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观察丨车企断崖式降价的背后,究竟伤害了谁?

原以为特斯拉的降价,已经是一波极限操作,在一众新能源品牌开启促销之后,燃油车企也终于坐不住了。不过随着湖北汽车促销再次刷新降价幅度,致使这场卖车运动影响面持续扩大。守在闸口的一众汽车品牌,在得知“已经有人掀桌子了!”的情况后,最终还是选择申请出战……
降价是开年汽车促销屡试不爽的营销手段,原本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但2023年第一季度的降价潮却不同以往。伴随着多个降价的标志性事件,这场价格混战还是最终被引燃。其波及的品牌,产生的影响力,在中国车市都是前所未有的。
断崖式降价的背后,是否犹如一个饥饿已久壮汉,可以解一时之渴,但从长远看具有的伤害性却是难以弥合的?一句“没有卖不动的车,只有卖不动价”背后是否会产生多米勒骨牌效应?才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01
价格混战的便宜不好“占”,消费者购车需理性
Part One
从以往的开年大促到价格混战,一个“战”字的背后就透露着不寻常。但一品君不禁要问,消费者在低价购车的同时,他们究竟是赚还是亏?从目前降价的车型看,各自都面临复杂的问题,一品君建议消费者还是谨慎为之。这其中有4S店单方面发布的降价海报,还不排除有些降价是品牌官方背后的默许。究竟哪些品牌是正常的开年优惠,哪些是赚吆喝,还需仔细甄别各种营销套路。
图片
此次降价潮当中,最具新闻爆炸性的,还是东风系品牌联合当地政府推出的购车促销,让消费者直呼难以抗拒,简直就是价格战当中的王炸,坊间也出现了“12万的C6全是优点,5万块的C3XR也没人再去吐槽三缸机”的调侃。
但据一品君联系当地4S相关销售人员,在得知我们是异地购车时,他们都表示:已经来不及了,并且外地购车享受政策的操作有些繁琐。当我们问及补贴购车的支付方式时,销售也表示:统一采取“先支付,后返还”的方式,消费者需要前期支付购车全款,后续的半个月内为车主办理清退。
所以,因优惠幅度而走进雪铁龙4S店的消费者,还应该冷静一下,看看和自己的实际用车需求是否有差异?理性购车才是根本。如果购买非国6B排放车型,还是大幅优惠的前提下购车,其车型本身的品牌溢价和产品价值,就已经大打折扣。
从与销售的沟通可以看出,湖北低价购车促销,看似是众多车企降价幅度当中最狠的,但是不具有普遍性。其背后的影响对于其它车企参与价格混战是否有压力?一品君认为以雪铁龙目前的处境看,不应将这种降价趋势带入对整个车市降价趋势的判断,否则就是以偏概全。
雪铁龙的大幅官降,是否会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一品君认为首先要针对性的看品牌和车型。不论是东风系的雪铁龙、标致、还是本田,其降幅最大的都是特定车型,而非全系都能享受最高幅度的降价。这些年法系车在国内的处境决定了其销量的低迷,在加上电动化的冲击,雪铁龙降价的背后大有置死地而后生的无奈。
而从雪铁龙C6面临的市场处境看,参与降价是不得不为。非豪华品牌中型车当中,迈腾帕萨特凯美瑞亚洲龙凭借品牌与口碑,可以说是牢牢占据中型车市场的销量主流,留给雪铁龙C6的市场空间并不大,所以降价对于雪铁龙是一种被迫但又没有太多损失的行为,另外还能将排放不满足国6B标准的车型加快去库存。还有另外一种猜测,雪铁龙C6高调的降价背后,不排除雪铁龙正在考虑这款车型未来的去留问题。
以东风集团内部看销量表现看,2022年全年销量为246.45万辆,同比下降11.19%。2023开年的1-2月,东风系的汽车品牌,均遭遇销量下滑。而此时又值东风汽车集团高层离任。所以对于影响整个行业的降价趋势来看,作为一个销量难以占据主流的品牌,雪铁龙还做不到类似新能源强势品牌特斯拉式的降价影响力,此次降价更像是东风集团内部的“家务事”,不是降维打击,更像是触底的条件反射。
为此,我们也采访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他认为湖北的促销活动是在三月份之内的短期活动,已经达到了明显的积极效果,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从中长期来看的话,它并不是一个全面推进的活动,资金也是相对有限。促销结束后,还会回归到一个正常的状态,不会造成“后遗症”。
所以,雪铁龙大幅官降,能否成为行业普遍现象?应该加一个强调前提:“对于新能源市场缺失,同时又在燃油车市场边缘化的品牌”,不排除会效仿雪铁龙的降价策略。至于这次雪铁龙的降价能否起到打击对手的作用?对于雪铁龙未来在华品牌形象究竟会有哪些影响?雪铁龙的降价是否是饮鸩止渴?这些才应该是雪铁龙自身需要担忧的,有时局部的营销策略影响力,也会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在更大的消费群体产生对品牌的重新定位。
但应该看到,面临雪铁龙同样处境的品牌,并不在少数。雪铁龙看似个例的价格混战背后,从汽车行业的品牌和产品角度看,又有其普遍性。包括韩系品牌、美系品牌都在新能源产品缺乏竞争力,再加之燃油车面对德系和日系车,总是以“替补”的身份出现,面对开年的变局,这些品牌往往更需要促销来缓解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包括雪铁龙,目前在A级车市场伴随着轿车和SUV的缺失,正是其销量基盘难以保证的原因,其在新能源市场更是无暇顾及。
02
车市促销,依然是理性占据主流
Part Two
此次价格混战背后,也有相关人士表示:还与7月1日国6B正式实施有关联,车企需要通过促销,大幅清理不满足排放新规的库存车。但一品君认为,这样的解释不尽然,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还包括1-2月开年汽车消费持续低迷,为价格混战埋下伏笔。还有企业自身的品牌在市场当中的影响力,这其中包含了燃油车市场与电动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有关。概括来看:排放门槛的强制提升、一些品牌面临发展趋势和销量压力、商务部发起的促销月活动,形成了此次价格混战的背景条件,但至于混战的烈度,完全取决于品牌自身的处境。
图片
早在今年2月,多地就先后展开地区促销月活动。商务部在其官网,也发布了3月1日-31日,举办全国消费促进月,其中就着重强调了汽车。包括湖北在内,其实多地都出现了政府推出的购车补贴。比如山东发放了2亿元汽车消费券;重庆市则为置换新能源车补贴1000到3000元不等。所以湖北的价格混战,只是因雪铁龙的降价力度成为热点话题,但本质上,以它的品牌处境,并不具备左右车市降价走势的能力。
图片
所以价格混战的背后,每家车企不同的处境决定了它们参与价格混战的角色。从懂车帝公布的各车企优惠政策当中,可以看到各品牌面对各自不同车型对应的市场,除了极个别有销量压力的品牌,以美系和韩系为代表的优惠幅度较大之外,总体的价格降幅都在合理范围内。从各企业优惠的幅度和优惠的背景看,一个是来源于开年的销量造势目的,另一个则源自商务部推出的消费促进政策,所以价格混战并不是它们促销的主因,应该说它们的常规促销活动和某些品牌的价格混战产生了“耦合”。
以强势品牌的观点来看,降价也并不全是隐患。在此次价格混战当中,以特斯拉和比亚迪为例,则更多是优势方的角色,它们对降价的控制力和主动权更高。其降价促销,更多是打心理战,给竞品带来不小的压力,并且通过降价,它们还能展现自身对于行业和市场的影响力。作为新能源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品牌,特斯拉旗下的Model3和Model Y最高折扣力度高达20%,对其它新能源品牌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样也加速了新能源市场的产品和技术升级。
作为中国品牌新能源发展的趋势性品牌,比亚迪也在3月9日发布了限时优惠活动。包括宋PLUS和海豹,下定就可享受88元抵扣6888和8888的购车款,同样也对内卷的新能源车市场产生跟随头部品牌趋势的现象。一品君认为,要摸清汽车降价趋势止点在何处,还是要从每个级别销量占据主流的品牌去洞察规律,才会更具有说服力。显然不论是以懂车帝公布的主流燃油车优惠政策,还是以电动化车型的典型品牌优惠政策看,车市这波优惠潮,总体上是在可控的局面下进行。
写在最后
此次国内汽车市场的价格混战,看似混沌的背后也有规律可循。部分国内的汽车集团,对其合资品牌的依赖极大,其自主和新能源板块又不强势,往往在价格战当中更容易以“王炸”的姿态显示自己降价的力度。一些在新能源发展当中具备影响力的品牌,不但能利用价格战,进一步强化用户的品牌信心,还同样顺水推舟的完成了销量的刺激。此次价格战更像是“拉锯战”和“心里战”的叠加。在市场当中发展相对弱势的品牌,与市场当中强势的品牌,都在通过降价对市场产生影响,形成了弱势品牌求生存,强势品牌赚声望的现象。
至于雪铁龙的降价行为,在短期内正如专家所述,还是以个例对待并且不会持续太久,除非有明确的燃油车停售期限,否则这种透支品牌未来的兜底降价不会出现。理性的降价和更符合市场趋势的产品,依然是车市的主流发展趋势。只有在降价潮当中,不以透支品牌未来的降价策略,才能在价格混战当中将伤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