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科学家感染马尔堡病毒,死前写下21天日记,却险些变成人类灾难

图片
马尔堡病毒,是与埃博拉病毒相似的高致命性病毒,很早就成为美国和苏联重点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苏联曾发生了一次被严格保密的重大事故。
当时,苏联病毒学家乌斯季诺夫博士意外感染,他用生命最后的21天记录了自己的死亡过程。然而,这种高度敬业精神结局却险些成为人类灾难。
图片
“矢量”病毒研究所
乌斯季诺夫博士的死亡,实际上是苏联一段高度机密的历史,因为其中涉及了生物武器的研发。直到苏联解体,通过个别叛逃的前苏联科学家,西方才逐步了解苏联病毒研究的很多隐秘历史。
“矢量”(科尔佐沃)研究所,全称是苏联国家病毒学和生物技术科学中心“Vector”,成立于1974年,创始人是列夫·桑达赫奇耶夫。列夫·桑达赫奇耶夫(1937-2006),是苏联病毒领域的主要科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同其他所有从事病毒和致命细菌的苏联机构一样,“矢量”研究所一直都被西方指控在发展生物武器。
图片
列夫·桑达赫奇耶夫
《华盛顿邮报》记者大卫·霍夫曼曾拍摄了一部名为《死亡之手》的纪录片,直接提到“矢量”研究所有关生物武器研究的内幕,并因此获得了普利策奖。与此同时,叛逃到西方的前苏联科学家卡纳茨汉·阿利别科夫与西方学者斯蒂芬·亨德曼合著了《小心!生物武器》一书,也提到“矢量”研究所是苏联生物武器开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尽管如此,“矢量”创始人桑达赫奇耶夫直到2006年去世,都一直否认该研究所从事过生物武器开发。
不过,俄罗斯国防部生物防御局局长瓦伦丁·叶夫斯蒂格涅耶夫中将,在1999年接受《核控制》杂志采访时称,苏联(俄罗斯)国防部第15局直到1992年才关闭所有进攻性生物武器的开发计划。他指出,第15局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根据国外情报模拟生物武器”,这种说法只能见仁见智。
根据西方记者和叛逃科学家的说法,“矢量”研究所的工作方向之一就是研究和培养马尔堡病毒,作为生物武器的一条研究路线。
图片
马尔堡病毒
马尔堡病毒,是以西德城市马尔堡而命名,又称绿猴病病毒,是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源。1967年秋天,西德马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同时爆发了一种严重出血热,导致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病症亦因此而以“马尔堡”命名。
马尔堡病毒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丝状病毒,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人类发现的第二种丝状病毒即埃博拉病毒(1976年发现),这两类病毒构成了丝状病毒科的两个属。马尔堡病毒与埃博拉病毒结构相似,但两者的抗原反应不一,因此产生的抗体完全不同。
在苏联,马尔堡病毒在1977年从实验室中被发现。当然,它不可能以自然方式出现在苏联,而是通过情报渠道获得的,很可能来自于德国。很快,马尔堡病毒成为苏联病毒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然而按照《死亡之手》等西方说法,苏联研究这种病毒是为了制造生物武器。
图片
1988年4月的一天,“矢量”研究所内,苏联医学博士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乌斯蒂诺夫正在对兔子和豚鼠进行马尔堡病毒试验,观察不同浓度的注射液导致的动物死亡反应。但是,悲剧在这时候发生了。
当时,乌斯蒂诺夫和助手在一个特殊的手套室里,共同操作病毒注射的工作。据说,这名助手意外撞到了乌斯蒂诺夫,导致注射器刺破两层手套,扎进了乌斯蒂诺夫的手指。另一种说法是,助手向豚鼠注射病毒溶液时过于用力,刺穿了豚鼠身体,扎到了扶着豚鼠的乌斯蒂诺夫。
图片
“矢量”研究所的手套室
染血的病毒日记
当时,注射器内的马尔堡病毒溶液是自然状态下的几倍浓度,远远超过正常患者能够接触的病毒量。可以说,乌斯蒂诺夫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死亡的命运。
乌斯蒂诺夫按照程序,迅速呼叫了调度员,并自行进行病毒清洗,然后被穿着防护服的医生送进了隔离室,以避免病毒对外传染。
图片
更糟糕的是,“矢量”研究所并没有中和病毒的血清,后者需要从莫斯科的一家研究所送来。一天后,血清才被送到“矢量”研究所,一切都晚了!
毫无疑问,乌斯蒂诺夫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样的后果:注射血清后,自己仍能够有一段存活的时间。所以,他开始每天写下自己的详细病况,作为留给后人的重要资料。
染病2天时,乌斯蒂诺夫开始出现恶心和头痛,这是病毒代谢的毒性作用导致的。
图片
染病4天时,皮肤和眼球开始出现出血热的典型临床症状。这时,乌斯蒂诺夫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每天经常昏迷几个小时,但在他清醒时仍然坚持写下记录.
染病10天时,乌斯蒂诺夫出现了症状的缓解,呕吐和疼痛竟然消失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假象。
图片
染病15天时,病情急剧恶化,皮肤变得极度敏感,皮下淤血变成了深紫色,随后开始渗出血液。
随后几天,乌斯蒂诺夫由于皮肤出血,写字越来越困难。据叛逃西方的阿利别科夫称,乌斯蒂诺夫日记的最后几页沾满了血迹。
接着,乌斯蒂诺夫长时间进入无意识状态,然后出现妄想症状。
1988年4月30日,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乌斯蒂诺夫终于去世,此时他经历了整整三周的折磨。
图片
“U毒株”差点成为人类灾难
据叛逃的卡纳茨汉·阿利别科夫称,乌斯蒂诺夫死后并没有被火化,“矢量”研究所保留了他的遗体继续进行研究。在采集的血液样本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病毒株,比实验室中所有其他马尔堡毒株都更具稳定性和生存力。
“矢量”的病毒专家将这种新毒株命名为“U毒株”,即乌斯蒂诺夫的姓氏开头字母。阿利别科夫宣称,到了1989年,也就是乌斯蒂诺夫死亡一年后,马尔堡病毒U毒株开始作为生物武器素材进行测试。
图片
据称,在“矢量”研究所创始人列夫·桑达赫奇耶夫的主持下,U毒株的测试在哈萨克加盟共和国的一个试验场进行。在测试中,12只猴子在三周内死亡,从而验证了U毒株的稳定性和生存力,这种能力对于生物武器是非常关键的。
1990年左右,“矢量”研究所对“U毒株”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接近武器实用化。幸运的是苏联很快解体,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混乱和缺乏资金的时代。“矢量”研究所也由于缺乏资金被迫关闭,所内科学家们只好自谋生路,甚至有人叛逃到了西方。
图片
现在,“矢量”研究所已经沦为一群废弃建筑,建筑物内遗留有大量用于病毒研究的器材和设备。这些废旧专业器材的庞大规模,至今让人不寒而栗。
乌斯蒂诺夫作为科学家,他死前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但是,这种敬业精神的结局如果是一种致命生物武器,那就是人类的灾难了。(作者:陶慕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