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杨浦丨从《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到《同济之歌》:同济校歌的历史

校歌是大学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同济大学百余年史上有过3种不同版本的校歌,但最早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具体诞生时间长期失考。考证、梳理《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创作过程,尤其是创作时间,在破解历史谜团的同时,揭示其深刻内涵、爱国情怀,对于推进高等教育史研究和文化育人工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1898年,康有为在奏呈光绪帝《请开学校折》中建议开设歌乐课。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将音乐列为必修科目。当时学堂开设的乐歌课或是为学堂歌唱创编的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包括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萧友梅等在内的音乐教育家积极投身其中,陆续编辑出版了数十册各类歌集,收录学堂乐歌千余首。随着学堂乐歌活动的推进,许多学校为了展示自身特点和形象,开始创作校歌。
图片
位于上海吴淞镇的国立同济大学校门
同济大学百余年史上先后有3种不同版本的校歌,包括民国时期两种版本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及现在采用的《同济之歌》。有研究认为,《国立同济大学校歌》诞生于1927年,又有研究认为是1930年。
的确,1927年是同济大学百年史上的重要节点。这一年,同济大学迎来了建校20周年,同时“由私而公”,被南京国民政府列为国立大学之一,声誉日隆。但根据考证,因“四一二”反革命事变爆发、时局动荡等因素,同济大学建校20周年庆典实际延至1928年5月26日、27日举行。
图片
1928年蔡元培为《国立同济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撰写序言
图片
国立同济大学首任校长(1927-1929)张仲苏
1927年8月,因蔡元培的举荐,张仲苏成为国立同济大学首任校长(1927-1929)。据同济大学馆藏档案1928年《廿周年纪念会事前筹备事项》记载,学校明确廿周年纪念会前需办结的12件事中,“催作乐歌”赫然在列,并注明已经“办就”。1928年5月21日,张仲苏发出通知:“兹定于本星期一、二、三、四下午四时半在大礼堂练习校歌。”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关于同济大学校歌的档案记录。据此推断,《国立同济大学校歌》诞生于1928年。
图片
1928年,同济在《廿周年纪念会事前筹备事项》中明确“催作乐歌”
图片
1928年5月21日,同济校长张仲苏发出通知,要求学生在大礼堂练习校歌
此外,其他相关记载包括:
1931年,同济大学24周年校庆“纪念会”议程中有一项议程为“唱校歌”。
1942年5月14日,在35周年校庆前夕,同济发布通知,要求除部分学生外,“即日起到19日”,“均须一律于下午二时齐到大操场集合,听候点名,练习国歌及校歌。”
图片
《国立同济大学校歌》词曲作者易韦斋(右)、萧友梅(中)与黄自(左)合影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同年夏颁行的《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则规定:大学可以设置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类学院,凡具备3个学院,还必须包括理、农、工、医学院之中的任何一个,才可称为大学,否则为独立学院。依此规定,同济大学在1930年首先将医、工两科分别改组为医学院和工学院,并开始筹设理学院。1936年,同济时任校长翁之龙在校友、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朱家骅的协助下,邀请留英学者王葆仁加盟同济,主持理学院的筹建工作。
图片
国立同济大学大礼堂及工科教学楼
1937年,同济理学院正式成立,下设生物系与化学系,王葆仁任首任院长兼化学系主任。理学院成立后,同济大学又请来易韦斋指导,“量体裁衣”,增加了第三段歌词,《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就此定型。这就是1937年版《国立同济大学校歌》。从具体时间看,1937年版《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应诞生在抗战全面爆发、同济大学因校舍毁于战火不得不整体西迁之前。这也是该版校歌未能在师生中传唱,更未见诸于相关纪念刊或回忆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歌词内容看,早期中国大学校歌既“写实”又“载道”,以期达到“化人”目的,无一不体现着早期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觉。一战后期,同济面临停办危机,被迫从市区迁址郊区吴淞的窘迫遭遇,同济全体师生及校友的爱国、报国之情再度被激发。正因如此,面对当时中国贫穷落后、深受列强侵略压迫的现状,结合同济当时设有医、工两科的事实,1928年版《国立同济大学校歌》的歌词分成两段,大力倡导“提携、扶持我中华国民”。其中第一段是关于工科的,主要内容就是倡导学工,振兴工艺。歌词如下:
好一片中华大地,不振兴工艺真可惜,真可惜。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做工负了好教育。勤劳,诚毅,提携我中华国民。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振兴工艺。
第二段是关于医科的,崇尚学医,健康身体。歌词如下:
好一片中华大地,不健康身体真可惜,真可惜。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饮食,不学医负了好教育。慈爱,仁义,扶持我中华国民。同舟共济,同舟共济,健康身体。
图片
诞生于1928年《国立同济大学校歌》
与同时期诸多知名大学校歌风格接近,1928年版《国立同济大学校歌》歌词朴实无华,直抒胸臆。“提携、扶持”中华国民,同舟共济、振兴工艺、健康身体,体现了同济的办学初衷,反映了掌校者的办学理念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济大学原党委书记周祖翼在《却顾所来径——大学与山水之间》一书中曾指出,同济老校歌歌词的内容朴实无华,既反映了老一代同济人“医以济人,工以济世,格物穷理”的抱负,也很好地反映了同济的学科演变历程。值得关注的是,“医”是同济大家庭的“长子”。至于为什么校歌中先“工”后“医”,或因受限于校舍面积等因素,“工”先于“医”被认定先期达到“大学”水平。
1937年,因为成立了理学院,《国立同济大学校歌》增加的第三段歌词强调“格物穷理”,崇尚科学。歌词如下:
好一片中华大地,不格物穷理真可惜,真可惜。同有头脑,同有智慧,同有星辰空气,不学理负了好教育。明彻,清晰,训练我中华国民。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格物穷理。
图片
1937年版的《国立同济大学校歌》
图片
1938年同济在内的高校要求上报练习校歌校训
图片
1942年同济为筹备35周年校庆要求学生到大操场集合练习国歌校歌
总之,《国立同济大学校歌》歌词内容紧扣3个学科(学院),把“读书”和“救国”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其时同济师生及有识之士“工业救国”“医学救国”“科学救国”的理念和情怀。
1986年,上海市教育工会首次下发关于组织庆祝教师节歌咏比赛的通知。经过研究,同济大学党委认为学校在文娱方面人才济济,有能力“量身定做”,创作一首表达当时同济人心声的歌,一首属于同济人自己的歌。
大家提出,歌的主题应该是歌颂同济精神、校风以及教育工作者光荣神圣的职责,歌名为《同济之歌》;要围绕“同舟共济”,将老校长李国豪的题词“严谨、求实、团结、创新”融入其中,以表达同济人“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情怀。最后,由1950-1960年代留校工作的学生文工团骨干集体词曲,由陆在易整理的《同济之歌》诞生了。
1987年5月,同济大学80周年校庆,《同济之歌》被确定为校歌。2007年5月,同济大学迎来建校100周年庆典。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事先得到消息,赶到学校,找到了徐吉浣、李安娜、余安东、季学李等当年学生文工团骨干,采访了校歌的创作过程,邀请他们去电台座谈,并到录音室演唱《同济之歌》。百年校庆当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采访录音,作为献给同济大学建校百年的礼物。2014年5月,经过教育部核准的《同济大学章程》第六章第八十一条明确规定:同济大学的校歌是《同济之歌》。
文字:章华明 张桁嘉
编辑:吴百欣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