.7%;归母净 利润为 2.0 亿元,同比降低 13.4%。 技术领先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布局航空航天助力未来高成长。1)公司批量稳定生产的 ZT7 系列碳纤维性能优越,质量稳定性高,且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为后续发展提供技 术保障;2)公司积极布局航空航天领域,募投扩产巩固市场地位。公司拟建设具有 1500 吨(12K)高性能碳纤维及织物产品产能的产线,是公司主打航空航天领域产品应用的重要 战略布局;3)1000 吨/年国产 T700 级碳纤维扩建项目已通过客户等同性验证并投产,项 目的建成将使公司在产能规模、技术等级和应用水平等方面,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公 司产品满足不同高端客户和业务发展的需求,未来业绩值得期待。
(二)铖昌科技——T/R 芯片核心供应商
公司是 T/R 芯片龙头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探测、遥感、通信、导航、电子对抗等领 域。公司主营业务为微波毫米波模拟相控阵 T/R 芯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主 要向市场提供基于 GaN、GaAs 和硅基工艺的系列化产品以及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1 亿元,同比增长 20.6%;归母净利润为 1.6 亿元,同比增长 251.7%。 公司技术积累深厚,产品水平先进,是国内从事相控阵 T/R 芯片研制的主要企业,是 微波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创新链的典型代表。1)公司注重技术创新,在相控阵 T/R 芯片领 域已具有较为突出的实力,在行业内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未来市场开发潜力较 大;2)稳步增长的国防预算为雷达市场增长提供支撑,国防信息化战略有力推动相控阵雷 达发展,相控阵雷达是军用雷达的主流技术趋势,公司相关业务有望受益;3)全球卫星争 夺战拉开序幕,卫星市场进入爆发期,中国航天企业快速布局。由于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 十分有限,世界各国已充分意识到近地轨道和频谱的重要性。卫星互联网与 5G 建设有望推 动星载 T/R 芯片需求增长。
图片
(三)天奥电子——时频领域龙头企业
公司是时频领域龙头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时间频率、北斗卫星应用等产品的研发与销 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公司已成为国内综合实力强、产品种类齐全、技术水平 领先的军用时间频率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之一,是我国原子钟、军用时间同步设备和系统主 要供应商,在民用领域的地位也不断增强。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0.4 亿元,同比增 长 13.8%;归母净利润为 1.2 亿元,同比增长 16.7%。 公司是国内主要的铷原子钟批量生产企业,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受益于国产 替代与 5G、信息化建设等下游需求增长,公司业绩未来可期。1)我国对网络安全和核心 关键器件自主可控的要求日益迫切,中美贸易战使举国上下对于核心技术关键领域自主可 控的重要性形成了全民新共识,这将使时间频率产品国产化替代加速,有利于公司所处行 业的发展。2)我国大力推进新基建,5G、物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 施建设对时间同步需求更为广泛,这将拉动时间频率产品的民用市场需求。3)公司拥有完 整的时间频率系列产品线,各类产品均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四)国博电子——T/R 组件龙头
公司是 T/R 组件龙头企业,目前国内能够批量提供有源相控阵 T/R 组件及系列化射频 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领先企业。公司主要从事有源相控阵 T/R 组件和射频集成电路相关产 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包括有源相控阵 T/R 组件、砷化镓基站射频集成电路等, 覆盖军用与民用领域。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5.1 亿元,同比增长 13.4%;归母净利 润为 3.7 亿元,同比增长 19.5%。 军品方面,T/R 组件为雷达核心高价值部件,应用领域拓展催生百亿市场;民品方面, 5G 基站建设加速叠加国产替代带动射频产品需求释放。(1)T/R 组件是有源相控阵雷达 的关键部件,约占雷达总成本的 40%,随着有源相控阵渗透率逐年提升以及下游领域(机 载、舰载、星载和弹载)拓展,预计 2025 年我国军用雷达对应的 T/R 组件市场规模约为 167 亿元,2022E-2025E 年 CAGR 约为 12.10%;(2)目前射频集成电路市场主要被国 外厂商垄断,国产替代需求愈发突出,公司布局毫米波、GaN 芯片及模块,主攻移动通信 基站,与同行企业在应用领域方面呈现差异性布局,有望随国产替代加快进一步提高市占 率。
4.2 载荷及平台:佳缘科技/航天电子/天银机电/康拓红外
(一)佳缘科技——信息化及网络安全行业优质民企
公司是一家信息化服务及网络信息安全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业务专注于国防军工、 医疗健康和政务服务领域。公司相关产品实现了安全领域自主可控,并突破了卫星测控组 网、卫星对地高速数传、星际链路和广播分发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防护和加密的技术。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3.2 亿元,同比增长 66.3%;归母净利润为 0.9 亿元,同比增长 75.7%。 公司软硬结合,全产业链覆盖智能信息化业务,受益于国防信息化与下游高景气度, 公司有望迎来良好发展机遇。1)在技术储备方面,公司通过多年的积累与研发,在星载抗 辐照软硬件平台开发、星际链路、机载综合平台和基于 GPU 的高速数据等领域形成了竞争 力较强的安全防护技术;2)自主可控和军工信息化作为我国实现国防信息化加速发展的重 要途径,将推动军工信息化市场不断扩大,为行业内企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编码技术为各重点单位提供网络安全服务,同时还将提供更丰富的军工信息化管 理系统解决方案,加速军工信息化领域布局,提高公司的服务能力及市场份额。
图片
(二)航天电子——航天电子产业龙头
航天电子产业龙头。公司航天产品业务为航天电子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 主要包括遥感信息系统、卫星应用等系统级产品;遥测遥控设备等专业设备;军民用集成 电路、传感器、继电器、电连接器、微波器件、精密机电产品等器件产品,产品主要应用 于运载火箭、飞船、卫星等航天领域。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59.9 亿元,同比增长 14.1%;归母净利润为 5.5 亿元,同比增长 14.8%。 公司始终在传统优势领域内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市场份额稳中有升。1)公司本级和多 家子公司具有承担各类航天及型号产品配套生产任务资格和能力,拥有完善的研发、生产 和试验等保障条件,能够及时有效满足用户需求,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2)航天 测控通信、机电组件、集成电路、惯性导航等是公司传统优势专业,并保持着较高的配套 比例,市场份额基本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三)天银机电——星敏感器核心供应商
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商业运营的恒星敏感器生产厂商。子公司天银星际是依托清华大学 20 多年空间技术积累,主要产品包括纳型、皮型两大系列星敏感器,目前已有 190 多台产 品无故障在轨运行,在国内商业卫星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应用的卫星包括吉林一号卫星高 分卫星、月球探测卫星、全球多媒体通信卫星、鸿雁卫星、科学探测卫星、立方星等。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0.4 亿元,同比增长 15.7%;归母净利润为 1.0 亿元,同比下降 21.9%。 公司在星敏感器行业具备研发优势、经验积累及批产能力,受益于卫星互联网加速落 地。1)研发优势及经验积累:天银星际的研发人员来自于拥有 20 年空间技术的清华大学 技术骨干,且目前已有 190 多台星敏感器产品无故障在轨运行的先发优势和经验数据。天 银星际顺应卫星互联网市场发展方向,提高星敏感器自动化生产水平,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2)公司具有批产能力:天银星际将重点巩固国内市场占有率,开展产品批量生产线研发, 国外以广撒网多布点模式促进多方合作项目开展,同时争取与客户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 以逐步实现产品批量化目标。天银星际目前产能达 500 台套/年以上,公司将根据市场需求 进行产能扩张。2021 年天银星际的英国和南非客户已进行复购产品。
(四)康拓红外——星载计算机核心企业
公司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智能装备领域的产业发展平台、体制机制创新平台、 资产证券化平台,将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幅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公司子公司 轩宇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在智能测试仿真系统、微系统及控制部组件等领域取得了良 好的成绩,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形成了各级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目前,轩宇空间整体业 务在行业内位居前列,技术居于国内领先水平。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2.9 亿元,同 比增长 13.5%;归母净利润为 1.13 亿元,同比下降 27.0%。 资产重组后,新注入航空航天及核工业领域业务推动公司业绩增长。1)轩宇空间凭借 多年在产品领域的深耕,其产品和品牌受到了市场的认可,积累了包括航天科技集团和航 天科工集团下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等企业和科研院所等优质客户。2)轩宇空间一直走 在我国航天复杂系统测控仿真领域、自主可控宇航高性能芯片和商业航天卫星核心部组件领域技术前沿,品牌影响力突出。3)轩宇空间已打造了相对丰富的产品体系。在智能测试 仿真系统领域,轩宇空间拥有年产系统集成产品 400 套的生产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从设 计、研发、制造到运行环节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图片
4.3 卫星 AIT:中国卫星/上海沪工/长光卫星
(一)中国卫星——国内卫星研制与应用龙头
公司作为航天领域的领军企业,目前深耕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两大主业,并持续完善 产业布局。公司宇航制造业务定位于航天器系统集成商和部组件提供商,卫星应用业务以 卫星信息综合服务为核心,定位于终端制造、系统集成与信息运营服务并重的综合型信息 提供商。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70.6 亿元,同比增长 0.7%;归母净利润为 2.3 亿元, 同比下降 34.0%。 公司是航天科技集团唯一上市卫星总装集团,为我国小卫星及微小卫星研制龙头企业, 受益于卫星互联网快速发展,公司未来有较大成长空间。1)公司作为“微小卫星研发国家 队”,拥有强大技术积淀和先进管理经验,面向军民用市场提供基于军民通信卫星的系统 集成及终端产品,在行业内有强劲竞争力;2)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预计不断扩大, 增速预期保持较高水平,乘我国卫星互联网的东风,公司低轨星座业务,尤其是卫星通信 领域业务或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二)上海沪工——卫星总装及制造核心供应单位
公司的航天业务板块由两部分构成,包括航天装备制造平台与卫星业务平台。其中河 北诚航是我国多家航天总装单位的核心供应商。公司设立上海沪航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 卫星业务平台,为商业卫星提供配套产品及服务。目前公司主要业务覆盖商业卫星总装集 成、部分航天产品核心部件设计及制造等,公司具备专业的商业卫星 AIT 生产能力,同时 沪航卫星对外投资设立子公司涉及主要业务包括宇航相变类热控产品领域。2021 年,公司 营业收入为 13.1 亿元,同比增长 20.8%;归母净利润为 1.4 亿元,同比增长 18.7%。 公司本身竞争优势叠加外部商业航天发展热潮,推动其航天业务稳步增长。1)本公司 下属的航天企业通过多年来的技术积淀和试验获得的经验积累,使其可以满足相关装备对 于技术和生产能力的要求,公司产品长期保持稳定的高良品率;2)本领域市场具有“先入 优势”特点,装备一旦定型后,为了保证航天生产体系的延续性和稳定性,需方不会轻易 更换其主要装备的供应商,本公司下属的航天企业经过多年的业务培育,在合作资源与工 艺技术方面已形成先发优势,与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配套关系,相应产品可 在较长期间内保持优势地位。
(三)长光卫星——卫星全产业链核心民企
公司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 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公司自主建设并运营管理着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 卫星星座——“吉林一号”,能够为客户提供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 率、快速广域覆盖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 同时,公司还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卫星制造及相关服务。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3.1 亿元,同比增长 198.5%;归母净利润为-2.2 亿元,同比减亏。 公司是一家尚未盈利的商业航天公司,受益于商业航天快速发展及下游需求释放,公 司有望实现盈利。1)公司依靠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在高性能、低成本的卫星研制、星座 运管及任务规划、遥感影像的快速生产、遥感数据智能解译等领域持续取得技术突破,形 成了多项核心技术;2)卫星及应用产业为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推 动产业健康发展、增强企业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国家及相关部门不断规 范行业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并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将对公司 经营发展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图片
4.4 运营服务: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中国卫通
(一)中国卫星网络集团
“星网”集团统筹国内低轨卫星频轨资源,为国内低轨通信星座龙头运营商。2020 年 4 月 20 日,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列为新基建中的信息基础设施,意味着以低轨卫星通 信系统为代表的太空基础设施建设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标志着 2020 年成为我国卫星互联 网建设元年。2020 年 4 月 28 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的公告,新组建的“星网”公司总部落地河北雄安新区,注册资本 100 亿元,“星网”是 国资委公布的央企名单中仅次于电信、联通、移动之后的又一家通信运营商。“星网”集 团将统筹我国低轨卫星的频率和轨道资源,随着星座建设完成,提供卫星通信运营服务。 “星网”集团下设创新研究院、应用研究院、系统研究院,其中系统研究院主要负责低轨 通信星座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应用研究院负责提供卫星通信服务及数据服务。
(二)中国卫通
资源优势突出,国内卫星通信服务龙头地位稳固。公司背靠航天科技集团,主营卫星 空间段运营服务,主要提供卫星广播电视和通信业务,拥有工信部颁发的《基础电信业务 经营许可证》以及 14 颗在轨卫星,是我国唯一拥有自主可控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资源的基础 电信运营企业。根据公司公告,公司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 营商。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26.3 亿元,同比下降 2.8%;归母净利润为 5.7 亿元,同 比增长 17.1%。 行业垄断特征明显,公司具备先发优势卡位核心环节,三大应用场景铸就卫星通信产 业年均超百亿空间,公司布局全面有望充分受益。1)船载卫星通信市场随技术进步降低使 用成本,加速需求释放,预计 2025 年我国船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为 206 亿元,公司海洋 通信服务系统“全球网”,覆盖全球 95%以上主要航线,船载通信业务将充分受益;2) 卫星通信随技术进步逐渐成为民航客机互联网接入服务的主流,国内机载通信渗透率相较 国外较低,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已成功开展宽带卫星互联网飞机验证飞行,并与航空公司 达成合作意向,卫星航空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加速推进;3)随着超高清视频发展,广播电 视节目卫星传输的带宽需求不断增加,卫星广播用户群体不断扩大,公司作为国内卫星通 信广播龙头企业,有望充分受益于卫星广播市场发展。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