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张淑珍的茶树人生——扎根

编者按:我国的茶叶大多产自南方,处于北纬33°线上的商南,历史上并不产茶。共产党员张淑珍,大学毕业后扎根秦岭山区,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致力于南茶北移工作,成功让茶树在商南生根发芽,并通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让商南茶香飘四方,带动当地贫困群众依靠茶业走向富裕,成为商南茶的“常青树”。商洛新闻网推出四集系列报道《共产党员张淑珍的茶树人生》,本期推出第一集《扎根》。
图片
张淑珍在茶园指导采茶
1961年春,二十多岁的张淑珍即将从西北农学院毕业,这位来自河南省太康县的姑娘,在陕西历经几年的学习后,已经适应了大西北的生活。在她的心里,默默对于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秦岭产生了一颗敬畏之心。
毕业分配时,她和恋人焦永才都有机会留在西安工作,不过焦永才却选择了大家都嫌条件艰苦而不愿意去的商洛。“你不是说打起背包走天下,哪儿需要哪安家,最艰苦的地方最需要人,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所学来改变它。”“祖国的山河无处不娇,关键在她的儿女如何去打扮她?”在焦永才的影响下,他们选择了偏远的陕南山区商南。
初夏,他们从秦岭北麓乘坐一辆拖拉机,经蓝关、穿秦岭、过武关,在坑坑洼洼、尘土飞扬的山路上整整颠簸了一天半,才来到他们将要工作的地方。
图片
张淑珍和爱人焦永才年轻时的合影
商南地处秦岭腹地,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过去当地群众经常用“九山半水半分田”来形容。在县里报到后,张淑珍被派遣到县农林综合站工作,而这里的条件比她想象的还要艰苦。单位安排她的第一项任务便是下乡搞林业普查,所到之处,乡亲一盘腌菜要吃几天,浆粑糊汤是招待客人的稀罕饭,这种极度贫穷的现状噬咬着张淑珍的心。不到一年,她褪去了大学生的模样,完全融入了当地的农村生活。在最艰苦的那段日子,张淑珍与焦永才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在商南安了家,扎下了根。
怎样才能让乡亲们解决温饱呢?既然土地少,那能不能在荒山上做点文章,张淑珍想到了引种,如果能引进一种经济苗木落根商南,把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宝山。这对改变乡亲们的贫困状况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一天普查回来,她将这个想法大胆地告诉了站领导。
很快,站里专门划分了一亩地让她做引种试验。刚开始,一切都很茫然,也不知道哪些经济树木能在商南生长,她就不断地尝试南树北移、北树南移。从1962年起,她栽种过桉树、油茶、文冠果等,但效果均不理想。
一次,县领导梅光华来站上调研,听说张淑珍在引种经济林木,便问她:“我在安康打游击时看到山坡有很多茶树,老百姓年年采茶卖,收入提高了不少,不知道茶树在商南能不能种植?”
梅光华的话让张淑珍眼前一亮,她决定试一试,并找来一本《茶树栽培学》开始了解技术要点。
春节过后,梅光华到安康开会,就用樟木箱子带回来200株茶苗交给张淑珍。看到这些茶树苗,张淑珍如获至宝,她小心翼翼地将茶苗栽进翻了好几次的试验田里,每天都悉心照料,希望茶苗能很快冒出新绿。然而,200株茶苗竟然无一株成活。
第一次失败了,张淑珍没有气馁。随后,她又托人买了300多株茶苗栽在西岗上。不料那年赶上大旱,也无一株成活。1964年,她又将700余株茶苗栽到捉马沟,茶苗不久也是整片整片地枯死了……。就这样,反复换地方栽种,茶苗反复枯死。她种茶的希望,也是一次次破灭。
“照书移栽,这咋都活不了呢?”历经屡次茶苗引种失败的张淑珍感到很是困惑。
是不是气候的问题?一段时间,她反复到气象局查阅了历史上有记录的气象资料,对当地的最低温度及持续时间、小气候条件等进行了一次全面地了解。然而,记载的数值均没有超出教科书标注的范围。
一次张淑珍到水沟乡普查,意外地在一家坟园里发现了几株野茶树。“既然生长着野茶树,说明这里种茶还是有希望的。”这个发现让她欣喜的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
“移栽不行,不妨直接播种试试!”丈夫焦永才建议她换个思路。
当年,她托人买了10斤茶籽,一颗一颗播在苗圃,并小心地在上面覆上一层薄土。白天她经常去地里转转,生怕鸟儿啄走茶籽,晚上她给地表上面盖上一层稻草,生怕茶籽被冻着。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几十天后,疏松的苗圃地里萌出了一棵棵幼苗。“看到茶苗像娃娃一样探出头来,我的眼泪瞬间脱眶而出,真是激动。”半个世纪前的一幕,张淑珍至今仍历历在目。
萌出土的茶苗对于张淑珍来说,就像是自己的娃娃。她每天早起晚归,到苗圃除草、松土、施肥,详细记录着每天的温度、湿度、光照。在她的悉心呵护下,这些茶苗将根深扎于土,茁壮成长。几年后,也就是1970年春,一丛丛茶树可以采茶青了。
清明前夕,看着茶树枝头冒出的一片片鲜嫩的叶子,张淑珍激动得几个晚上都难以合眼。天刚蒙蒙亮,她就背着筐子来到茶园,趁着晨曦的露珠,小心翼翼地用拇指和食指将一芽两叶掰断下来,生怕弄疼了它。张淑珍说:“采茶时不能用指甲摘茶青,那样会留下很深的颜色,会影响茶叶的品相,也会影响茶汤的味道。”
“明前茶”采回来后,张淑珍借用农民的土灶、炭火和铁锅,开始炒茶,由于担心头发会掉进茶叶里,她做茶时还专门裹上头巾。入锅杀青,出锅揉捻,晾晒烘干,最后又入锅翻炒、提香。对照着教科书,就这样成功制成了3.8斤茶叶。
图片
张淑珍在茶园指导采茶
“那是我第一次制茶,茶叶喝起来有股‘青草味’,苦涩得很,但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甜,那一抹特殊的滋味,令我入口难忘。”张淑珍回忆道。
她满心欢喜地将这些茶叶分成均匀的30多份,用纸包好送到县上。而就是这30多包茶叶,佐证了茶树在商南扎根的艰辛。(作者:张永罡 张矛 孙黄荣 王秦禹)
编辑:刘婷婷 责任编辑:孙黄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