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戴不戴口罩?变成了一个问题

盗墓笔记里有一句话:有些面具戴得太久,就摘不下来了。
文|3瓶
最近每次洗衣服,总会从洗衣机里翻出口罩。
以往出门,口罩都是用完即扔,现在很多时候一天都戴不一次口罩,不过我仍然习惯每天随身带一个。
从去年12月到今年3月,病毒仿佛突然“消失了”,人们恢复到以往“不受限”的生活,我们似乎可以说,“后疫情时代”终于来了,不过疫情时代最关键的标志——口罩并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
01
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
在深圳,我周围的朋友乘坐交通工具,普遍还是会选择戴口罩。除了病毒防护的考量(最近一些城市又爆发甲流),也源于三年的习惯。如果没人问,很多人并没有认真考虑过是否应该摘下口罩。
当然也有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原因,比如“囤的口罩太多,需要消化一下,要是有人愿意要,自己就不戴了。”
图片
当代艺术 沙发坐垫「Couch-19」
还有一部分戴口罩的朋友,并不是担心病毒,而是因为不想成为少数。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天出门上班,本已决定不戴口罩,然而刚进地铁站,看到四周仍然戴口罩的人,“想了想,还是戴回来吧。”
只有少部分人,坚决扔掉了口罩,不过也不是如此简单。
一位朋友在乘坐公共交通时,这样描述感受到的压力,“总觉得有人看着自己”。
图片
疫情三年,各大短视频平台上,经常会有乘客之间提醒戴口罩的视频。若被提醒者是外国人,提醒者又带着一种“这里是中国”的口吻用英语提醒,多半会成为爆款视频​。
这类热点,并没有随着疫情的褪去迅速失温。因为没有明确规定,公众对于戴不戴口罩的自由,并没有形成共识。
前不久,香港宣布取消“口罩令”,激起内地何时摘下口罩的讨论。
在香港,口罩令是写进《预防及控制疾病(佩戴口罩)规例》的,对于违反“口罩令”的行为会有相应的处罚。内地虽然也有相关规定,在《传染病防治法》里并没有明确的口罩令规章。只有《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操作指南的通知》中,对“个人日常防疫行为准则”部分明确提出“乘坐飞机、高铁、火车、空调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口罩,随时做好手卫生”。但“指南”一词的基本含义即意味着它是建议性、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因此,从法律的角度讲,内地并没有法定层面的口罩令。
02
积极自由,消极自由?
虽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口罩令,不过在一些城市还能听到关于戴口罩的倡导。也就是说市民有不戴口罩的自由,但会倡导大家在某些情形下佩戴口罩。
这一点容易让人联想到以赛亚·柏林提出过两种自由概念: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主,以某种方式行为的权力或能力。比如作为个体,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我可以运用理性对疫情的形势、危害做出判断,决定自己是否戴口罩。
图片
相比之下,消极自由更多的是指人能够在不受他人阻碍情况下的活动空间,更多强调的是“不受干预”,类似于不戴口罩的自由。
在以赛亚·柏林看来,两种自由都有好处和代价,也都可能被歪曲和滥用,但积极自由的滥用更具有欺骗性,更需要我们警惕。
前段时间就出现过保安倡导乘客戴口罩,由于乘客拒绝,最终产生争执的事件。我们可以想象,保安的积极干预可能是出于乘客和公共健康着想,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难免会变形成,“为了你和大家的健康,必须要戴”。
图片
包括之前在疫情期间,服装店老板因为睡觉没戴口罩被停业整顿,市民吃饭被要求戴口罩...类似的情景提醒我们,过多的积极干预可能会适得其反。
03
遮挡病毒,遮挡自我?
盗墓笔记里有一句话:有些面具戴得太久,就摘不下来了。
前不久参加一个活动,在最后的合照环节,一位女生调侃,“妆都花了,拍出来肯定很丑”,旁边另一个女生提醒道,“戴口罩不就好了”,并且顺手递给她一个口罩。
类似的容貌焦虑并不因为口罩才有,不过当戴口罩的行为成为一种文化,反过来也会公众重塑心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日本。
日本是全世界口罩消耗最多的国家,疫情之前,口罩就是很多日本人的生活必需品。
图片
日本人气动漫火影忍者中的角色 卡卡西
上个月,日本政府发布了口罩新规,从3月13日起将完全由个人来决定,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都不做任何要求。
与此同时,《读卖新闻》面向全国舆论调查提问:3月13号以后,你还会继续戴口罩吗?
图片
51%的受访男性和69%的受访女性表示,能戴的话,还是想继续戴着。
东京的一家医疗机构面向日本全国300名8-18岁女孩做了类似的调查,结果显示,89.3%的受访者表示在公共场合或者其他人面前不愿意摘下口罩。
对于不愿意摘口罩理由的多项选择中,56.7%的受访者表示"觉得不好意思",56.0%表示"对自己的长相没有自信",还有44%的表示“担心朋友会怎么看自己”...
仅有26.7%的受访者表示戴口罩是为了预防新冠。
另外,对于过去几年长期戴口罩所带来的影响,86%受访者表示:有朋友只见过他们的眼睛。
日本疫情期间,脸部内裤(顔パンツ)成为一个热词,意思是不戴口罩就像不穿内裤一样羞耻
日本心理咨询师菊本裕三在他的《口罩依赖症》一书中,描述了日本市民逐渐形成的口罩依赖症,尤其是在2009年H1N1流感结束后,一些年龄在30~40岁的人,常年受到工作、社交等压力,佩戴口罩可以让他们更好地隐藏自己的情绪,寻求内在的安全感,缓解自己的社交恐惧症。
作为一种“社交符号”,很难确定,疫情会不会也让中国的年轻人产生类似的口罩依赖。口罩的“遮蔽”作用,让戴上的人具有了某种身份的隐匿性,犹如网络空间的匿名交流。尤其是今天“宅生存”成为年轻一代普遍的生活方式,口罩无疑为宅里宅外的世界提供了一种缓冲。
人们倾向隐藏自我的同时,又期待他人的暴露,在很多视频平台上,摘下口罩后令人意外的真容,成为喜闻乐见的梗。
图片
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气温升高,肯定会有更多人摘下口罩,至于疫情会对公众戴口罩的习惯产生多大影响,可能还需要很多年后才能确认。
尽管从日常层面,我们回到了熟悉的生活,但走在路上,看到戴着口罩、迎面而来的人群,我反倒觉得,疫情前的世界更为模糊和陌生。
参考资料:
口罩文化史 周凯 高福进
疫情3年,日本人还是脱不了口罩 东京在线
香港宣布取消口罩令,内地还会远吗?蔡乐渭
文|深圳客编辑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今日话题
你平时还戴口罩吗?为什么呢?
留言区聊聊~
【圳长原创 | 欢迎转发 | 未经许可 | 谢绝转载】
❤请点“赞”“在看”支持深圳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