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这四条路名背后都有段“威水史”,你知道多少?

都说“羊城处处有段古”,
广州的街巷地名犹如一本历史札记,
记载着城市的风物历史。
今天,
记者带你走进
东园路、八旗二马路、东横街和回龙上街
探寻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
了解这些街巷背后的“辉煌历史”。
图片
东园仅存的门楼位于今挹翠路33号。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东园路
因邻近东园得名
旧时门楼藏深巷
说起“东园”,老广州都不会陌生。东园位于挹翠路与东园路交界处,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东园路正是因邻近东园旧址而得名。而在东园路附近,如今还有东园横路和东园后街两条小路,它们的名字也源自东园。
图片
据悉,东园原是清末水师提督李准的花园别墅,面积近2.5万平方米。作为当年广州著名的园林之一,东园建筑华丽,花木怡人,内设可供演戏的舞台,还有一座名为“八阵图”的迷宫。后来,东园被政府接管,一度成为民众的游乐场。据一些老人回忆,东园里的“八阵图”布局巧妙,很多孩子都喜欢在里面捉迷藏。
东园不仅是著名园林,它在历史上还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尚武运动会(第二次省运动会)、宣统二年(1910年)的庚戌运动会(第四次省运动会)都在东园举行。
1919年5月,广州国民外交后援会联络各界,在东园举行数万人参加的国民大会,盛况空前。
据悉,东园还一度成为革命群众集会的重要场所。
1920年5月1日,千余省港工人在此集会庆祝国际劳动节;
同年5月9日,广州6000多名学生在此召开国耻纪念日大会;
1921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东园举行……
东园成为举世瞩目之地,不得不提省港大罢工。《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二集)提及,1925年7月初,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香港广州两地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在广州建立领导大罢工的机构省港罢工委员会。罢工委员会及其所属组织借用东园办公,委员会设于东园的“红楼”里,从香港罢工回广州的工人也迁入东园,搭葵棚居住。正因如此,东园成为省港大罢工总部。
图片
省港大罢工纪念馆。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1926年11月6日,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房子及东园里的葵棚遭反动分子纵火焚烧,东园历劫,仅存一座门楼及莲花池。这座“幸存”的门楼位于今挹翠路33号,上有李准手书“东园”二字的石额。1984年,广州市政府拨款在原址按原貌重建“红楼”并建成省港大罢工纪念馆,该馆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东园仅存的门楼位于今挹翠路33号,上有李准手书“东园”二字的石额。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记者走访时看到,矗立在挹翠路上的东园门楼庄重古朴,上刻有动物、卷草、连珠纹等花纹。此前,由于它深藏巷内,若非仔细寻觅,市民一时间难以发现其身影。近年来,广州推进建设东园文化广场,团一大纪念馆、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等红色史迹坐落其中,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来参观。
图片
东园门楼上的雕塑非常精致。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八旗二马路
建于晚清的“南园酒家”
曾名扬海内外
关于八旗二马路路名的来源,坊间有不同说法。一说是鸦片战争后,这条路北面一带为清朝驻粤八旗水师营的营房、练兵场和箭道,“八旗”一名源于此。还有一种说法是,由八旗官绅所创建的八旗会馆建于此,“八旗”二字由此而来。
或许有人会觉得很奇怪,
为什么有八旗二马路,
却没有八旗一马路呢?
图片
八旗二马路。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据资料记载,现与八旗二马路平行的沿江中路,原名为“八旗大马路”,也就是所谓的“八旗一马路”。如今,八旗会馆已经没了踪影,只保留八旗二马路的路名,而八旗大马路也被改名为沿江中路。
图片
位于沿江中路的天字码头。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据悉,当年八旗二马路上的南园酒家是间“人气餐厅”,位于太平沙南面(今属南堤二马路)。当然,此“南园酒家”和如今位于海珠区前进路的“南园酒家”是两回事。
图片
当年的“南园酒家”位于太平沙南面(今属南堤二马路),如今这一片也开了不少酒家。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三集)记载,八旗二马路上的南园酒家开业于晚清,20世纪初再度扬名。宣统元年(1909年),南园酒家逐渐走下坡,老板何展云年事已高,遂与好友黄佐贤的侄儿黄焯卿、亲信高敬之商量,打算把南园低价转让给别人经营。两人请挚友陈福畴一起策划。据悉,陈福畴原在东堤的知名食府襟江酒楼任楼面部长,正想自立门户一展才华。他觉得南园肯低价转让正是大好机会,便答应到南园主持大局,并提出吸纳股东的计划。于是,三人一拍即合,把南园承顶过来。
陈福畴打工出身,并非富人,但他以计谋多而闻名,绰号“乾坤袋”。他想出一条妙计,争取富商入股,最终筹得资金5万元。陈福畴主持南园后,在其原有的园林环境基础上进行改建,使之亭台楼阁俱全,并以遍植花木的曲径相连。酒家内陈设古雅,用具华贵。
陈福畴不但着意宣传南园优雅的园林环境,还在宣传白灼海螺片、红烧网鲍片等名菜式的同时,重点宣传主制厨师邱生。邱生烹制鲍鱼独具特色,而且对各地海味有极高的鉴别能力。他烹制时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味道极佳,堪称一绝。名店、名菜、名师“三位一体”的宣传,果然奏效。至20世纪20年代初,南园名扬海内外。可惜,广州沦陷时,南园毁于一场大火。
东横街
曾是古人“打卡点”
文人墨客为其题咏
在越秀区北京路地铁站附近,有条不起眼的小街——东横街。它位于万福路西段北侧,西起北京路、东至文德路。东横街紧邻天河城百货等商圈超市,两边坐落着高高低低的居民楼,极具生活气息。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条“默默无闻”的小街,曾是羊城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图片
东横街紧邻天河城百货等商圈超市,极具生活气息。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据资料记载,宋代,东横街上的海山楼一带景色优美,引得不少文人为它题咏。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这是宋代诗人陈去非咏“海山晓霁”时所作的诗句。“海山晓霁”便是宋代的羊城八景之一。
据《广州越秀古街巷》(第六集)记载,海山楼于北宋嘉祐年间所建,是官方接待外来海商的迎宾楼。当时,东横街附近是江边,登上海山楼举目远眺,眼前便是辽阔的江景。尤其是雨过天晴、曙色初明之际,朝霞美不胜收。海山楼附近有山川坛,乃官府祭天之地;还有市舶亭,是官方检查外商货船货物的地方。海山楼南面的江岸泊满外来货船,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到了元代,海山楼已被焚毁,江岸亦南移,这里已无登高望远之景,但东横街一带至清代仍能吸引不少游人,是因为这里有祭祀先贤的三贤祠,以及供人祈愿的庙堂庆云庵。据悉,三贤祠在嘉庆十三年毁于火灾,5年后重建落成,广东布政使曾焕撰写重修碑。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东横街当年的“海山晓霁”之景已然不存,昔日的人文旅游景点被一幢幢建筑所取代,人们只能从书籍中了解这条街背后的故事。
图片
东横街紧邻天河城百货等商圈超市。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回龙上街
推动粤剧发展
广东戏剧研究所载史册
“歌场战场,记曾为义战驰驱,瘦狗岭边留热血;天听民听,准备替吾民喊叫,回龙桥畔试新声。”这是著名戏剧家田汉在广州时为广东戏剧研究所撰写的对联。其中的“回龙桥畔”,指的正是回龙上街。
《广州市地名志》记载,回龙上街东起太平沙,西至回龙路。因清代太平沙之西有回龙桥,后来这一带全部填平为陆地后(即今泰康路西段以南一带),才有了回龙上街、回龙下街、回龙直街、回龙里(今回龙路)等街巷。
图片
回龙上街。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1929年2月,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应邀来广州创办戏剧研究所。研究所一开始建于永汉北路(今北京路)财厅前附近,后来因地方小,遂迁至回龙上街12号一座十分宽敞的古老大屋里。欧阳予倩来广州办戏剧研究所得到戏剧家田汉和洪深的大力支持。
据悉,广东戏剧研究所起初拟由田汉、洪深分别任名誉校长和校长。后来两人均不能抽身来任职,遂由欧阳予倩兼任校长。该校于1929年4月1日开学,是教育、研究并重的机构,设演剧和文学两个系。研究对象与教育范围包括话剧、粤剧、京剧等,并附设戏剧学校、音乐学校和管弦乐队。
据悉,研究所的演剧系分为话剧班和歌剧班,培养了不少著名粤剧演员。欧阳予倩还曾率学员与粤剧界行会组织八和会馆交流,对粤剧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因此,广东戏剧研究所也被写入粤剧发展史。
1931年7月,当时的政府决定撤销广东戏剧研究所,欧阳予倩只好自筹资金在原址开办广东艺术院。同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收回院址,广东艺术院结束,欧阳予倩离开广州。因此,回龙上街这段“辉煌史”逐渐鲜为人知。
图片
回龙上街早已追寻不到昔日戏剧研究所的踪迹了。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日前,记者到回龙上街走访时看到,这里早已追寻不到昔日戏剧研究所的踪迹了,街坊也对回龙上街的历史不甚了解。“我还真不知道这里曾经有一座戏剧研究所。”街坊陈女士说。往事如烟如云,回龙上街那段“辉煌史”,恐怕只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来源:信息时报