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野中见江苏气派!致敬经典·修复电影论坛在苏州举行

图片
3月4日,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江苏省电影局主办,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承办的“互鉴与共融——致敬经典·修复电影论坛”在苏州举行。国内外众多修复专家、电影学者汇聚一堂、交流思想,在春光中感受千年古城的诗意,在百年光影中与历史对话。
图片
图片
图片
电影照进苏州,
历史的光影点亮未来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思玮,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梁勇,江苏省电影局副局长王明珠,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以及国家电影局有关处室、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广电传媒集团负责同志等嘉宾出席活动。
图片
金洁
“苏州是一座与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同频共振的城市。”金洁在致辞中表示,从中国早期电影初创时期,沿着吴风文脉的苏州文人便积极投身电影事业。而放眼过往三年,三次国际修复电影展的落地,让苏州这座有着影史文化基因的城市,与电影艺术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结。
金洁说:“电影照进城市,大银幕的每次亮起都是一部作品的再次新生。我们希望用历史的光影点亮未来,期待在影像中寻找、发现更多的江南故事,在光影中续写时代的变迁。”
图片
孙向辉
孙向辉致辞,讲述了她与苏州这座电影名城的缘分。“在举办修复影展和论坛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苏州这座每个转角都是画、每声弦索都是戏的城市,结识了在座的几位细语轻声却步履坚实的苏州人,也升华了对修复工作文化意义的认识。”
文化新地标!
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年内亮相
现场“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项目启动。未来,江南分馆将设立电影衍生品研发中心、电影档案及文创展示中心和电影创作人才实训基地,并会开展艺术电影常态化放映,以及电影艺术普及、电影展映、文创开发、数字修复和教学创作等一系列活动,还将定期组织学术交流,在文化艺术领域等方面加强合作。
图片
孙向辉形容,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是“一座集艺术电影展映展陈、电影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大成于一体的文化地标”。
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接下来他们除了聚焦电影文化遗产IP的开发,还会做电影的思政课、美育课等等,“我们希望,将来大家不光能在北京看到诸多艺术电影,在苏州同样可以欣赏到来自全世界,以及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艺术电影。”
“我们特别希望在建设的过程中,对苏州文化有所贡献。”孙向辉说,这段时间,他们已经在着手修复苏州的一些老电影。她饶有兴致地谈起,修复师在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库房里找到了一部叫做《苏州小百货》的电影,非常稀见,鲜有年轻人知道。“将来我们会把这一类片子,都作为苏州珍贵的历史记忆,修复之后展示给大家。”
孙向辉表示,她非常期待通过江南分馆的建设和发展让苏州像博洛尼亚一样形成电影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完美融合;期待老电影的放映成为城市文化的代表,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历史、文化和艺术;期待用苏州传统手工艺创新性开发的衍生品激发文化遗产的现代活力,在保护中赓续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在创新中将城市文化遗产转化为消费体验和产业发展的潜力;更期待江南分馆独具艺术品味的建筑与景观、丰富多样的电影文化活动成为苏州具有人文底色的品牌和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样态,助推苏州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城市气质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现代城市文化。
她还透露,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将于年内亮相姑苏区老城河畔的景德路。
多国电影学者争鸣,
世界视野中见江苏气派
在论坛现场,国内外专家学者,分享和探讨与电影修复相关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左衡以“‘电影城主’的设想和文化作用”为主题,阐述了城市文化与电影修复之间的密切关系。“仿佛一场因缘,电影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到苏州。江南分馆时空节点的选择,于主持其事的文化管理者,于参与其间的电影人士,一点不亚于古人在建设、经营一处园林时的用心用情。”
图片
现场播放《苏园六纪》4K修复高清修复片段
其他嘉宾也各自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丁俊杰,以“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大的不动产”为主题展开讨论。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则以经典纪录片《苏园六纪》修复为契机,解读如何打开江南文化的门与窗。
“修复电影的放映就是给观众这个机会,用最好的方式去欣赏电影艺术。”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谢伟烈感到一种责任感,他表示电影已经诞生了一百多年了,很多老旧的拷贝迫切需要修复。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策展人沙丹结合当下现象,探讨修复电影在电影节中的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国外资深的电影人——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馆长、探佚电影节联合创始人吉安·卢卡·法里内利,以及戛纳国际电影节“戛纳经典”的策展人杰拉尔德·杜乔松也从自身从业经历出发,分享宝贵经验。
现场,业界专家学者还以“共融:影像修复融合与创新”为主题,开展了两场沙龙。
图片
其中,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数字声明》联合作者、旧金山无声电影节主席罗伯特·伯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铭,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镇,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及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师蒋诗洋,以“科技赋能艺术—修复电影的理念与标准”进行探讨。
图片
在第二场沙龙“经典重焕新生—修复影像的创新开发与应用”中,与会嘉宾还谈到了热门话题AI、chatGPT对电影修复的影响等。爱奇艺算法专家蒋紫东、火山引擎视频云资深产品经理张婉莹、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郑文广、中国电影资料馆高级工程师王峥及中国电影器材有限公司修复师孙帆参与讨论。
名家分享
“电影城主”的设想和文化作用
左衡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图片
修复胶片,不但可以复现城市文明的历史,可以为今天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复原或更新的依据和逻辑,还有可能为她的每一位市民去搜集和他们生命有关的痕迹。随着大数据、AI等技术的普及,影像修复的过程、结果,都慢慢成为城市所能提供的日常性文化服务,从而,技术也可能有助于人类的情感和心理,为新的城市培养出有文化深度和温度的新市民。
每一座与电影文化有缘的城市,都该拥有这样的“电影城主”,或者是三四位文化人,或者是一二处电影馆。通过他们的创造性工作,勾连起电影创作、影像精致修复、作品展演、世界节展等活动,在热热闹闹的市场和传媒之外,在壮怀激烈的宏大叙事之外,营造一处属于电影的“园林”生态,开创一个悠然自足的流派,其实反倒更能证明文化的发达、成熟与自信。”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大的不动产
丁俊杰
(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图片
苏州这座城市能把电影修复这件事,放在自己的城市运作当中,放在自己城市的生存发展当中,说明苏州在文化这个领域上比别的城市早走了一步。
作为一个北方人,我一听到吴侬软语,就知道这是苏州人的一种修养、气质,这是中国人的一种状态。也是身在苏州之外的人,对于苏州的一种想法。所以吴侬软语这四个字,就会带给苏州很大的标识性,让苏州更具个性。
除了标识性,文化还可以彰显一个城市的格局,能让老百姓更具凝聚力。对城市来讲,文化跟百姓的日常生活、跟城市的要求密切相关,所以我说它是一种民生工程。
打开江南文化的门与窗
范小青
(江苏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图片
江南文化中的精华,无不落实在苏州园林里的每一个角落,无不嵌入了苏州园林中的每一寸空间。当年刘郎老师在用纪录片的形式表现苏州园林的时候,是吃透了江南文化和苏州园林的本质和精神的。
《苏园六纪》六个部分:《吴门烟水》,是苏州园林产生的文化背景;《分水裁山》表现出苏州园林里的山水缩写了大自然的精华;《深院幽庭》介绍园林里的建筑即住宅和庭院;《蕉窗听雨》是苏州园林中花木经营和园林意境:《岁月章回》讲述了苏州园林的兴衰及与人的关系;《风扣门环》表现的是苏州园林的养护。
《苏园六纪》打开了江南文化的门和窗,因为当我们站在这个门口窗口,无论是从里往外看,还是从外往里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苏州园林,更是苏州园林之所以能够成为苏州园林的特殊土壤、精神品相和无尽的艺术空间。
探佚电影节的历史、宗旨和选片标准
吉安·卢卡·法里内利
(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馆长、探佚电影节联合创始人)
图片
我们在修复片中所找寻的是什么?最首要的,必须是重要影片的修复,能够促进重新发现电影史的特定方面或时期;修复质量必须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而且修复工作本身必须是最先进的。什么意思呢?修复工作必须从彻底研究现存的最优素材开始,而且必须利用现有的技术作为工具,重现特定电影制作时期的确切氛围和“味道”。我们对模仿当代审美的修复完全不感兴趣,但我们更喜欢那些尊重电影的修复,包括它的脆弱性和不完善之处,而不去纠正它们,尊重胶片素材的原始性和独特性。
戛纳国际电影节“戛纳经典”的策展实践和价值
杰拉尔德·杜乔松
(戛纳国际电影节“戛纳经典”策展人)
图片
戛纳经典单元是戛纳电影节有关电影遗产的部分。这个单元创立于2004年。
我们每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期间会选出20至25部左右的电影。同时,我们在电影纪录片选片方面也很积极。每年大约会有5部纪录片入选,这些纪录片展映同样会请导演和制片到现场,目的就是在电影节期间创造出活动氛围,当然所有放映活动也会有走红毯的环节。虽然这种活动不是每晚都有,但还是数量可观,并且会和电影史还有这些影片背后的故事紧密相连,旨在突出修复影片的价值,让这些影片真正嵌入到戛纳电影节的DNA中。这样,所有这些活动就可以彰显来自世界各地新修复作品的价值。
以修复电影为桥梁——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策展经验和文化意义
谢伟烈
(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
图片
以前我们很多人看老电影的时候,都不是在一个很理想的状况下面看的,譬如说字幕、放映的设备、环境不理想。或者很多人都是经过录像、光碟,像素很低的素材来看的。那这就非常可惜,都没办法很完整地了解或者体验一部电影的魅力。
修复电影的放映就是给观众这个机会,用最好的方式去欣赏电影艺术。
另外当世界各地放映修复电影的单元或节目越来越多,证明它是有市场的,有市场才会有更多资金投入,去帮其他的电影做修复。
电影已经诞生了一百多年了,很多老旧的拷贝,其实很有迫切性去做修复工作的。
而修复电影数量增加,我们才有机会更整体更系统地去做更多重要导演的专题。比起个别观众多看几部,才能更深入了解一个导演的创作和他的特色,这对推广电影文化是很重要的。
看修复电影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温故知新,因为我们看了比较多的经典导演和经典电影,经常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大部分拍出来的片比以前的逊色,镜头啊或者故事啊镜头运动啊很多都强于现在很多电影,有点感觉是新不如旧。
那回看这些经典片观众可以提升自身的欣赏水平,创作人呢可以参考思考,这样对推动电影制作是有帮助的。
修复电影在电影节中的应用
沙丹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策展人)
图片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票的时候,几千张票几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便售罄了,抢票的激烈程度应该是春节档的10倍以上。整个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上座率高达82%,这个数字其实是远超商业电影上座率的。而电影票的售出并不意味着电影消费的结束,购买电影周边产品、集卡盖章等,已经成为了不少影迷打卡观看修复电影的“必备流程”。
最近电影《天空之城》定档6月1日上映,其实就体现了电影修复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修复完后去电影节展示,一票难求,形成了一定的宣传效果,而后被批准在全国公映。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产业链条,既有文化交流,又是一个产业本身的链条,这是我们期待的、未来能够形成的一种观点。
现代快报 + 记者 王子扬 李艺蘅 高达 郑文静
图片:吉星 
视频:顾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