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分析:香港40层超高大厦为何突发大火,还波及了周边多个建筑?

图片
2023年3月2日晚上11时许,香港一幢正在兴建中的40层超高大厦发生火灾,火势猛烈,并迅速波及到了旁边电信大厦、远东大厦、希尔顿酒店和重庆酒店等,附近居民进行了紧急疏散撤离。起火建筑是“海员之家”前址,大楼自2018年起由著名企业家郭炳湘旗下的帝国集团投资60亿进行重新改建酒店项目,并预计建成后有500个房间。它的附近就是半岛、sogo百货。
图片
据目击者称,大楼最初起火位置疑似在最顶层,随着火势蔓延后,不断有燃烧的碎屑向四周和地面飘散。
消防接报赶到现场后设法灌救。并现场评估后,于11时39分将火警升为三级,并加派人手前往营救。在凌晨1时46分,又将火警升为四级。
图片
为啥这么大个楼说着就着并且火着的这么大?
为啥从顶往下烧还烧到了周边的建筑上去?
尽管大楼现场的具体情况不得而知,但一切火灾及其蔓延都应该遵从火灾科学,所以从火灾调查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答案可能不会超出以下几种可能:
一、关于大楼为什么起火的问题
火灾起火原因无外乎放火、失火和意外三大类。
放火是人为故意制造火灾,既可以借助汽油等助燃剂实施,也可以就地取材点燃现场的易燃可燃材料来实施。
失火存在多种可能,比如遗留火种、外来飞火或者有电气设备线路等发生了故障等点燃了可燃物。
意外通常是指出乎意料的且难防难控的现象,比如突发的雷击或者是有人们尚不认知的材料发生了自燃等。
从经验分析,此次香港大楼在深夜突发火灾,失火的可能性最大,但放火的因素不能完全排除,意外因素的可能性极小。
二、为啥从顶往下烧还烧到了周边的建筑上去?
火灾的蔓延主要是传热,传热有三种途径,一是传导,二是对流,三是热辐射。
传导是通过传热导体(通常是铁件等固体物质)实现的。
对流是通过流动介质(最常见的是空气)的流动实现的。
热辐射不需要任何介质,它是以电磁波的形式把热量传递到周边,类似于光波的传递。
香港这座40层的大厦最初起火是在楼顶,但火势很快蔓延到了楼下和周边。
蔓延到楼下的现象很好解释,这类似于当年北京央视大楼的那个火灾。起火物燃烧后,首先将周边的可燃物点燃形成更大的火势,然后这些燃烧物燃烧产生的带火残骸向下掉落,掉落后的带火残骸作为新的点火源又点燃了起接触的新的可燃物,然后形成新的起火点。
这样,从上往下的连续烧和下部新的起火点往上的重叠烧形成上下交叉的外部立体,这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大蜡烛”。
没有可燃物就不能着火,这就说明这座大厦的外墙一定是有可燃物的。比如建设装修用的脚手板及护网,比如已经挂上去的可燃的装饰板材等,是这些东西为火灾的整体蔓延提供了可燃物。
为什么会烧到周边的建筑上去呢?
这主要是飞火和热辐射在起作用。
比如,报道中所称的“半夜0点左右火势没得到控制,满天火屑随风四散,邻近的喜来登酒店顶楼有帐篷被火屑烧毁”,这种情况就是飞火在起作用。
燃烧的火焰会在周围空间形成压力差,这种压力差会导致较冷的新鲜空气从火焰底部补充进来提供继续燃烧的氧化剂,同时被加热的空气以及燃烧产生的炽热烟碳颗粒会在热气流的作用下向上部和四周飞腾,即使没风的情况下这种现象也会发生,更何况那么高的楼上部风力通常很大,这样就加剧了飞火现象的产生。
另外,即使没有飞火,较多的可燃物燃烧时会产生很多的热量,这些热量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可作用于其周围附近的物体,一些距离较近的较易燃的物质会首先被烤着。这就是邻近的喜来登酒店顶楼有帐篷被火屑烧毁的原因。
说到这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建筑在建设时要考虑防火间距,因为距离太近时一旦有一个建筑发生火灾就很容易波及到旁边的建筑。
香港这场大火给我们有如下启示:
一是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火灾预防需要加强,尤其要加强火源、电源的管理。
二是施工过程中的脚手板、护网以及楼房外墙的装饰物要尽量是不燃或难燃材料。
三是建筑与建筑之间要注意保持科学合理的防火间距。
四是楼顶及楼外要尽量减少易燃可燃物的出现。
火灾预防人人有责,希望大家注重日常防火,千万别等火灾来了后悔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