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的教堂之城,索菲娅教堂是网红,被拆的圣尼古拉才是经典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中国最洋气、最早进入近代化的城市之一,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是国际性商埠,远东金融中心之一,1922年,哈尔滨有三十多个国家的二十万余侨民在此居住生活,是一个有浓厚欧陆风情和历史人文魅力的城市。
图片
始建于1898年的中央大街,1400多米长的街道上分布着七十多栋欧式建筑,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等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建筑流派在这里都能找到身影,被称为“亚洲第一街”。
图片
整条步行街都是由这种大小如俄式小面包的花岗岩方石砌成,据说当年修建的时候造价十分惊人,一块方石的价格就达到了1块银圆,总计用了87万块,今天看仍然精巧光亮。
图片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哈尔滨,大街上这些白皮肤、黄头发的外国人为这座城市留下了特殊的历史记忆,是哈尔滨欧式生活的缩影。
图片
哈尔滨的老街道、老建筑有着厚重的历史感,但留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遍布全市的老教堂,当年大量涌入的外侨,也带来了他们的信仰,1898年诞生了第一座教堂,哈尔滨教堂最多的时候有70多座,除了有“东方小巴黎”的美誉外,哈尔滨还被称为中国唯一的“教堂之城”。
图片
据说当时每到敲钟的时候,全城大小几十座教堂的钟声都会同时敲响,这“来自天堂”的钟声飘出教堂的穹顶,回荡在哈尔滨的上空,让这座城市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和异国风情。
图片
经过百年的历史变迁,如今哈尔滨还遗留有20余座教堂,走在哈尔滨的大街上,依然可以看到这些美轮美奂的老教堂的身影。
图片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1930年开始建造,用了五年时间建成,是一座经典的俄式建筑,红色的外墙、金色的十字架、独特的洋葱头房顶以及巴洛克式塔楼,透出如工笔画般的细腻、精致,散发着温情的宗教气息,是哈尔滨一处不可或缺的风景和记忆。
图片
图片
地标:果戈里大街和革新街交口处,乘坐7路,8路公交车在革新街下车。
圣•伊维尔教堂
教堂建于1908年,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曾是俄国远东军区的随军教堂,在教堂西北20米处,保存有建于1924年的教堂附属孤儿院,是哈尔滨唯一保存有附属建筑的教堂,虽然有些沧桑、斑驳,但依旧难掩曾经的贵族气质
图片
伊维尔教堂在文革期间曾遭受严重破坏,标志性的七个洋葱头被拔除,内部四周精美的壁画被刷上了大白,长期当作仓库使用,幸运的是主体结构被保留下来。2017年哈站北广场进行规划改造,教堂得以重新修复后大放光彩,深藏在哈市人们灵魂深处的记忆被重新唤醒。
图片
图片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霁虹街,就在哈尔滨火车站旁,地铁公交均可抵达。
圣母守护教堂
又称圣母帡幪教堂,建成于1930年,它静谧优雅、线条流畅、拱顶错落,巨大的“洋葱头”穹顶气派厚重,穹顶下12扇弧形采光窗典雅精致,教堂四角4个半球体穹顶设计得小巧玲珑,有浓郁的希腊拜占庭风格,让每一位参观者过目不忘。
图片
图片
教堂在文革中遭到了破坏,先后被新华书店、马戏团占用。1982年国家拨款修缮了教堂,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哈尔滨东正教会所在地,教徒们会在主日前来进行宗教活动。
图片
图片
地标: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乘13、14、74等路公交车在医大一院站下车。
哈尔滨,曾是犹太人栖息的乐土,十九世纪末,世界反犹浪潮高涨,很多犹太人来到哈尔滨,最多的时候达到两万多人,最后一位犹太人1985年在哈尔滨辞世,他们把信仰带到了这里,在哈市建造了犹太总会堂和犹太新会堂两座会堂。
犹太总教堂
教堂建成于1909年,因为外埠的犹太人每逢重大节日也要来这里做礼拜,所以这个教堂又称总会、总教堂,是当年犹太人在哈尔滨活动的重要遗迹,这里现在是音乐厅,经常举办室内乐和交响音乐会。
图片
图片
地标:哈尔滨原炮队街44号(今道里区通江街82号),15路、13路、126路、2路、K2路等公交车均可到达。
犹太新会堂
新会堂始建于1918年,是中国最大的犹太会堂,典型的犹太建筑风格,有巨大的双圆心穹顶和长长的柱廊、开阔的大厅,走进教堂,古朴厚重的历史气息会扑面而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空间。
图片
图片
地标: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162号,公交21、105、116路经纬街站下车即是。
德国路德会教堂
该教堂也叫尼埃拉依教堂,建于1914年,与哈市的拜占庭式东正教堂迥然不同,是一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简洁明快,少用雕饰,暗红的加厚墙壁与翠绿的屋顶构成鲜明的色差,是当年哈尔滨规模最大的一座侨民基督教堂。
图片
下图为民国时期的哈尔滨德国路德会教堂,图中最左侧尖顶建筑即是该教堂。
图片
地标: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252号,乘6、10、13、14等路公交车在医大一院站下车步行约150米可达。
呼兰天主教堂
教堂建于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主持修建,哥特式建筑风格,有左右对称的五层双塔型钟楼,两塔中间曾悬挂一口黄铜大钟,每天早晚各响一次,钟声响彻全城,因其外观跟巴黎圣母院极其相似,也被称为东方巴黎圣母院。
图片
图片
教堂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塔楼与钟楼顶尖被扒掉,铜十字架被砸毁,铜钟也被摘走。教堂曾长期被中学占用做了仓库,后来信徒捐献125万元,对天主教堂进行了重新修复。如今,天主教堂已成为游客到呼兰必游的一处美景。
图片
图片
地标:哈尔滨市呼兰区亿兴路与东府路交叉口处
圣索菲亚教堂
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曾经有两座,第一座始建于1907年,最初为修建中东铁路的沙俄第四步兵师随军教堂,因面积小,于1923年9月在其右侧又重建了第二座,历时9年建成,就是现在看到的这座。
图片
1931年正在建设中的圣索菲亚教堂,左侧就是第一座索菲亚教堂。
图片
第一座教堂已经不复存在,它的遗址就是现在圣索菲亚教堂北侧的钢结构建筑,其形状跟历史照片中的第一座教堂非常相似。
图片
图片
圣索菲亚大教堂古朴典雅,装饰精美,饱满而巨大的洋葱头大穹顶宏伟壮观,为远东最大的东正教堂,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的拜占庭式建筑。
图片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七座乐钟全部遗失,六处十字架全部被拉倒,墙面破损严重,教堂隐没于周围的民宅之中面目全非。1997年,哈尔滨用了80天将饱经沧桑的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原貌,更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
图片
地标: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可乘1、5、20、61、113路公交车兆麟街站下车后步行可达。
圣·尼古拉大教堂
哈尔滨是国内唯一的教堂之城,尚存的20多座教堂中最著名的要数圣索菲娅大教堂,已经成了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游人必到的打卡点。殊不知,索菲娅只是当今的网红,五十多年前被拆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才是哈尔滨建筑的永恒经典。
图片
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建于1900年,设计方案在圣彼得堡完成,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教堂是一座古典哥特式八面体木结构建筑,以规模宏伟,造型美观,建筑精巧而闻名于世,成为世界卓越建筑作品之一。
图片
当年修建时,教堂内部的圣物、圣像及大钟都来自于莫斯科,连所有的红松木都是从遥远的大洋彼岸加拿大运来。
图片
图片
以圣·尼古拉大教堂为中心的圆型广场,向东、西、南、北、东北、西北辐射出了六条马路,使大教堂成为了整座城市街道的汇聚点,自身的八角形布局,再加上教堂处于周围的最高处,来自不同方向都有着良好的视觉效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继圣·尼古拉教堂之后,教堂广场周围陆续修建了诸多哈尔滨历史上的经典建筑,莫斯科商店(今天的博物馆)、新哈尔滨旅店(国际饭店)和波尔沃任斯基医院(哈尔滨少年宫)等,共同构成了良好的广场空间,圣·尼古拉大教堂成为众星捧月般的城市中心。
图片
这座艺术价值非凡的教堂本该跨越时代,将城市记忆世代相传,但非常可惜的是最后仍然没有逃脱被毁的命运。
图片
1966年8月23日,一个秋天浮躁的日子,以哈军工学生为首的红卫兵们爬上了教堂屋顶,折腾了很长时间也没能将十字架拆掉,最后动用各种工具,包括消防车、卷扬机才将教堂彻底拆毁,教堂内的文物也多毁坏散失,曾作为哈尔滨异域文化重要象征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消失了。
图片
哈尔滨红博广场,圣-尼古拉教堂遗址所在地,教堂被拆除后两年,这里建了一个有林彪题词的文革纪念塔,被命名为“红塔”,因形状像冰棍,又被俗称冰棍塔,1972年被拆除。以后的二十多年里这里只是一个空旷的环岛花坛,1997年在教堂遗址上建了阳光大厅,一个不伦不类四不像,一直被哈尔滨市民吐槽的建筑。
图片
有关部门曾经计划恢复圣.尼古拉大教堂这个地标性建筑,2007年,在哈尔滨市郊的伏尔加庄园,按原图纸1:1比例复建了圣·尼古拉大教堂,成了伏尔加庄园的标志性建筑,但给人感觉形似而神不似。
图片
图片
消失了的东西永远不会再回来,圣.尼古拉大教堂已经成为哈尔滨人心中永远的痛。
图片
欢迎关注慕士塔格的季风,让我们一起去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