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为您解读《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在严打高压态势下出现下降趋势,但此类案件仍然频发,形势依然严峻。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其他合法权益,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该法自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法有哪些主要内容?请看警方为您解读!
01.
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比如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冒充电商客服诈骗等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
法条链接:
第二条本法所称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我们办理电话卡、银行卡  需要注意什么?
02.
办理电话卡、开立银行账号、支付账户等不得超出限定数量,对经识别存在异常办卡情形的,运营商和金融机构有权加强核查或者拒绝办理。
法条链接:
第十条 办理电话卡不得超出国家有关规定限制的数量。
对经识别存在异常办卡情形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有权加强核查或者拒绝办卡。具体识别办法由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制定。
国务院电信主管部门组织建立电话用户开卡数量核验机制和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并为用户查询名下电话卡信息提供便捷渠道。
第十六条 开立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不得超出国家有关规定限制的数量。
对经识别存在异常开户情形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有权加强核查或者拒绝开户。
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组织有关清算机构建立跨机构开户数量核验机制和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并为客户提供查询名下银行账户、支付账户的便捷渠道。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开户情况和有关风险信息。相关信息不得用于反电信网络诈骗以外的其他用途。
03.
除此之外,我们在办理电话卡、互联网服务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
办理电话卡、物联网卡、互联网服务等必须实名登记,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有权对异常的电话卡、物联网卡、互联网账号等采取限制、暂停功能等措施。
法条链接: 
第九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全面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
基础电信企业和移动通信转售企业应当承担对代理商落实电话用户实名制管理责任,在协议中明确代理商实名制登记的责任和有关违约处置措施。
第十一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对监测识别的涉诈异常电话卡用户应当重新进行实名核验,根据风险等级采取有区别的、相应的核验措施。对未按规定核验或者核验未通过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限制、暂停有关电话卡功能。
第十二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建立物联网卡用户风险评估制度,评估未通过的,不得向其销售物联网卡;严格登记物联网卡用户身份信息;采取有效技术措施限定物联网卡开通功能、使用场景和适用设备。
单位用户从电信业务经营者购买物联网卡再将载有物联网卡的设备销售给其他用户的,应当核验和登记用户身份信息,并将销量、存量及用户实名信息传送给号码归属的电信业务经营者。
电信业务经营者对物联网卡的使用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对存在异常使用情形的,应当采取暂停服务、重新核验身份和使用场景或者其他合同约定的处置措施。
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应当建立开立企业账户异常情形的风险防控机制。金融、电信、市场监管、税务等有关部门建立开立企业账户相关信息共享查询系统,提供联网核查服务。
市场主体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对企业实名登记履行身份信息核验职责;依照规定对登记事项进行监督检查,对可能存在虚假登记、涉诈异常的企业重点监督检查,依法撤销登记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及时共享信息;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进行客户尽职调查和依法识别受益所有人提供便利。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个人规定了哪些禁止行为?
04.
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的设备、软件;
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者帮助;
3.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账号等。
法条链接: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下列设备、软件:
(一)电话卡批量插入设备;
(二)具有改变主叫号码、虚拟拨号、互联网电话违规接入公用电信网络等功能的设备、软件;
(三)批量账号、网络地址自动切换系统,批量接收提供短信验证、语音验证的平台;
(四)其他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的设备、软件。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及时识别、阻断前款规定的非法设备、软件接入网络,并向公安机关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下列支持或者帮助:
(一)出售、提供个人信息;
(二)帮助他人通过虚拟货币交易等方式洗钱;
(三)其他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支持或者帮助的行为。
第三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电信线路、短信端口、银行账户、支付账户、互联网账号等,不得提供实名核验帮助;不得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立上述卡、账户、账号等。
05.
一旦违反了《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有什么后果?
1.刑事责任: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行政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3.民事责任:造成他人损害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4.惩戒措施:对经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认定的实施相关违法行为的单位、个人和相关组织者,以及因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关联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采取限制其有关卡、账户、账号等功能和停止非柜面业务、暂停新业务、限制入网等措施。
5.限制出境:对前往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严重地区的人员,出境活动存在重大涉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嫌疑的,可以决定不准其出境;因从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决定自处罚完毕之日起六个月至三年以内不准其出境。
法条链接:
第三十八条 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帮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前款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一万元的,处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组织、策划、实施、参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或者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相关帮助的违法犯罪人员,除依法承担刑事责任、行政责任以外,造成他人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等违反本法规定,造成他人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警方提醒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新骗术、新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平时应时刻筑牢安全意识,不轻信不明来电,不乱点网络弹窗,不随便转账汇款,银行账户、微信、支付宝等开启转账延迟到账功能,发现被骗时及时撤回,拨打110寻求帮助。同时,保护好自己身份证、电话卡、银行卡等身份证件,不出卖、不出租、不外借,不做犯罪分子的帮凶。
打击治理防范
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
我们一直在行动!
监制:李杰
主编:王斌、杨梦莹
本期编辑:谷家昊
来源:邯郸反诈
版权声明
凡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原创新闻内容,任何媒体、组织或个人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