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新时代雷锋精神是什么?“追锋者”用自身行动给出答案

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学雷锋活动在各地蓬勃发展,持续深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向榜样学习,每个人都能成为新时代“追锋者”。
图片
【讲述】
“60后”“留灯阿姨”孙美华:为晚归女孩10年留灯,愿聚集万千微光
小城“暖事”多。2021年,长沙市白沙街道的孙美华,坚持10年为小巷里晚归女孩点亮一盏夜灯照亮回家路,故事被三湘都市报报道后,如同一阵和煦春风吹暖整个城市。两年过去,从默默无闻到众人皆知,孙美华还是一如既往,“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携爱而行。与此同时,她在期待着自己唱响的这首新时代“雷锋之歌”,能有更多青年人来与之“同声共舞”。
2023年伊始,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孙美华的小店前时常有人慕名前来拍照“打卡”。也许是因为换了新招牌,看过早先报道照片的网友们有些不敢确认,纷纷徘徊在店铺前,小声嘀咕着“是不是找错了?”直到看到孙美华熟悉的面孔,才一边欣喜地喊着“留灯阿姨”,一边围上前去。
经过几次改造,小巷里的路灯比10多年前要明亮许多,但孙美华还是坚持要留一盏灯,因为“外面的灯没有家里灯的那种感觉,少了份等待的温暖”。大功率的路灯与小超市招牌上那排小小的暖黄色灯光相比,并非“不够亮”,而是不及那一份爱与温暖。
孙美华的小店还免费提供饮用水。夏天是凉茶和盐开水,现在天气冷就是温开水,用保温瓶装着。天气一冷,桌台上的电热水壶就总是烧着。附近学校的学生跑来买水喝,孙美华总是递上一杯温度刚刚好的水。如今,看着孩子们排着队来喝水,孙美华心里很开心,“孩子总是喝饮料不好,多喝温水身体好!”
孙美华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数十年坚持着身边可及的小小良善,日积月累,哪怕小流也会汇成大海。她自己可能忘记了,但被她留灯关照的女孩们记得,被她叮嘱少吃垃圾食品、少喝饮料的孩子们记得,被她故事所打动的人会记得。
“我理解的雷锋精神就是做好事、做善事,平时生活点滴中的举手之劳”,孙美华说,“这就是我一直坚持在做的。”
孙美华深刻记得发生在1990年的一件事。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人不小心摔在地上,她马上把老人扶了起来。看到她上前,周围有些犹豫的人也都出手帮忙,有的扶自行车,有的和她一起搀扶老人。“所以你看,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先站出来,大家就都会跟上。”孙美华说。
她曾经为城市的夜行人点亮过一盏灯。现在,她想使自己成为一盏“灯”,“灯光”下,越来越多微光聚集,把时代照得更加明亮璀璨。
“70后”企业家邓宇光:20余年奔走济困,“公益一旦开始就无法停下”
“雷锋精神不分年代,我是听着雷锋故事长大的。不论哪个年龄,我们都要学雷锋做好事,做个优秀的志愿者,只要讲付出讲奉献,雷锋精神就一直在传承。”
邓宇光是一位企业家,更是一名志愿者。20多年来领着一群公益人,奔走湖湘,翻山越岭,帮贫扶困,行程数万公里。
杞林村,在郴州安仁大山深处,风景秀美但曾经贫困,而今正悄然巨变。村里还有多少留守儿童?还有多少户亟需帮扶的人家?农货销售还有哪些麻烦?邓宇光带着团队,走遍村里每家每户,去寻找答案。这个细致的男人,不愿做走马观花的事,在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着。寻访结束,他和团队马不停蹄地开了“小诸葛亮会”,整理出了制约杞林村发展的22条,还拿出了未来的帮扶计划。
夕阳渐下,9岁的谭欣(化名)站在校门外,使劲挥手,送别刚牵手的邓伯伯,满目不舍。
爸妈去深圳打工了,两年回来一次,她一直跟着奶奶。很少有人像他们这群人一样关心自己,温暖的礼物像春风吹进心窝。
“要帮,就先帮孩子、帮教育。”每次组织爱心公益活动,邓宇光都会提前安排采购书包、书籍、衣服和体育用品。衣服的尺寸、书包的材质,他都会亲自把关去选。
杞林村位处深山,年轻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不少,资源也很难得到合理开发。
“孩子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细节。”说起孩子,邓宇光眼睛清亮。他认为,孩子应该是每个家庭的关注重点,帮助孩子向上与向善,真正温暖每一对小翅膀,可以真正照亮山野里的村庄。他更希望通过爱心帮扶带动村子振兴。
3月5日,学雷锋日,邓宇光还会带着大家再访杞林村,要去建立“新农村教育基地”,用知识改变命运。此外,他还将结合当地农业特色,对村子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引导村民开发农副产品,带动乡亲们发展乡村经济。
“村子富起来了,村里才能留住人。乡村振兴搞起来了,年轻人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班上,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也能得到妥善解决。”对如何给留守的孩子接回远方打工的亲人,邓宇光有着自己的规划。
“做公益和雷锋做好事一样,一旦做了,你就没法停下来。”说起公益初心,他笑容和煦,“如果我能去改变,为什么还要等待?”
公益是一束暖光,邓宇光曾是等光者,后来是追光者,而今已是造光者。
小时候,邓宇光一家六口住在郴州宜章的钨矿工棚,父亲久病,全家人靠母亲挑石头、做小工养活。窘境之下,靠着周围好心人的接济,他考上大学。事业略有所成后,他发起成立“红领巾星基金”(和清爱心公益基金前身),为贫困山区、受灾地区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在全国各地开展爱心公益行,同时也在省内外捐建了多所“和清爱心公益基金示范学校”。
“公益有一种神奇的引力。如果我有能力去改变,那我为什么要等待。”邓宇光心中的公益,起而行之,胜过坐而论道。
多年公益行动后,他再做惊人之举:将公司事务交给职业经理人,自己则专注于公益慈善。他创立的“和清爱心公益基金”,不募捐,不接受外来捐款,所有捐助款项全由他的公司承担。
一年春节,邓宇光带着孩子回外婆老家。家门口有一条河,村民出行靠渡船,摆渡老人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名解放军排长回家探亲,为救一个落水小孩牺牲了。邓宇光夜不能寐,此后便筹资捐建了龙凤大桥。
“一个人能温暖一群人,那一群人就可以改变更多人。”邓宇光的公益哲学简单明了,他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改变着自己能够去改变的人与地,即使是在获得“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十佳人物之后。
从事公益20余年,邓宇光一直关注贫困山区的孩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帮助孤寡老人。此前多年,关于他的报道,寥寥无几。
不追浮名,潜心公益。奔走湖湘,传递暖意。
“90后”高速人贺智丽:舍身救人,成为为过往司乘照亮旅途的灯
“在没有路灯的高速公路上,成为一盏为过往司乘照亮旅途的路灯,在平凡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光亮,全心全意地奉献与坚守。”“90后”高速公路工作者贺智丽说,这就是他对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理解。
贺智丽是湖南高速集团娄底分公司原涟源北收费站收费班长,坐在高速收费站的岗亭里服务过往司乘。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份安全的工作,贺智丽和他的家人也曾这样认为。然而,2022年3月31日,一辆过路货车轮胎起火爆炸,让挺身而出灭火的他,在病床上躺了好几个月。
一年过去,记者再见到贺智丽,他已经恢复了九成,还去了温塘中心站内勤岗位,协助办公室处理一些日常行政事务。前段时间,人手紧张,贺智丽被临时调配支援收费工作。“可能肩膀上的关节还有点没恢复好,有些后遗症,顶班收费做手势的时候,肩膀有时候抬不起来。”
贺智丽笑着告诉记者,被炸伤后,妻子廖遥丽只顾着照顾他,没有多说什么。“没想到,等我身体慢慢好转,妻子还是责备我当时不顾后果地冲上去。没多考虑到小孩,没考虑下这个家。”
贺智丽有一双儿女,大儿子也才7岁,孩子们至今都还不知道他被炸伤这件事。“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主动和他们讲这件事,那一定是教他们要助人为乐,或者是如果他们遇到了挫折,我会用这个故事去鼓励他们。”
在外界看来,是贺智丽的挺身而出、见义勇为,才避免了人民财产遭受更大损失,这是新时代青年对“雷锋精神”的完美诠释。如今,每当想起被炸伤那天的情景,贺智丽的脑海中还是会浮现那辆冒着火焰的货车,和司机惊恐无助的表情。“如果再遇到车辆起火,我肯定还是会冲上去灭火,我的同事们也会冲上去。”
这不是夸口,而是他们的日常工作,贺智丽说,来到新岗位,“希望自己以后在工作上有更高层次进步,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90后”志愿者郑能量:每个发自内心的良善,便是时代的雷锋
“真善美的内心、真善美的世界,我相信不管哪个时代都需要雷锋,这也是我想成为的雷锋。”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湖南建工集团青年员工郑能量如此定义新时代雷锋精神。3年前,他用行动证明着,年轻一代可以扛得起时代给他们的责任。3年后,他还是不爱煽情,不怕吃苦,对生活充满热情。
“知道此行凶险,已抱必死之心,始明不惧之志。如果我命数至此死在了疫区,就把我的骨灰无菌处理后洒在长江里。”疫情初始时,武汉封城的第二天,郑能量逆行而上,自驾赶赴,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司机。他冒着随时可能被感染的危险,每天驾车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义务接送一线的医务人员、转运物资,为需要出行的市民提供帮助,这一干就是65天。
武汉市民尊称他为“最美摆渡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为他点赞。
“3年一晃如天过,退步原来是向前。我做的也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我不认为这是在帮助别人,更谈不上英雄。我认为那是别人给我一个机会在历练我、成就我。”回忆起疫情暴发时,一腔热血去武汉的情形,郑能量坦言,“就好像你所在的单位,同事有困难的时候,你也会伸手帮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2021年7月20日,得知河南遭遇洪灾,郑能量花了两天时间从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四省募集了70万元物资,连夜送往河南灾区。
“我觉得我做了该做的,对知识的渴望、对爱情的追求,对人类无尽痛苦的共情。”说这话时,他认真地看向坐在身旁的爱人。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所要去做的人、所要形成的一种社会风尚。这个时代有雷锋,下个时代会有张锋、李锋。”在郑能量看来,社会可能不需要这么多的英雄,需要的是更加健全的制度和每个人都发自良善的言行。
“00后”阳光学子陈翔宇:做一个会发光懂得感恩的人
两年前,她背着一个比自己还大的茶包艰难前行,一图刷屏,湖南安化的陈翔宇被大家所认识,爱学习爱拼搏的她如愿考上了大学,并成为当年的“阳光学子”。
如今,她已经是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大二的学生,英语专业的她自学摄影摄像。3月1日,记者再次见到陈翔宇,她还是那么的自信、阳光,笑容不变。“常怀感恩之心,做一个会发光的人,雷锋对待任何一件事都是克服万难、全力以赴。”陈翔宇说。
再次说起高考后那个暑假的打工经历,陈翔宇颇有感触,“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切实了解到了父母的生活状况,也感受到了工人的辛苦。也给我打开了通往成人的道路,从被父母娇养的小孩慢慢蜕变成一个独立的成年人。”
进入大学后,陈翔宇加入了学校的摄影社团,大二上学期开始还担任了部门的部长。“经过一个学期的磨练,现在对部门的工作熟悉了起来,学到了很多东西,现在我们也确立了一些小目标,正在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和落实。”
陈翔宇告诉记者,望城是雷锋的故乡,平时也会和社团的同学们一起去湖南雷锋纪念馆,学习先辈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看来,雷锋的乐观、对生活的热爱、无私奉献,都源自于一颗感恩的心。”
“这两年受疫情的影响,家里确实也周转得很艰难,爸爸妈妈也一直都在想办法。不过现在云开疫散了,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从大一开始,陈翔宇就一直利用假期,在和她的目标就业方向有关的活动或行业里进行社会实践。
虽然目前还在就读大二,但陈翔宇对自己人生有了清晰的规划,“未来我想做跨境电商,帮家里卖茶叶,减轻家里的负担。”自强不息,这也是陈翔宇对雷锋精神的践行和诠释。
【对话】
“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忙得快要飞起来了。一个电话没打完,另一个电话就来了。”张璐琪梳着简单利落的低马尾,身着套装,每天都以饱满的精神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到访者。3月2日,她向三湘都市报记者介绍,当天预约入馆参观学习的团队就有近50批。
图片
▲湖南雷锋纪念馆宣讲科科长张璐琪和同事们在雷锋精神巡讲活动中。  受访者 供图
湖南雷锋纪念馆从开馆至今,访客接待量已经超过5000万人次。近年来,纪念馆每年接访人次超200万,讲解接待每年都突破了16000多批次,对外巡讲上百场。
作为雷锋家乡人,张璐琪童年时就担任雷锋纪念馆的“小讲解员”,2009年大学毕业后接过母亲谭荒芳的“接力棒”,正式成为一名讲解员,在4000多场宣讲中对雷锋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雷锋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图片
“雷锋不是一个我们遥不可及的形象。”因为长期从事雷锋精神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对张璐琪而言,“雷锋是一个‘暖男’,是O型血的射手座,是一个热情似火、热爱生活的邻家小哥哥。”在雷锋精神巡讲工作中,她也经常这样活泼生动地向大学生等年轻群体描述雷锋形象。
张璐琪心中,新时代雷锋精神就是每个人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每个人鞭策自己的勇气,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微笑,同时也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学生们搞好学业,工作者不论职位高低、岗位大小,都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脚踏实地地从身边做起。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做到极致,像一颗螺丝钉一样,拧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这也是雷锋精神的一种体现。”
全媒体记者 张浩 王智芳 叶竹 丁鹏志 田甜 实习生 陈乐 视频 主持 郭文雯
剪辑 王珏 何佳洁 实习生 谢佳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