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谭锦球:粤港澳合作发展数字经济是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2023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政协委员谭锦球接受了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的专访。
谭锦球此次带来的提案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数字经济,以及推进文化自信等为议题。在他看来,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也是香港探索发展的新路径。
“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是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中介,是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服务平台。”谭锦球坦言,香港应发挥好“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一方面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另一方面则联系全世界,继续推动离岸人民币等业务的发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大湾区内建设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在谭锦球看来,粤港澳合作发展数字经济,正是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香港在金融科技、虚拟货币交易市场、绿色金融等方面具有优势;大湾区发展数字经济可以延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势互补模式。”谭锦球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世纪》)记者专访时指出。
与此同时,谭锦球也一直热切关心社会民生事务和青年发展。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处处是机遇,是香港青年融入发展的黄金时机。”具体而言,可以“文、体、艺”为切入点,加速两地青年融合发展等。
图片
谭锦球。资料图
关注高质量发展
《21世纪》:此次两会您带来了哪些提案?主要关注哪几个方面的议题?
谭锦球:自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布后,国家首次召开两会,具开局规划的重要意义。我这次的提案以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数字经济,以及推进文化自信,透过宣扬儒家文化和中国书法,建立文化自信的道与器,团结人民,促进民族复兴为议题。
《21世纪》:过去一年,“通”字可谓香港年度汉字。在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的背景下,您对香港接下来的经济发展、营商环境有怎样的期待?
谭锦球: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各地营商环境都受到重大挑战。香港去年面对形势复杂严峻的第五波疫情,短期内经济发展受压。但有赖于“一国两制”赋予的独特制度优势,背靠内地庞大的发展市场,香港营商环境依然优越。去年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增至逾9000间,创历史新高,而香港本地、国际与内地在港成立的初创公司数目也创新高。香港投资推广署去年协助333间企业在港成立或扩张。
在我看来,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重中之重便是要积极且全面参与大湾区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提升八个中心的国际竞争力,为进一步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经济合作,特区政府宣布构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以创科产业为经济引擎的北部都会区。相信只要香港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为在港经营的不同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商机。
其次,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又有研发优势,而大湾区内地城市优势则是成熟的科技产业。两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可共同发挥数字经济的能量。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数字人民币的背景下,可利用“一国两制”的优势在香港设立国际数据中心,促进数据自由流动,便利数字人民币“走出去”。
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加深粤港澳数字经济合作
《21世纪》:在您看来,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香港有着怎样的定位?可以把握住哪些机遇,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谭锦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意味着“一国两制”事业也进入了新时代。这些年,国家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香港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不竭动力、广阔空间。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是“一国两制”的应有之义,是时代要求,也是香港探索发展的新路向。
在国家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香港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仍然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看来,香港未来定位要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联系全世界,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机遇。
第一,香港经济高度自由开放,人员、货物、资金等要素自由流动,这是吸引国际资本、留住本地资本的重要因素。
第二,香港法律、会计、监管等制度同国际接轨,服务业完备,政府廉洁高效,营商环境便利,深得外来投资者信任。
第三,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是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重要中介,是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服务平台。
第四,最重要的,香港享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不仅能够分享内地的广阔市场和发展机遇,而且经常作为国家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场,占得发展先机。香港需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
《21世纪》:您此前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将为香港开启一个新的黄金时代”,能否与我们分享,香港可以在哪些方面加快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发展?
谭锦球:“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在大湾区内建设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
粤港澳合作发展数字经济,正是湾区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香港在金融科技、虚拟货币交易市场、绿色金融等方面具有优势,湾区发展数字经济可延续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优势互补模式,提升竞争力。
此外,可进一步壮大“三超多强”空间特色,即在已形成的香港、深圳、广州组成的“三超”和东莞、佛山、珠海、中山等城市组成的“多强”梯度发展格局基础上,强化“三超多强”的空间牵引新模式,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要强强联手,取长补短,打开全新双赢局面。
加速两地青年融合发展
《21世纪》:您一直热心社会事务,也是香港义工联盟主席,在您看来,应当如何发挥在港社团的枢纽作用,为推动解决民生问题做出努力?
谭锦球:一直以来,香港社团是接触民众的前沿组织,覆盖面广,且互动性强。以我参与的社团组织为例,有地区组织、同乡社团,工商、议政及专业界联会,以至社福义工团体等。未来的工作,各界社团组织应要进一步深入基层,了解市民诉求,提供精准服务。
另一方面,担当政府与基层的双向沟通桥梁,向市民阐释政府的政策和服务;向政府反映社会的诉求和期盼,使政府施政能够因时制宜,并向市民传递中央的关爱和惠港政策,推动青年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社会共融,使每一个市民均成为建设美好香港的一分子。
《21世纪》:青年事务方面,您认为应如何促进香港与内地青年的进一步交流往来?对于港澳青年的发展,您有何具体建议?
谭锦球:粤港澳大湾区处处是机遇,是香港青年融入发展的黄金时机。随着香港和内地恢复通关,过往香港青年与内地的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在各大大专院校,以就业、创业交流为主。
我认为,加速两地青年融合发展,提高香港青年的国民身份认同,仍要面对制度及文化上的差异问题,对此,可以把“文、体、艺”作为切入点,通过举办多场多元化的交流、大型文艺表演及大型体育活动,吸引香港青年走进大湾区内地城市,也可邀请香港青年参与活动策划及组织工作,体验当地的文化、生活,展现湾区青年风采。
其二,目前粤港澳三地部分专业资格还未能互认。例如两地专业会计师考试模式不同,同时具有两地执业资格的人数不多,建议可放宽门槛,实现大湾区专业资格互联互通,以打通专业人才的流动。
其三,在大湾区各个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人才争夺十分激烈。例如,香港特区政府于去年12月23日公布“抢人才”“抢企业”等措施,吸引更多优质科创人才涌入香港。此前广东省就科创及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大湾区也推出不少政策,但现阶段依旧面临高端及优质人才紧缺的问题。建议大湾区各地政府通过跨区域联合培育科创人才的方式,从“抢人大战”过渡至“跨区域人才共享”,进一步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大背景下,对于港澳青年本身,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须勇敢迈开脚步,走出港澳“舒适区”,提高自身本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