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百姓有问“提”】留住美丽乡愁 做好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

编者按:

阳春三月,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时间。

医疗、教育、交通、就业、社会保障……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么,今年你最关心的话题有哪些?有哪些新期待?又有哪些话想对委员们说?

多彩贵州网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邀请住黔全国政协委员,回答网友关于乡村振兴、医疗卫生、就业保障等民生热点话题的提问,一起来看看吧!

问:长沙市摄影爱好者 张兴

答:全国政协委员、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党委书记 杨松

全国政协委员 杨松

张兴: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闲暇时总会背着相机往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跑。当我用镜头捕捉一些民族特色的乡土建筑时,发现有些特色建筑被砖房取代,这是一件十分令人惋惜和遗憾的事。我想问,如何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呢?

杨松: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吸引诸多游客赴黔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贵州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探索民族特色村寨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以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深化农旅融合,培育特色产业,为促进乡村旅游打下坚实基础,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每一个特色少数民族村寨,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承载着满满的乡愁。就我们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而言,辖区有白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多个自然村寨,如果民族特色村寨得以保护传承,不仅能让人们记住乡愁,还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然而,由于人们对传统建筑保护传承的意识不强,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许多传统民居被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村寨的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其民族风格和乡村特色濒临消失,因而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传承迫在眉睫。

我认为,要充分挖掘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及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力度,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开发和管理之中。同时,加大项目申报力度,积极推荐更多村寨申报国家级、省级特色村寨,获取更多项目资金支持。

此外,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乡镇的发展底蕴,产业经济是民族乡镇的发展基础,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经济、与民生改善结合起来,既能让村民找到过去记忆,又能让游客感受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美,还能让贵州更“多彩”。

张兴:我在摄影采风中了解到,有些寨子中80%的劳动力都在外打工,现在外出务工的人大大减少,就近在景区就业,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幸福。那么,在加强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方面,今年全国两会上,您提出哪些建议呢?

杨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承载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承好少数民族文化,就是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就能留住民族的根。同时,少数民族村寨还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通过农文旅融合促发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既能赚钱养家又能照顾家庭,让少数民族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因此,我从以下4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鼓励和支持地方院校、科研单位等参与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和建设中,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形成系统完整的民族文化历史研究资料,供政府决策参考。

二是需要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活化运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化景观,结合民族乡村旅游发展实际,实施分区、分类、分步骤地保护与建设。

三是鼓励企事业单位派驻专业人员到民族村寨开展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创建,支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与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带动其他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投入资金项目要向民族村寨传承保护与发展倾斜,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的传承。

四是加大对民族特色村寨的基础设施、产业设备等全方位的建设和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支持、政府服务等形式,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民族特色村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旅游开发等过程中,引导和争取企业向民族特色村寨投资建设,发展民族特色企业,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传承加工、创意加工等产业链。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通过增加补贴、奖励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村民投身旅游业,促进村企共赢。

我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工作,留住贵州大地的美丽乡愁。

本网记者:杨 婧

一审:郭秋含

二审:丁 憐

三审:李 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