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国各地都在推山造田:宏观战略视角的一种解读

图片
前段时间网友们把“水稻上山”玩成了梗,可以看出网友们在网上看到很多推山造田的视频后,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太科学的。
很多人只是肤浅地把“水稻上山”污名化套用在梯田项目上,事实上很多梯田项目也不是种植水稻,而全国推广水稻上山的一些农地主要也是解决了水和品种的问题。
图片
喜欢旅游的人都知道全国有名的梯田,例如云南元阳梯田,广西龙胜梯田,梯田在过去其实早就有了,这就是早就存在因地制宜的水稻上山。
我们现在网上看到全国各地出现的推山造田视频,都是各地整体立项规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涵盖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农田监测信息等工程,通过水、土、田、林、路等综合治理,可大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机械化耕作水平和产出效益。
图片
推山造田是网络的夸张说法,从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量上来看,实际上推山造田的梯田占高标准农田建设总规模的一部分。当然有些因为前期有些种植了果树或林木,现在又要转为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地,也就引起很大的网络争议。
图片
现在为什么全国各地都在推山造田呢?
从宏观战略视角来解读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推山造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把短期经济刺激政策与长期国家安全战略融合的布局。
图片
首先,宏观角度看短期经济刺激政策,就是国家为了降低疫情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让很多因为疫情不能进城务工的人有就业机会,国家在过去三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2020年中央财政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867亿元,支持建设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2021年,中央财政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1007.82亿元,支持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2022年,安排中央补助资金约1096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
图片
如果再加上地方配套资金,过去三年中央和地方共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超过4000亿元。本质上全国各地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以工代赈的作用,无疑是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起到重要作用。4000多亿资金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平原少的地区,规划了很多以坡地为主的推山造田工程,至少让疫情影响的农村创造了大量务工就业机会。
在短期内一些推山造田形式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为地方新增了基本农田指标,这就是意味着这些地区增加了新的建设用地指标,未来城市建设和工业项目建设需要建设用地指标也就不用捉襟见肘,这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做铺垫。
图片
其次,宏观角度看长期国家安全战略,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提高中国在全球粮食生产上的国际话语权。
我们14多亿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我们会放心大部分消费需求都从国外进口吗?
显然不会放心,一旦遇到黑天鹅事件,我们就被其他国家卡住脖子,乌克兰冲突就是一个例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我们的关系也是随时都可能发生冲突,今天能科技制裁我们芯片,那明天也可能不供应我们粮食或者切断我们的粮食进口通道,所以我们必须保障主粮的自给自足粮食安全。
图片
我们从2021年数据来看,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的24.1%,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9.4%。其中,大豆全年进口9652万吨,占粮食进口总量的58.7%;2021年大豆产量仅有1640万吨,大豆的进口依存度为85.5%。
所以国家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旨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业部规划提出到2025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75亿亩,并改造提升1.05亿亩已建的高标准农田;到203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
图片
我们国家东部地区平原多,而中西部地区山地丘陵和高山多,耕地分布非常不平均。农业部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指标的时候,中西部地区省市就可能要把过去一些坡地进行改造,所以才有了很多网友看到的推山造田视频。
虽然这些坡耕地改造建设成本相对高,但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全国耕地资源集中度有所优化,能够保障未来粮食安全生产中在地域分布上相对分散。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在节水、节电、节肥、节药、节人工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亩均粮食产能一般增加10%~20%,亩均节本增效约500元。
图片
现在世界形势是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未来很有可能因为某些冲突事件或气候事件,全球其他产粮大国粮食生产出现危机。中国自身开发储备的12亿亩高标准农田就是全球最大的粮仓,中国在那个时候在全球粮食上拥有了话语权,其他国家也会在关键时候靠向中国。
所以大家认知的推山造田,本质上是为国家长远战略进行的战略资源投资,对内是要确保我们自己的粮食安全,对外粮食生产能力将成为国际政治话语权的重要影响因素。
图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