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稻作梯田,​黔东南的民族摇篮和文化襁褓——纵说黔东南农耕文化(之二)

稻作梯田,
黔东南的民族摇篮和文化襁褓
——纵说黔东南农耕文化(之二)
吴寿昌
摘要:黔东南的世居各民族多属于稻作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开垦的“千年梯田”都是稻作梯田,它分布广,类型多,可粗分为“腰带梯田”、“鱼鳞梯田”和“石坎梯田”。无论是梯田的外观、工程的艰巨性或梯田的多样性方面,一点都不比国内外有名的梯田逊色。长期演绎着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善待一方水土”的生动活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及生态学意义。
稻作梯田深刻地影响了黔东南的生态、文化和民族精神。它,有资格称为黔东南的民族摇篮和文化襁褓。
关键词:稻作梯田 类型 结构 功能 自然观 湿地生态系统
前 言
      随着乡村旅游的风起云涌,以及人们越来越对传统农耕内在的生态价值的深化认识,孕育于稻作文明的黔东南古老梯田,是时候揭去它神秘的面纱,让它以应有的历史地位、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公诸于世了。
       当中国和亚洲悠久的稻作文明发展到了山区,便有了稻作梯田。最早在国际上扬名的当属菲律宾的科尔迪莱拉水稻梯田,它于1995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内扬名较早、很有影响的有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广西龙胜的龙脊梯田、浙江云和县的云和梯田。紧随其后的当数代表黔东南扬名的“加榜梯田”。至于再之后各地发现和推出的梯田也有很多,但无论规模和壮观程度都无法与前述的相提并论。
       黔东南稻作梯田分布广,类型多,可粗分为“腰带梯田”、“鱼鳞梯田”和“石坎梯田”。它们低起河谷,高入云端,接坡连梁,规模宏大,与国内现在名声较大的云南哈尼梯田、广西龙胜的龙脊梯田相比,无论是梯田的外观、工程的艰巨性或梯田的多样性方面,一点都不比它们逊色。
       其中,演绎着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善待一方水土”的生动活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及生态学意义。
黔东南梯田的规模和类型
      规模和占比
      2005年黔东南州耕地普查:全州15度以上各种稻作梯田188.91万亩,占全州耕地(含坡土)604.46万亩的31.25%;加上15度以下缓坡耕地168.25万亩中比重达80%的稻田,总稻作梯田(含田园)达400万亩。
       二十多年来,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的用地大量挤占基本农田之后,坝区田园严重“缩水”。只有让山区梯田承担着“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本农田”的任务。加上坝区稻田、河谷稻田大量用来给农业企业运作钢筋架+混凝土+玻璃棚的“大棚农业”,从事所谓的“高效”农业去了。15度以上的188.91万亩山区稻作梯田和“边头角老”的河谷梯田和寨头寨尾的梯田越来越凸显了它的“纯农业”主体作用,承担着广大山区生计的主力。
      而2000年代开始的“退耕还林”,大于25度的坡土591095.4亩(占坡耕地26.98%)还林之后,如今已经变成莽莽森林,走向了不可逆的“非耕”进程。仅存的稻作梯田对山区农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分布
       黔东南十六县(市),县县有上千亩连片古梯田群,最大的连片梯田达2万亩以上,纵跨两个乡镇。从喀斯特熔岩地貌到碎屑岩高山地貌,从白云岩沙山地貌到冰川沉积红壤丘陵地貌都有古梯田广泛分布。根据笔者多年的田野调查,著名的主要有从江加榜梯田、加鸠梯田、东郎梯田;榕江的月亮山梯田群、加两梯田、乐里梯田、寨蒿梯田、盘踅梯田;都柳江沿岸梯田;雷山开屯、桃江等地的雷公山区梯田和达地梯田;黎平堂安、水口、岑同、洋洞、三省坡梯田;剑河清水江沿岸的柳旁、公鹅、章汉、小广、高丘梯田;锦屏青山界梯田群、格寨梯田;台江长滩、大红阳梯田;丹寨的高要、麻鸟、烧茶梯田;麻江的龙山、坝芒梯田,天柱柳寨梯田;三穗良上梯田;镇远尚寨、涌溪梯田;施秉翁西、高塘梯田;凯里的高坡、岩寨、都蓬、大营盘梯田。以及黄平县东南部的石砌梯田。
       全州的梯田普查尚未全面开展。笔者曾经通过网络和刊物把黔东南的梯田披露后,引起水利部专家的关注,2012年6月,国家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率相关人员实地考察了黄平县重兴等地的石砌梯田,有感于石砌梯田的工程规模浩大、工程的艰巨性、工程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机巧运作和工程的牢固性,决定立项保护和科学研究。2013年3月下旬,由水利部、省州水利部门、黄平县多部门参加的“黄平县古石砌梯田群调查”拉开了序幕,历时一年的详查。实地现状调查表明,黄平连片500亩以上的梯田群有79个,总面积14.09万亩(500亩以下不作调查)。古梯田群可初分六大片:新街古梯田群、亮寨古梯田群、凉水井古梯田群、包脚里古梯田群、白保古梯田群和坪马古梯田群。其中地跨谷陇镇和苗陇乡的包脚里古梯田群面积达20115亩,堪称黄平最为宏大的连片梯田群,其他片的规模亦让人震撼。
类型、工程以及形成的自然观、哲学观
      Ⅰ.“腰带梯田”:
      月亮山区和都柳江沿岸的梯田,因以碎屑岩为主,地质结构不稳,但土层较厚,不宜进行大工程开挖。常以垒土成埂为主,丘块形状如同坡面等高线,窄而细长,延绵不断,形成曲线极其优美、梯田层迭密集的“腰带田”。与蜚声中外的龙脊梯田、哈尼梯田相比,更凸显其韵律美和人居环境的生态美(见图1)。
图片
从江梯田集锦(《黔东南州图志》)
 “腰带梯田”的工程特点和自然观:
     “腰带梯田”,多修建在土层较厚但岩性松散的高山陡坡之处,极易发生塌方和水土流失。先民们为避免大挖方带来的严重后果,选择了加密梯层、少动岩基、筑土培草保护前后坎的工程方法,在基本不对山体造成“伤筋动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获取可耕面积。
       因自然灾害造成局部毁坏之后,修复的办法也同样如此。这种看似迫不得已的方法,其实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一贯精神。所表现的对自然的谦卑,其实也是当地人长期以来“坐山吃山”得到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
       “腰带梯田”为取得尽可能多的耕作面积,减少田坎系数,垒的田坎极薄。不能人畜践踏,若不注意还难以抵御山洪漫田带来的溃田。而先民们对此却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护坡护坎方法,即“腰带梯田”长年“水泡冬”,始终保持土壤墒情,防止田坎开裂,避免雨季一来田垮坡崩。于是,秋去冬闲、春耕水媷之际,“腰带梯田”到处“波光荡漾,盈盈水间”。这种看似丢了“小季”的做法,其实最大限度地保了“大季”(见图2)。
图片
从江东朗“腰带”梯田。2010年秋冬连旱,该梯田依然水汪汪
      Ⅱ.“石砌梯田”:
       雷公山区梯田、达地梯田、黎平三省坡梯田、青山界梯田、大红阳梯田、麻鸟梯田、大营盘梯田以及黄平县东南部的大量梯田多为石砌梯田。所在区域多为切割和溶蚀地貌,“盖山”(土壤层)下多有节理岩层,地质结构相对稳定,但土层薄,垒土成埂没有意义,于是尽量开挖土石方,就地取石留土,从低处垒石砌墙为埂,留土或客土填满,形成可耕作梯面,用土夯实石墙内侧,形成田坎。“石砌梯田”是先民们积极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可贵尝试。他们不满足于原生的地形地貌所能提供的耕作条件,为圆其先祖们曾经有过平原稻作之梦,他们尝试在地质条件许可的地方,积极采取工程措施,或移坡填壕,或防洪堵漏,或砌石客土,建成了工程浩繁、规模庞大的一片片“人造小平原”(见图3)。
图片
黄平重兴石砌梯田(2009年)
石砌梯田的工程设计颇为讲究:
      ——拦截沟谷的梯田其石坎走向采用“内拱”,以抵御山洪和泥石流的冲击和张力。其余的多顺坡顺梁“外拱”,以求梯面的最大化。与腰带梯田一样,设法使梯面最大化,是所有梯田在工程上的经济考量。
图片
“潘家大田”山梁处石壁“外拱”,沟谷处石壁采用“内拱”(2009年)
       ——在周边都是别人家的田地,不便借道时,为保证上下梯田之间必要的作业步道,又力求其工程的经济性,有的步道干脆设计在壁立的石坎壁上,用整块长石板半截嵌入石壁,半截悬露在外作为梯步,人畜可以上下。通称“悬空步道”。
      ——在内凹的冲谷中修筑梯田,为防止山洪泛滥和及时排除内涝,先民们先在谷地预拱涵洞,然后再砌石填土。洞口出露在田坎下,洞尾接田后“消水口”。排洪排涝可经消水口进涵洞再经下一丘田的消水口,再进其涵洞,层层排下去。用水灌溉时,可就近接上丘田田坎下的涵洞口流水(见图6)。
       ——贯穿几层或十几层梯田的涵洞和消水口构成了黄平石坎梯田所特有的“地下排灌系统”。精巧和完善的地下排灌系统,或许就是规模宏大的石砌梯田何以傲然于风雨、坚守于岁月的合理解释之一。当然,梯田地下排灌系统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无疑又为梯田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又一笔宝贵“财富”(见图7)。
图片
图片
杨家牌梯田地下排灌示意图
    石砌梯田的工程背后:
       ——石砌梯田在工程施工上还体现着精益求精和顽强执着的精神。为最大限度拓展丘块面积,则最大限度加大挖方和填方量。
      ——为满足填方需要,则尽量垒高石坎;为保证石壁牢固,所用石材尽量硕大。石壁最高可近十米(见图8)。
图片
图片
重兴梯田规模宏大,砌田料石硕大、均匀,壁最高近10米
      ——为减少田坎系数(田边土角占总面积的比例),高砌石坎不作“收退”处理,壁面尽量壁直光滑;为保证石壁牢固,所用石材尽量硕大。有的整壁用石每块多在半吨以上,在只有人力、畜力的时代,此等工程叹为观止。一般用石每块也在50公斤以上;回填土方则更为讲究:先民们在造田回填土方时,回填土是用筛剔除沙石和草根后才边填边夯上去的,如此密实平整,既坐水又牢固,即使有垮塌,只见石壁塌下来,基土和耕作土很少垮下来。而“大集体”时生产队造的“大寨田”,远没有那样讲究,一垮下来一大堆。如今,许多“大寨田”已破败不堪,多改为旱作。而现在耕种的水稻田几无另外,都是种了不知多少代的“老水田”。
      调查的黄平古梯田,田坎以石坎为主,占达54。43%。石坎都较高,3-5米较为普遍,最高的9.4米(不含基础埋深)。就连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菲律宾科尔迪莱拉梯田与之比较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科尔迪莱拉同属石坎梯田,据资料称,其最大丘块仅3.7亩,石坎外壁最高不足4米。而黄平石砌梯田的典型成就是:全县境内有四处“百担大田”。按习惯亩,一亩500斤出田谷为五担,计20亩。实测为13-15亩。亦堪称“人造小平原”。
       黄平石砌梯田,石材的硕大,工程的艰巨,“人造小平原”的多处“百挑田”,都彰显了黄平农民改造山河的“愚公移山”精神。处处演绎着“种千年高坡田(梯田),圆万年稻作梦”的历史活剧。
      重兴“百担大田”和翁坪杨家牌百担大田都是典型的高筑墙、大挖方的石砌梯田大工程,其中,翁坪杨家牌百担大田实测,石墙长400米,平均高3米,最高5米。重兴“百担大田”分为多家耕种后,残破处无力修复,面积日益缩水;翁坪杨家牌百担大田于20世纪70年代占地修公路以后,逐渐在其里边建房,现已扩成村落,大田多家承包,有的改为旱作,面积大不如前(见图9)。
左为重兴“百担田”局部,右为翁平杨家牌“百担田”
       另据对重兴乡重兴村一组的“潘家大田”调查,该丘田系潘垢七(德字辈)和其子所修,历经两代人建成,经德、万、世、昌、兴、家、忠七字辈,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现由吴正国承包耕种。
       以家庭(家族)作业为主的时代,修筑如此工程浩大的梯田,自然是极其耗费工时的。在走访翁坪乡杨家牌“杨家百担大田”、重兴乡“重兴百担大田”时,都听到诸如“九个儿,九年修九十九挑田”等这样动人的传说。而如今这些“百担大田”无一另外都划由三家四家农户承包耕种,更让后人唏嘘不已。现今,走在布满藤蔓、石头长有斑驳地衣的田坎上,脚下或许就是几百上千年头的文物!这些积聚着多少代人的智慧和贡献,又承载着这么厚重历史的块块梯田,足以有资格作为文物而得到保护和纪念的。
      Ⅲ.“鱼鳞梯田”
       雷公山区、都柳江沿岸以及黎平、丹寨、台江、剑河、麻江、凯里、三穗、锦屏等县的部分梯田,多修在大坡大梁之上,宜垒土埂则垒土埂,能垒石坎则垒石坎,丘块或大或小,上下丘块之间或远或近,多取决于地势及地质特性所决定的工程条件。梯田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鱼鳞状”排列,兼有“腰带田”的柔顺美和石坎梯田的建筑美,外观上显得气势雄浑、磅礴大气,是黔东南梯田最常见类型。
图片
黎平堂安梯田(图自《黔东南州图志》)
       它作为最为灵活的形式,有时在“腰带梯田”群中作为地形变化的过度;而在“石砌梯田”群中更有它的身影。其功能,兼具“腰带梯田”和“石砌梯田”二者之功。
梯田对生态、风景和民族风情的塑造
   梯田的生态机制
        黔东南的梯田不论是“腰带梯田”、“鱼磷梯田”,还是“石砌梯田”,它们在与邻近村落、森林、溪沟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上大体相似,实施的耕作制度亦一脉相承。在空间布局上,一般始自山脚,在宜开垦的坡地上拾级而上,直至山腰或山肩。山腰或山肩以上,以及陡坡和深谷等处则为水源涵养林。村落、村舍或散落于连片梯田之中,或在梯田之上。用于夏季囤圈役牛和沤积圈肥的牛圈则多远离村舍,星星点点分散在连片梯田之中。田块之间还有沟渠系统和道路系统沟通。形成山林、溪沟、村舍、牛圈、梯田、沟渠等实体架构和水稻耕作、稻田养鱼、稻田养鸭等耕作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山区农林生态系统。见图11。
图片
左为都柳江边的“牛圈上坡”,右为加鸠的村落和梯田关系
       有人对此总结为:“梯田造在山间,山林涵养水源,山涧流灌梯田;田坎边坡割草,牛圈上坡沤肥,就近施肥培土;春耕波光盈盈,稻田鱼鸭薅秧,金秋鱼肥稻香”。这就是黔东南千年梯田始终保持活力,造福于民,经久不衰,促进人地和谐的内在原因所在。
       风光塑造
       黔东南梯田构成了黔东南苗乡侗寨绮丽风光的重要一景,特别是在打田栽秧的季节可以看到蜿蜒于山间的波光粼粼,旭日和晚霞之下还可看到奇异变幻的色彩;秋天稻谷嫩黄,更是观赏梯田如丝如带、浓墨重彩的好时机。黔东南各少数民族艳丽多彩的民族服装或许就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中得到不断强化的。
因为梯田在山体的垂直分布,形成了多种梯田风光类型,有“寨下梯田”“飘云梯田”“云上梯田”“垴上梯田”等等。
图片
雷山云上梯田
图片
剑河南寨乡青龙垴兀立于清水江边,三面绝壁,梯田高悬,靠江上升腾云气泽润
对生产生活及民俗的影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善待一方水土”。作为农耕民族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梯田环境,他们熟悉并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作出了适应的一切,包括怎样耕作梯田,怎样养护梯田;包括服饰,都作出了相应性的调适,于是有了明显地域特征的“长裙苗”“中裙苗”“短裙苗”,其文化也处处闪耀着农耕的烙印。
图片
从江春耕忙(图自《黔东南州图志》)
左图黄平平西坝田园和村舍,右图为农忙时节(图自《黔东南州图志》)
图片
侗族新生儿满月时“送月米”习俗(图自《黔东南州图志》)
塑造了规模宏大的湿地生态系统
       黔东南的水稻梯田占比大,总体面积亦庞大,一年中需要田中蓄水的时间长,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湿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不仅对该地的气候和湿地水生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对村寨的水源保障也产生直接的影响:每当降水时,梯田可以直接截留相当量的雨水,慢慢渗浸到土层中,形成潜流地下水,长期补充山野和村寨井水的水源。还防止大量雨水地表径流汇集,形成山洪。
      随着农村大量劳力外出打工,耕地不再精耕细作,甚至大量抛荒或稻作改旱作,梯田的蓄水、保水、补充地下水的能力减弱,导致村寨水井和路边井抗旱能力下降。20年前,一般的村寨水井在干旱半年以上才告急,现在干旱两个月就断水了。2022年夏至2023年春,长达7个月的干旱,不仅水井全部干涸,连农村山塘取水的自来水都早早告急。说明稻作梯田这一湿地生态系统对城乡的影响有多大。
图片
左为航拍从江梯田(杨波),右为青山界梯田(杨文斌)
图片
借鉴他山之石
       国内名气正旺的稻作梯田有云南元阳的哈尼梯田、广西龙胜的龙脊梯田、浙江云和县的云和梯田等(此外,偶见媒体的还有陕南(安康)梯田,湖南、江西、湖北跟风炒作的梯田等。至于遍及黄土高原和太行山区的“梯田”,因主营旱作,是十足的梯土,在此不表)。这些梯田除发挥巨大的旅游价值外,还成功申报了各种“遗产”名头。如哈尼梯田十多年前申报得了世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遗产。后来居上的江西赣州市崇义县,利用土地整治项目改造恢复了大量山区梯田,定位“世界最大客家梯田”,推出了“上堡梯田”:2020年6月,上堡梯田景区正式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10月6日,以古代灌溉工程遗产申报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大获成功。
       黔东南稻作梯田分布最广,总体规模冠甲全国,外观的宏大、类型的丰富,无出其右。特别是从江停洞-东郎-加鸠-加榜-党扭-银平-下江“百里环线处处是梯田,处处不重样,处处皆震撼”的“腰带梯田”盛景,堪称农耕经典线路;黄平石砌梯田其土石工程量之大、排灌工程之讲究,体现了苗族血液中有崇尚天工开物、干事坚忍不拔之精神,身处逆境仍然奋斗不止,执作“稻作梦”。可以打造“石砌梯田,古建奇观”名片,作为苗族精神高地、农耕工程文物。见图19
图片
重兴石砌梯田正立面,石壁、石路、石桥、水沟--石头的世界;俯瞰:水田汪汪
       如果官方认识到位,借国家加强土地整治、“确保18亿亩红线”的东风,借鉴江西赣州崇义县的作法,恢复扮靓一批梯田,实行农-文-旅融合发展,再借机申报各级各类“遗产”,还愁乡村振兴无门?文化弘扬无抓手?
      再则,民族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申报目前挤破门,农耕文化的申遗(包括非遗名录)相对冷门,是否值得一试?
  作者说明:1.此文是笔者根据长期田野形成的调研文章,没有援引其他作者的文献。2.用图除特注来源之外,皆为笔者作品。
作者简介:
       吴寿昌,苗族,贵州黄平人,省级修志专家库成员,退休一级调研员,现任黔东南州苗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