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0%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可重建听力 医教结合早期干预帮助听障儿童回归有声世界

超90%先天性听力障碍儿童可重建听力 医教结合早期干预帮助听障儿童回归有声世界
教视新闻 2023.3.3
今天是第二十四个全国爱耳日,数据显示,我国7岁以下听力障碍儿童80万人,每年还将新增加听障新生儿3万余名,其中大部分跟遗传因素有关。通过哪些手段能帮助他们重建听力?医教结合又如何帮他们回归社会?一起来看。
图片
如何保护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手中的卡片属于耳朵的哪个部位?在上海市第四聋校,九年级学生正担当小老师,通过游戏、演示、问答等方式给中低段年级学生带来爱耳护耳的知识。小小的一间教室,其实已经容纳了全校所有44名学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九年义务教育制聋校,真正招收的单纯聋哑儿童这些年越来越少。2022年,第四聋校仅招收到一位新生,目前在校的44名学生在聋哑之外或多或少合并有自闭、精神障碍、智力障碍等其他复杂问题。放眼全市,上海聋校数量从30多年前每个区至少一所逐步调整到如今还剩下四所,全部学生加起来不足300人。聋校数量锐减,招生越来越难,对老师和医生来说这样的现状却令人欣喜。
图片
图片
2001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启动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并颁布《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治方案》,孩子一出生,在产房就进行听力筛查,筛出后马上给予助听器、人工耳蜗等干预治疗,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孩子可以说话,可以进入普通学校。
图片
新生儿听力筛查普遍推开之后,治疗紧随其后。医生发现,68%的新生儿听力障碍是跟遗传基因有关,只要在6个月以内进行早期干预,对孩子发育一般不会产生影响。但有不少家长因为孩子是轻中度听损或单侧听损,忽视或选择性不干预,错过了孩子最佳的语言发育期,埋下学习及生活隐患。
图片
通过早筛查早发现,“十聋九哑”的局面一点点被打破,超过90%的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孩子通过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获得听觉和言语康复,进入正常学校接受融合教育,但仍有约8%的患儿因严重内耳畸形和听神经病变听觉康复有限,这类患儿往往还合并其他残障情况,就由特殊教育来给这些孩子“托底”。
图片
图片
随着医学发展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实施,越来越多孩子回归正常社会,“十聋九哑”成为历史,不久的将来甚至有望做到“十聋十不哑”。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针对遗传因素引起的先天性耳聋探索基因治疗,去年12月成功实施了全球第一例基因治疗药物治疗并有望推广。
图片
图片
医生强调,尽管医学的发展对先天性听力障碍有了很好的干预和治疗手段,但听力障碍伴随全生命周期,后天性听障问题不容忽视。比如反复感冒造成的分泌性中耳炎、过度紧张和耳毒性药物造成的突发性耳聋、药物性耳聋等,甚至过度听音乐、不规范放鞭炮等也会造成噪声性听力损失。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