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泾十字挑花的非遗故事,随春风传到了欧洲丨老上海达人秀

3月12日,宝山罗泾街头,满树樱花绽放着生机。45岁的郑晓蓉和77岁的师傅陈育娥讨论着,为罗泾十字挑花作品设计春天的花样。
放下绣布,郑晓蓉又和64岁的婆婆王霞芬一起,将新蒸的四喜风糕送给身边的老人。风糕是樱花造型,颜色也是樱花粉,传递春天的味道。
郑晓蓉的桌上,摆放着一本刚刚收到的证书,告知她“入选2022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落款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罗泾十字挑花是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晓蓉是该项目的区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她的师傅陈育娥则是市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四喜风糕是宝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郑晓蓉在罗泾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非遗项目,挑花之余,又跟着四喜风糕传承人金惠丽和自己的婆婆学会了做糕,传承“家的味道”。
2023上海樱花节将于3月15日开幕,为期一个月。樱花节期间,游客将有机会在顾村公园欣赏到十字挑花技艺,品尝到樱花味的四喜风糕,感受宝山的春日之美。
绣娘挑花故事走出国门来到欧洲
3月7日至9日,博洛尼亚的一场书展上,意大利读者们翻阅着宝山原创非遗绘本《金绣娘》。乘着绘本之风,绣娘们进行罗泾十字挑花的非遗故事也传到了欧洲。
地球的另一端,《金绣娘》主人公原型郑晓蓉和师傅陈育娥一起,坐在塘湾村罗泾十字挑花艺术工坊里,和绣娘团队探讨设计春天的花卉图案。
“我17岁学十字挑花,已经做了60年。” 陈育娥感慨。
图片
■陈育娥
这支绣娘团队的成员,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陈育娥的话,勾起了她们共同的回忆。“我们小时候,村庄里的姑娘都会挑花。晴天在地头干活,空下来就往田埂边一坐,拿出针线做一阵。雨天不能下地,就跟着大人在家里学新花样。”
那个年代的罗泾姑娘之所以见缝插针干活,是为了替自己赶制嫁妆。相亲时,绣片比姑娘先出现在媒人和男方面前。绣工工整、花样漂亮,说明姑娘心灵手巧。
到了结婚当天,新娘子打开嫁妆箱,压箱底的衣服、头巾、枕套……都是新娘亲手绣的。来客们传阅着这些手工作品,欣赏巧手新娘设计的新纹样。最能干的新娘,可以从一粒棉花籽开始种棉花、采棉花、纺纱、染色、织布,然后做成衣服挑好花,穿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宝宝出生前后,新手妈妈就更忙了。宝宝的小衣服、小肚兜、口水巾,都是妈妈做好了挑上花的。包括陈育娥在内,团队里每位绣娘阿婆都有这样的经历。
图片
与走宫廷路线的中国六大刺绣不同,罗泾十字挑花不用绷架,也不打样拓图,直接根据布的经纬线数纱挑制。“苏绣、蜀绣、湘绣……都要事先打样拓图,多位绣娘可以在绷架上合作绣制。但一幅十字挑花作品只能由一位绣娘绣制。”郑晓蓉解释,这是为了方便绣娘们在农活间隙里见缝插针。
罗泾媳妇为传承非遗放弃做白领
郑晓蓉出生于上海老城厢,曾是静安寺商务楼宇里的一名白领。嫁作罗泾媳妇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开始跟着陈育娥学习十字挑花,逐渐迷上了这项技艺,甚至为之放弃白领身份,来到罗泾,在基层专职从事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图片
■郑晓蓉与师傅陈育娥
陈育娥的挑花故事,让郑晓蓉感觉到了这项技艺的魅力和温情。“十字挑花的用途特别接地气。罗泾妇女下地要戴头巾,比戴帽子方便,不怕掉,又好折叠。染布技艺还未普及时,头巾是白色的,老人嫌它不吉利,挑上花就好看了。下地时要拿锄头,长柄在腰边摩擦,容易磨破布料。妇女们在腰间扎上系身,把花挑在系身插角上,也就是腰两侧的位置,好看又耐磨。”
横平、竖直、45度倾斜,是罗泾十字挑花的三种基本针法。基于此呈现出的挑花作品,宛如电脑像素图。随着时代发展,这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
图片
■郑晓蓉
记者前往艺术工坊采访时,郑晓蓉拿出用罗泾十字挑花技艺绣制的二维码,让记者用微信扫一扫。“滴”的一声,手机上跳出“银针秀古韵”的公众号,这是十字挑花团队展示这项非遗技艺的平台。“二维码图案是郑晓蓉设计的,我挑制的。乍看不难,其实一针都不能错,错了就扫不出来,也不能改。”陈育娥说。
有人说十字挑花和十字绣很像,郑晓蓉解释了其中区别。“十字绣作品是单面的,背后乱一点也没关系。十字挑花都是绣在实用物品上的,正反面都要整齐不乱,才能保证美观。”
师徒合作,为非遗寻找新生命
艺术工坊的墙上,贴着巨幅十字挑花纹样集锦墙纸。葡萄花、凤凰花、八角花……布的肌理和线的走势,在墙纸上呈现得非常清楚。
图片
“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元素都很适合家装?我们团队可以为客户定制十字挑花作品,作为家装装饰。你看那边桌上,台灯罩上的花纹,就是用十字挑花技艺绣上去的,与台灯的复古风格很搭。”郑晓蓉告诉记者。
郑晓蓉做过的规模最大的作品,是一展臂长的罗泾五村联动图。在罗泾镇,塘湾、海星、花红、新陆、洋桥5个保留保护村打破地域壁垒,首尾相连构成13平方公里发展片区,各扬所长、联动发展,打造出上海首个乡村振兴“五村联动”概念。
图片
■五村联动作品
“海星村养殖中华绒螯蟹,塘湾村发展母婴康养产业,以‘母亲花’萱草花作为象征……我就把这些元素提炼到布幅上,打破了十字挑花图形结构两两相对的传统,进行了创新,陈列在镇党群活动中心。”郑晓蓉介绍。
郑晓蓉、陈育娥团队所作的创新,不止于此。她们甚至突破了传统布艺材质,将挑花纹样呈现在PV板材、木材、金属、玻璃上。“我们在水晶上用激光气泡打出挑花纹样,做成U盘,送去参加旅游纪念品大赛了。”郑晓蓉说。
图片
为了进一步拓展非遗生命力,陈育娥带着团队技师们先后来到罗泾中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宝山双语学校,传授非遗技法。郑晓蓉则走进东华大学,为学子们讲解如何传承罗泾的非遗品牌,开发新的文创产品。平时,郑晓蓉也穿十字挑花的毛衣,戴十字挑花的手套,给孩子的毛衣加上十字挑花花边,做行走中的文化传播者。
图片
■郑晓蓉给老人上课
师徒俩注意到,后辈们对于凝结着上一代情感的技艺,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我在家里挑花的时候,上小学的孙女帮我穿线,她就问我,奶奶,你什么时候也能到我们学校去讲课呀?”想起那一幕,陈育娥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老上海达人秀”是2023年新开设的栏目,专门介绍中老年“民间达人”的绝活技艺,同时邀请达人们入驻新闻晨报·周到上海的线上平台,展示他们的心得、窍门、作品,并与读者朋友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