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父母会养育出哪四种类型的子女?

图片
情感创伤,可能才是焦虑、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的根源。
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羞辱、贬低、欺凌、背叛、情感忽视、过度控制等伤害,或许你难以诉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在的伤就演变成为内在的毒(恶性的自我批判),直到你长大后,都还在承担著忽视与轻蔑,最终变成自己最糟糕的内在敌人,落入了CPTSD的深渊。
不是所有的伤害,都应该得到原谅。摆脱束缚,治愈创伤,你受过伤,但你不必继续痛。
图片
文 / 苏珊·怀斯·鲍尔
有太多的人因为忽略了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莫名”地产生了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上的痛苦,甚至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逃——强迫型
卡罗尔是家中的替罪羊。通常来说,自恋型或边缘型人格的父母会选择至少一个孩子作为家里的替罪羊。指定替罪羊的过程便是霸凌者通过攻击弱者,从而卸除和外化自身的痛苦、压力和挫败感的过程。通常来说,替罪羊能给霸凌者带来短暂的安慰,却不能有效地消除或释放他们的痛苦,因此,当霸凌者内心的不适再度出现时,他们就会再度攻击替罪羊。
威尔海姆·赖希在他卓越的著作《法西斯主义大众心理学》中解释了替罪羊现象是如何发生的。从霸道的父母对某个特定孩子的迫害,到纳粹将犹太人作为替罪羊的可怕行径,这些行为都是这一现象的例子。在类似卡罗尔家这种创伤性家庭中,爱找替罪羊的父母通常会联合其他家庭成员一起来对付替罪羊。卡罗尔是通过看家庭录像对自己的童年有了更深的了解。她的父母非常自恋且毫不自知,因此毫不遮掩地录下了他们对卡罗尔进行言语和情绪虐待的许多事件。这些事件通常是在他们拍摄自己最偏爱的孩子(卡罗尔的哥哥)时,顺便录到影像背景中的。极度自恋的父母很少会为自己的攻击行为感到尴尬,他们自认有权力因为任何不快而惩罚孩子,不论这种行为在旁人看来有多么不合理。
卡罗尔的父母很早就开始对她进行攻击了。在她还未满一岁时,他们就用轻蔑的态度责备她弄脏了尿布。到她三岁时,她经常会因为在说话或玩耍时发出声响而遭到惩罚,这使她时常处于恐惧中,并最终产生了类似多动症的症状。
图片
于是,家里宽敞的后院成了卡罗尔的避难所,她会在那儿尽情地玩耍——攀爬、奔跑、跳跃,或用玩具、树叶、杂草、木棍和石头建造村庄,再将其捣毁。她能一直从早饭时间玩到晚饭时间,常常忘记进屋吃午饭。她后来回想起来,觉得自己这么做能让母亲轻松一点儿,因为母亲从来不会唤她进屋吃饭。
卡罗尔一度不承认自己在家中受到虐待的事实,但这些家庭录像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录像中,她会经常玩一种“游戏”:她晃晃悠悠地走在客厅里,触摸各种小物件,但之后又立马反复用力抽打自己的手掌,并称自己为“坏女孩”。有相当多的镜头捕捉到,当她这么做时,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就在一旁发出嘲笑她的欢闹声。
在孩子年幼时,如果轻蔑取代了人性善意的滋养,孩子就会感到被羞辱且不堪重负。年幼的孩子因为太过无助又无法抗议,甚至无法理解被虐待的不公,最终就会相信自己是有问题的、有致命缺陷的。因此,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应该受到父母的迫害。
在卡罗尔四岁时,她“不小心”从二楼的窗户跌落。几年之后,她又在街上被一辆车撞倒在地。成年后,她认为是这两次受伤导致了令她疼痛不堪的早发性脊柱侧凸,并认为自己因此太过痛苦而不自觉地想要结束生命。
幸运的是,校园生活给了卡罗尔一丝喘息的机会。在她三年级时,一位友善的老师发现了她的聪明才智,并给予了她充分的肯定,于是她很快成了一名优等生。但不幸的是,她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严重的焦虑中,这种焦虑很快就演变为对学习成绩的强迫倾向,后来又让她成了完美主义者和工作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
在卡罗尔的青春期,她周围的人都夸赞她哥哥的成绩,并和她的家人一起将她贬低为“坏胚子”,这加重了卡罗尔的创伤,并使她感到更加痛苦。
最为不幸的是,在卡罗尔成年后,尽管她看似已经逃离了家庭,但是情况还是进一步恶化:她总会被自恋的人吸引,这些人像她的父母一样虐待和蔑视她,所以她其实仍然生活在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这种著名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强迫性重复或重演,创伤幸存者极易出现这种现象。
战——自恋型
卡罗尔的哥哥鲍勃是父母最宠爱的孩子,也是父母心中的英雄。他不像卡罗尔一样童年被恐惧和拒绝支配。但鲍勃受到了父母自恋式的期待:如果他做出为父母争光的行为,父母就会给予他些许表扬;但如果他的表现稍有不完美,父母就会收回对他的认可。于是,鲍勃被塑造成了一个“全才”。他还被父母“收编”,一起把卡罗尔当作替罪羊,久而久之,相比于父母对卡罗尔的折磨,他对卡罗尔的折磨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认为在不健全家庭中,手足虐待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在这类家庭中,兄弟姐妹对受害者(替罪羊)造成的创伤与父母对其造成的创伤一样严重。事实上,在那些父母疏离冷漠的家庭中,兄弟姐妹也可能是创伤的主要制造者。特别是在我们的社会文化中,对孩子的情绪虐待随处可见。在孩子发生争执时,旁人常常忠告父母让孩子“自己解决”。但是,一个力气只有哥哥姐姐一半的孩子如何在没有更强大的同盟下解决问题,阻止哥哥姐姐对自己的折磨呢?
鲍勃自己也没能逃出父母的病态影响。寻找替罪羊成了他的一种习惯,并且使他发展出一种自恋者的“第六感”——他能够探测出其他为家庭所害的受害者,并把这些人作为自己施虐的目标。
图片
父母对他的利用和完美主义标准深深伤害了他,致使他成长为一个彻底的“自恋狂”和“控制狂”。他强势地试图去塑造他“爱”的人,就像他的父母塑造他那样。卡罗尔在接受治疗时曾告诉我,他的哥哥鲍勃平日里还会严厉地鞭挞他的第四任妻子。
僵——解离型
这个家庭中的第三个孩子叫莫德,比卡罗尔小两岁。在她出生时,父母已经为塑造鲍勃和卡罗尔的角色而心力交瘁。他们把鲍勃和卡罗尔分别塑造为“英雄”和“替罪羊”后,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趣再去管莫德了。
于是莫德成了典型的“迷失的孩子”,全靠自己照顾自己。她很快发现,食物和白日梦是她仅有的慰藉。而且由于鲍勃也喜欢欺负她,所以她总是尽可能地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久而久之,莫德麻木地陷入了一种轻度的解离性抑郁,并且一到社交场合就会感到极度的焦虑和排斥。卡罗尔后来回想起来,鲍勃当时对莫德可能还有猥亵行为。她猜测这就是莫德难以适应托儿所和学前班的原因。
在莫德四岁时,一位性格古怪的姨妈送了她一台电视,这台电视被放在她的房间里,她立刻着了迷。渐渐地,她陷入了一种依恋障碍,与电视产生了一种比人更亲密的关系。可悲的是,她如今仍然迷失在这种关系中,住在堆满废物的杂乱公寓里,靠残疾补助为生。
和许多因为原生家庭问题而患上CPTSD(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孩子一样,莫德无法从兄弟姐妹那里得到安慰,因为她的父母无意间奉行了“分而治之”的原则,用不同的方式养育孩子,并在孩子之间示范并鼓励各种挖苦和找碴的行为。不仅如此,合作或温暖的互动往往会遭到嘲笑。在不健全家庭中,每个孩子都只能得到极少的滋养,也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相互给予。而对父母微乎其微的爱的争夺,也导致了病态的手足竞争的进一步加剧。
讨好——关系依赖型
在莫德出生两年后,肖恩出生了。一开始,他似乎注定要和莫德一样,步上迷失、解离的命运,但随着他日渐成熟,他变成了爱丽丝·米勒在《天才儿童的悲剧》一书中所描述的“天才儿童”。
肖恩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他的同情心和感受力,他能敏锐地感觉到母亲内心的需求,并想办法满足她。这样做有时能让母亲平静下来,使她变得不那么可怕和尖酸刻薄。
多年来,肖恩不断磨炼这项技能,最终他像是练就了透视眼一样,几乎能洞悉母亲所有的需求、心情和喜好。有时,他似乎能比母亲自己更先知道她需要什么。他变得非常善于平息她的怒火,有时甚至能得到她的些许认可。
与此同时,他的母亲意识到自己日渐衰老,也知道她那酗酒的丈夫很可能会先她一步去世。她不想孤独终老,便开始利用肖恩富有同情心的天性,诱导他成为任自己差遣的保姆。于是,肖恩一直住在家里,直到母亲去世后,29岁的他才从情感的牢笼中解脱出来。这种情况就是关系依赖型奴役。
肖恩一位认识他每位哥哥姐姐的朋友曾惊奇地感叹,这家的兄弟姐妹好像都有着不同的父母似的。
(本文摘编自皮特•沃克所著《不原谅也没关系: 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自我疗愈圣经》一书,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发布。)
图片
人文社科 | 心理学
《不原谅也没关系: 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自我疗愈圣经》
【美】皮特•沃克  著
严菲菲 译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年1月
有太多的人因为忽略了这样成长过程中的创伤,“莫名”地产生了人际关系障碍、情绪上的痛苦,甚至被误诊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
本书作者皮特•沃克是享誉国际的创伤疗愈大师。他曾患有严重的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综合征(CPTSD),根据自身的疗愈经历和三十多年作为心理治疗师的从业经验,他写下了这本经典之作。在书中,他深度剖析了CPTSD的起因、症状和类型,并提供了有效的自我疗愈工具,以帮助读者打破在情绪、思维与身体层面的恶性循环。这种完整、系统的多元化疗法,让读者更容易看清自己的状况,突破盲点,取得疗愈进展。
编辑 | 小仙女
主编 | 海   蓝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